《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69卫灵公第十五24》

《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69卫灵公第十五24》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戊午日,二月廿九,2016年4月6日星期三。

一,先解决技术问题:古人称字为一言。比如说诗体四言、五言、七言,就是以一字为一言。所以,古人说著书万言、数十万言,不是一万句话,数十万句话,如果按照一句话理解,一本书得多少万字啊,所说的万言数十万言,就是万字、数十万字。

这一章,子贡请教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求的是一个字,不是一句话。


二,钱穆先生的译注。

1,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行它的呢?"先生说:"怕只有一个恕字吧!你自己不愿要的,莫把来施给别人。"

2,钱穆先生讲解恕与仁的关系,一个字:透!

钱穆先生讲解说,求能终身行之,则必当下可行者始是。仁字,固然应当终身行之,但不能当下即是。子曰:"吾欲仁,斯仁至",这是以心言,不是以行言。仁之为道,不能立时可冀。只有这个恕字,当下便可完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乍一看好像消极被动,但是当下便是,推此心而仁道在其中,所以可以终身行之。


三,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正着理解有困难,我们反过来理解它,就是"己所欲,施于人"。我希望得到什么,把它施予出去。那么,再反过来看就是,我不希望承受的,不把它施与他人。这就是恕。

常说的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心行,恕道比将心比心更实在,恕道是言行上真这样做了。

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心如死灰,欲是没了,他呢也不施也不予,可是啊,可也是麻木不仁啊!这是植物人,跟境界无关。所以,曾国藩说,要"心中(修)养出一团春意思"。春意思不是春心荡漾春潮澎湃,春意思是生机,是生生不已,是生命力,是温暖。

节得了欲,吃得起亏,还要豁达得开,做得了事,这是大丈夫!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不起计较心,看人人都不对,就计较心的源头。如果修养到看人人都对,只有自己不对,这是能行恕道的活水。

四,欲,不可争;义,必不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在欲的层面上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准则。这是教我们知人心,教我们广大度量胸怀,教我们修养的方法,恕这件事儿,做一回就好像往银行里存了一笔钱,积攒得越来越多就成为修养。这是求仁的方便做法,马上就能做,越做生命越丰盛。

欲,人都有哪些欲呢?财、色、名、食、睡。

马斯洛提出五个层次的需求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常说人心隔肚皮,不好知。那是因为他没读《论语》,不知人、不知言,当然看不懂人了。不仅别人的心看不懂,自己的心也看不,这就跟肚皮没啥关系了。知人得知欲,了解人的欲望才能节欲而不是为所欲为,除了了解欲望还不够,还要了解人心,了解人心的大创造,就要掌握义理,只有登上义理的高峰才有大创造。

言归正传:义的层面而言,又与欲的准则不同。义是当仁不让,在价值观层面上不能当和事佬,这是贯彻儒家学问的精神气脉。前面的恕道修养,也是一天一天,一事一事的阶梯,所要到达的是义的境界,从这儿再出发,才是那"赞天地化育"的仁啊!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69卫灵公第十五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