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旅游工作6年的我,竟被这次会议洗礼?

      昨天应邀参加常熟某景区项目专家研讨会(景区暂未对外营业,因此先不提其名称),本以为是常规的旅游推介会,吃吃饭,听听景区的介绍,未来发展规划,见见旅游圈老友,结识新朋友,互递名片,场面上的官话一茬接一茬......

        到了目的地才知道,参加的人员有江苏省体育局规划主任,常熟体育局局长,无锡旅游局局长,商业大佬,旅游大佬,齐聚常熟,我就知道,这个研讨会,不是常规的级别。唯有多倾听,少说话,岁月静好!


      景区围绕着如何吸引客源?景区的目标定位?景区的亮点?以及景区的覆盖性和延伸性产品上午做了很激烈的讨论。真的有种开会半天,人间10年的感觉。这个景区因为是拓展基地,学习,成长的亲子乐园,将成长的仪式感放在第一位,它既包含了滑雪场、真人CS、蹦极、攀岩、丛林穿越等高端项目,也有蹦蹦床,滑索,沙坑等常规的户外项目。他的目标客源应该是,周边150公里以内的散客,以及拓展公司,旅游公司,户外运营公司以及学校的这些目标客户人群。

      最关键的一点,我觉得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级别的景区,就是他有自己独特的漫画IP,炮炮兵,相当于主题乐园,寓教于乐,他虽说是景区是个乐园,但是他也区别于其他景区,个人觉得,在现在教育产品满天飞的大环境下,这个景区倒是有他独特的属性。如果之前的所有设想真正景区能够做到,那么我相信,别说150公里,哪怕300公里都会有游客慕名前往。

      研讨会上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江苏省体育局主任说的,你这个景区既然是体育,旅游相结合,那么我想从体育的角度去说下,景区的发展性以及可持续性。首先,何为体育,体育有什么特性?体育是有排他性的,比如说我喜欢打羽毛球,那么我去体育馆我只会去羽毛球馆,而不会去篮球场地或者乒乓球场地,对吧?这也是体育的单一性,还有一个,就是它有场所固定的属性。也就是往小了说,它承担着步行5-10分钟的活动中心,而且是固定的,不可能今天去这个场馆锻炼,明天去那个场所锻炼,也不现实。所以从体育这几点特性来说,景区应该从这些方面去考量如何增加人们的进园次数,如何去带动外地游客来到你这个景区去参观和体验?比如去东北去滑雪,去青岛去杨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做到,游客想到近距离的滑雪或者成人拓展,我就能想到你这个景区?这种逆向思维我觉得到哪里都能适用。其实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以终为始”。
      而常熟的体育局局长说的在之前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新的观点,她针对他们常熟本市的景区做了分析,说常熟常规知名度的景点有沙家浜和尚湖。沙家浜,众所周知,红色旅游基地,近些年又多了拓展的元素,有了寒暑假的夏令营和冬令营,赢得周边城市自驾,团队前往;而尚湖它有全国比赛性质的“尚湖马拉松”吸引的不止国内,包括国际友人都自发的前往报名参加,那么我们通过这些前人的经验,我们是不是可以让景区个别项目的要求达到国际赛事的水准,偶尔可以承办大型的活动赛事,以此为亮点,使得周边甚至全国游客慕名而来?是否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想办法?

      还有好多省局、市局领导的官方发言,这里不做过多表述,上午的讨论头脑风暴,不一样的格局,不一样的阐述方式,所以为什么研讨会需要政府,旅游局,炮炮兵IP方,渠道方,多方一起讨论,也是这个原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有效的沟通。


      下午就到了旅行社这一块的渠道讨论,我们这一板块比较“接地气”,因为我们是最直接的实施者,我们平时接触的也都是景区运营,购票体制,安全机制的模拟,高峰期的分流都是需要我们去协调运行的。

      那么我作为我们旅行社代表,也应邀给景区提些个人建议。因我们旅行社是做旅游批发这一版块,门票,住宿,餐饮,包括苏汽车队全部是一手资源,这个景区首先它需要盈利,它需要通过商业的手段实现它的目标价值,所以不管是门票也好,还是延展商品的复购也好,最终目的是盈利,所以我是从旅行社和景区运营方面出发考虑给的几点建议:

1. 旅游是分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第三产业,它可以通过一个点带动其他行业的经济增长。门票方面,我们可以做成团队价和散客价,散客价用套票年卡制,或者次卡制,亲子套票等方式,结合同程、携程、驴妈妈这样的OTA平台进行销售;而团队价比较繁琐,运营前期的试点可以先和苏州市场的几家大的供应商合作,合作一年之后再有选择的挑选独家代理商。

2. 周末、非周末可以分两种价格。非周末这样的平峰期主要是旅行社团队,薄利多销,成本底,范围广,密度大;而周末这样的高峰期最主要的接待还是散客,两个时间点,价格不同,游客的流量构成也不同,游客的体验度也在无形中做了分流。

3. 我们可以跟常熟的景区,酒店,餐厅合作。在这些商家的前台放置广告牌,凭就餐发票或者酒店发票,可以在我们的景区门票基础上打7折甚至5折,把人流吸引过来,门票即使不赚钱,但是景区的二次消费,延伸产品的购买都属于景区的收入,吃在景区,玩在景区,甚至住在景区,都能带动本景区甚至常熟的地方经济,这是1+1﹥2的模式,也是国家大力支持推动并大力发展旅游的原因。

4.要预估景区的最高接待量是多少?当景区发展成熟,大批量的团队引入,我们如何做出好的预警方案,能够减少游客排队时间,增加游客体验。使游客能够玩好景区的同时,也为景区做一个良性的口碑推广,是这个景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也学到了很多,现在做一个复盘,目的是加深自我认知,配合自己的思考,深入了解一个景区从前期的规划,中期的搭建,到后期渠道收客,景区可持续发展,景区定价,紧急预案,区接待量的预设,等各方面的衔接,都是要全盘考量,包括景区的主题酒店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硬件设施。每人所处位置不一,考量的方面各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个项目的大的方向是好的,总的规划是对的,就看我们后期如何一步步实施,形成一个优质景区。敬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事旅游工作6年的我,竟被这次会议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