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东坡传》 | 《一》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讲述了苏轼的母亲陪伴孩子一起学习,那么父亲呢?有没有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呢?是,有的。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
读到这里时候,给了我一份悠然自得的惬意感。
这也是一种陪伴,不需要多加言语的陪伴,只要听着就好,偶尔在关键的地方提醒一句,并不需要长篇大论。
当你看见孩子端坐在书桌前,举起书,开始朗读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欣慰和一种美好呢?更多的是怀念吧,怀念过去的你,怀念上学时期的你,这样的画面,让人感觉时光如梭,转眼之间,你的角色从自己读书,变成了陪伴孩子一起读书,这样的角色变换,凸显时间如此珍贵,陪伴也变得更加地珍贵。
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个回忆,复制的老照片,明明好像事情刚刚发生过,只是眨眼间,已物是人非了。
看着书中的这段话,却让人感慨万千,不想多言,只想怀念。
你呢?如果你已身为父母你是如何陪伴孩子的?是陪伴还是在当一个监工式的父母呢?当你把这些想清楚地时候,可能对孩子的态度就不再是那么地着急,不耐烦,去比较,而忽略了陪伴给予你良辰美景。
在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在入京的路上,要经过水路,山路,景色迷人,也同遇险滩,有吸人的故事,和苏轼的思考。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人的一生经常是在迷茫中度过的,为什么呢?明明有一个很美好的梦想,可是,生活却总是和我们开着各种玩笑,设置各种障碍赛,让我们去挑战,当前方障碍让你头晕脑胀,体力透支的情况下,你就会变得迷茫,并而反问自己,我的梦想真的能实现吗?为什么感觉像在雾里看花,在沙漠里遇见海市蜃楼呢?
是啊,我们往往认为有梦想就可以了,梦想其实是我们设定一个目标,有了目标的方向便可以往梦想的地方驶航,这当然是美好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却总是像在名与利中,不停地争斗,像是对自己不停地认可,同时又不停地否认。梦想与名和利便会混淆,方向感渐渐地减弱,人们便有了自由的向往,用来挣脱这些束缚。
可是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呢?随心所欲地生活?想走就走的旅游?不畏各种情感所桎梏?
苏轼说是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像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地自由,可是,谁有这么好的修行呢?
我们总是告诉自己,平凡才是最幸福的,可平凡的生活却又总能被欲望打倒......
向往的生活,向往的自由,向往着看清自己。
伴随着一路的人文风光,全家人抵达京城开封,并参加考试。
主考官是当朝的翰林学士,大文人,文坛领袖欧阳修。当欧阳修看到了苏轼的文章并仔细阅读后,激动,感慨,兴奋,这样评价:“写得真不错,立论高远、层次清楚、文字老道,颇有些大家风范。”给了几个副考官也看了看,意见比较一致,觉得这个人应该拿第一名。
欧阳修拿起笔来准备给这篇文章点第一名,琢磨了一下,这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心里还有点小得意。于是忍痛割爱、大义灭亲。提起笔帅帅的给这文章点了个第二名。
欧阳修是完成了道德上一个自觉,只可惜那年曾巩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苏轼写了第一名水平的文章,却得了个第二名。
在考试中苏轼的文章里用了个典故,把欧阳修给难住了。回到家找资料没有查到结果。
见了苏轼问道:“我昨天晚上没找着啊,你到底是从哪来的那么一个典故啊?”
苏轼说:“哦,您还真翻了啊,我跟您说实话吧,那是我自个儿瞎编的。”
欧阳修说:“怎么能瞎编呢,你怎么编的?”
苏轼说:“您看那孔融传里不是有这么一个故事:曹操灭了袁绍,就把袁绍那漂亮的儿媳妇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听到这个事很不满意,跟曹操说:哼,当年周武王伐纣王的时候就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说哎哟,我知道你读书多,这典故从哪儿来的?孔融说我瞎编的,当代人能做出这种丑恶的事情,想必古人也能做出。”
苏轼很真诚地对欧阳修说:“老师真是对不起,我是觉得凭着尧帝的那种宽厚之心肯定也能做出这样的事来,所以我先编一个。”
试想,我们现在高考可不可以有这种善意的欺骗呢?估计那存在的意外很渺茫吧!
欧阳修竖大拇哥,逢人就说这件事情,说苏轼不得了啊,这样的人读书真是善于读书,善于灵活的运用知识,这个读书是读到了自己的血肉当中,读到了自己的灵魂当中,外在的知识已经完全的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很多人都很害怕考试,尤其现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家家户户也是喜忧参半,不知如何才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教育。
以苏轼为例:
1、善于读书: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学活用。不让我们成为考试的奴隶。
2、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以给予的陪伴。
3、基本功扎实,基础牢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4、他有非常科学巧妙的读书方法;
5、运气,常说的贵人吧。例如他遇见了欧阳修。这里只能说,你只要做到最好,贵人自然会来到你的身边。
我们也是只能引以为鉴,其实重要的不是孩子怎么样,家长如何去规划自己孩子的人生,而是身为家长的我们真的做成了孩子的榜样吗?这个问题更应该家长们好好深思一下?
1.有没有放下手机,去陪孩子,聊聊学习,聊聊学校生活。
2.有没有和孩子一样的爱好,比如一起去踢球,一起逛书店,一起到处走走看看。
3.有没有带领孩子一起劳动,打扫家庭卫生,做饭菜时让孩子给搭个下手。
4.有没有看到一些值得反思,值得教育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讨论呢?
5.有没有分享一些自己当年好的学习方法,一起练练字,朗读下文章。
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但是,都被无情的分数扼杀了,被手机诱人的功能剥夺了和家人,孩子聊天谈心的时间。
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工作的踏实努力,爱情,婚姻,家庭,人生的正确价值观......
这一切都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苏轼从没停止过思考,行动,及自我反省。
当我们有了正确对待事情的态度的时候,一切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向往的生活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不是在看不见尽头,迷茫中不停地奔跑在人生这条漫长地跑道上,不停地迷失自我,不停地寻找自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