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的衍生物》目录
(十 )欺压皇帝的老奴
上一章讲高力士实乃宦官中的一股清流,我们终得又回到血淋淋的不快中来。唐朝中后期始终逃不掉宦官当道,为所欲为的怪状。在准备痛骂这些阉党之前,我想注明自唐建国以来国家的政治背景和官僚体系,以说明唐的背景制度的合理与完善。
唐代的中央政府制度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组织架构,这一制度是在继承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三省六部制约皇帝,多位宰相都没有绝对的权力,只有相对的权力,同时他们的权力也受到其他部门,其他官员的制约和限制。以权力制约权力,尽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超越权力,它有利于政务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合理化。从古往今来的政治制度上讲,它绝对算得上当时一种很先进、很科学的制度。整个唐朝前期,由于这一政治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加之运作它的参与者的努力,从贞观年间的明君贤相,绝妙搭配,到玄宗开元年间的垂拱而治,相得益彰,大唐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稳定局势。直到天宝时期,唐玄宗怠于政事,从此君王不早朝,任用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大唐逐渐走向了灭亡。
整个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外有藩镇持续割据,边陲地带流民少数名族混乱,内有奸宦当道,为所欲为。
李辅国这个唐朝的第一大奸宦,则是在史册中臭名昭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李辅国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后来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肃宗与李辅国都怕玄宗复位,因此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与肃宗皇后张良娣合谋,对玄宗步步紧逼。先后把对玄宗忠心耿耿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流放,强令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这样,彻底成了孤家寡人的太上皇唐玄宗在寂寞、凄凉中走完自己的一生。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辅国的阻挠而未成行,李辅国权势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得势后的李辅国变本加厉,开始打压异己。《新唐书·列传》中记载:
“既得志, 乃厌然骄觖,求宰相,帝重违曰:“卿勋力何任不可,但群望未一,如何?”辅国 遂讽宰相裴冕使联表荐己。帝密擿萧华使喻止冕。”
李辅国因有功升为兵部尚书,赴尚书省上任时,让武士全副武装夹道侍卫,还有艺人表演跳丸舞剑杂技,百名骑兵开道,御厨供奉食品,太常寺设乐队奏乐,宰相和群臣都集中了。
李辅国得志之后,更加骄纵而野心勃勃,向肃宗谋求宰相一职,肃宗表示不认同,于是面有难色地说:“以你的功勋能力,什么官职不可以担任呢?但大家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呢?”李辅国非常不高兴,想法暗示宰相裴冕,让大臣们联名上表推荐自己。皇帝得知后,密令肖华去告诉裴冕不要这样做。 肖华由此而得罪李辅国,等到肃宗逝世,肖华被罢免逐出宫外。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推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张皇后非常憎恨李辅国专权,她本也想效法武则天、韦皇后,女主干政。可是李辅国的发迹,成了张皇后的一块心病。为了先发制人,扳倒李捕国,张皇后先是召太子来,请杀李辅国及程元振,太子不同意。然后又勾结越王李系、兖王僴、宦官段恒俊等,准备发动政变、皮掉皇太子李豫.逮捕宦官李捕国,篡位自立。
正当张皇后紧锣密鼓准备政变的时候,她的这一阴谋被另一大宦官程元振察觉,程元振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李辅国,李辅园令程元振调集禁军,以备不测。一切准备就绪,程元振先是派兵将皇太子李豫“保护”起来,之后与李辅园率领禁军冲入长生殿,逮捕了张皇后、越王李系、兖王僴等,本来就窝囊的唐肃宗经此惊吓, 一命归天。李辅国借此机会,杀死张皇后等,与程元振等一起拥立李豫继位,是为代宗。
代宗即位,李辅国和程元振以决策有功,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宰相梦。甚至更加跋扈,以至于对皇帝说:“陛下只管坐在宫中,外面的事听由老奴处理。”皇帝惊觉想除掉他,但畏惧他掌握着兵权,因而尊称他为尚父,事无大小都告诉他,群臣出入宫中都先到李辅国那儿,他很安然自得。
后来皇帝又提升他为司空兼中书令,食邑实封八百户。同时程元振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掌管了皇宫大权。不久,代宗又让他担任元帅行军司马。加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保宣县侯,统领禁军。 九月,再迁骠骑大将军,进封邠国公,权势显赫。李辅国和程元振把持着朝廷内外军政大权。
程元振对唐代宗也有拥立之功,但处处受到李辅国的压制,一山难容二虎,因而产生了除掉李辅国的念头。此刻他见代宗已有除掉李辅国之心,便添油加醋地暗中向代宗控告其罪状。
不久,皇帝发动出击,先以左武卫大将军彭体盈接替了李辅国的闲厩、群牧、苑内、营田、五坊等使的职务,后以右武卫大将军药子昂代替李辅国兼元帅行军司马,在宫外赐给李辅国一所大宅第。李辅国这才感到失意而忧愁,没了主意,上表请求免官。皇帝下诏进封他为博陆郡王,仍为司空及尚父,实际上李辅国只是挂空职,没有实权。
面对如此遭遇,辅国气得说不出话来,站在代宗面前好久才说“:老奴该死,侍候不了郎君了,请让老奴到九泉之下去侍奉先帝吧!”皇帝假意好言劝慰,让他回去。
等到削了李辅国兵权,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李辅国终是恶人有恶报的得到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李辅国一死,程元振立即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接替李辅国统率全部禁军。程元振因此专权,其骄横情状较李辅国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得势后,他的父亲被封为司空,母亲也被封为赵国夫人,兄弟姐妹也都跟着沾了光。他还对朝廷中阻碍自己夺权的官员加以陷害,务必除掉。
如原淮西节度使王仲升与安史叛军作战失败被俘,叛乱平息后得释返朝,程元振为了网络亲信,便将其推荐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了将军兼大夫的先例。在此之前,程元振企图笼络襄阳节度使来瑱为亲信,来瑱不肯附会,王仲升回朝后,程元振唆使王仲升诬陷来瑱,以皇帝之命将来瑱调入朝杀害,来瑱之死导致各藩镇都切齿痛恨程元振。
另有大臣裴冕,因事与程元振相违,又被嫁祸贬为施州刺史。再有同华节度使李怀让,受程元振诬陷,忧愤自杀。这样以来,各镇节度使、大将皆惧怕权奸谋害,于是逐渐疏远了朝廷,拥兵自保。
安史之乱开始后,由于朔方、陇右、河西诸镇的兵力很多都调回来平叛,吐蕃借此机会扩充地盘,占领了西北数十州的广大地区,为后来的吐蕃之祸埋下了祸根。
763年九月,吐蕃又大举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得到消息后,根本不把消息上报给代宗。当这群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邠州的时候,代宗才刚知道吐蕃原来入寇了,而且“一步到位”,已经到了邠州。
十月,代宗下诏调兵,各地节度使、将军因痛恨代宗宠信程元振而无一人应命出兵勤王,致使吐蕃军直接攻下长安,代宗仓惶出逃陕州,京城长安被乱兵抢掠洗劫一空,百姓遭受家破人亡之苦。
郭子仪,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向代宗上疏切谏,请求杀程元振以谢天下。疏中说:“吐蕃、党项军队数万入关度陇,历秦渭,掠邠、泾,不血刃而入长安。在敌入寇关头,谋臣一言不发,武将不肯出战,三辅百姓也不愿护卫朝廷,此乃四方内外皆与皇帝离心叛道之势,究其原因,是皇帝疏远贤良,专宠宦官的结果。为挽救社稷,立斩程元振。皇帝自己削尊号,下诏引咎,率德励行,天下人必服。”
代宗看完,仍旧不肯斩程元振,只下令尽削他的官,放归田里。
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代宗仓促之下,不得不启用年近七十的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同时又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向来惧怕郭子仪,听到郭令公来了,非常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
十一月,郭子仪率军队收复了长安,陷落15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杜甫在梓州写下此时的真实写照: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长安收复,代宗从陕州返回京城。程元振又从三原潜入长安,企图再见皇帝,以求任用。被御史发现,上疏弹劾,代宗才下令将他流放溱州,在江陵时被仇家杀死,落得一个惨淡的结局。
代宗从父祖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初,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回忆中,十几年后,他姑息藩镇,宠信宦官,却把一个更加烂的摊子传给了他的子孙。从此,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黄花,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
文章在开篇写唐朝的背景制度,其目的是用来讽刺在如此科学、合理的政治制度之下,运作者仍旧能把手里的好牌打成输局。钱穆先生在论及唐朝的政治制度得与失中道:“在一个好的制度下,遇上昏君奸相,照样能把好的制度弄糟糕,好的传统弄废弃,把盛唐景象变成破败山河。
上一章:皇权的衍生物—宦官专权(9)
下一章:典兵与政的后唐宦群(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