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代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后)

2014-05-15 10:41阅读:188

中国历代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对照表(公元后)

平帝(刘衎) 元始⑸ 辛酉 公元1 孺子 刘婴 在位3年

[新朝]建兴帝王莽 始建国15 己巳 公元8年 更始帝(刘玄) 更始⑶ 癸未二 23

2、东汉 (公元前25—公元220年)

光武帝(刘秀) 建武32乙酉六 25 建武 中元⑵ 丙辰四 56

明帝(刘庄18 章帝(刘炟) 建初13 丙子 76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安帝(刘祜) 永初19 丁未 107 顺帝(刘保) 永建19 丙寅 126

冲帝(刘炳) 永嘉2 乙酉 145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桓帝(刘志) 建和22 丁亥 147 灵帝(刘宏)建宁23 戊申 168

献帝(刘协) 初平32 庚午 190

二、三国 (公元220—280年)

1、魏 (公元220—265年)

文帝(曹丕)黄初7 庚子十 220 明帝(曹叡)太和13 丁未 227

齐王(曹芳) 正始14 庚申 240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⑶ 甲戌十 254

甘露⑸ 丙子六 256在位8年 (曹奂)(陈留王)景元⑸ 庚辰六 260

咸熙⑵ 甲申五 264在位7年

2、蜀 (公元221—263年)

昭烈帝(刘备)章武3 辛丑四 221 后主(刘禅) 建兴⒂ 癸卯五 223

延熙⒇ 戊午 238 景耀⑹ 戊寅 258

炎兴⑴ 癸未八 263

3、吴 (公元222-280年)

大帝(孙权)黄武⑻ 壬寅十 222 黄龙⑶ 己酉四 229

嘉禾⑺ 壬子 232 赤乌⒁ 戊午九 238

太元⑵ 辛未五 251 神凤⑴ 壬申二 252

会稽王(孙亮) 建兴⑵ 壬申四 252 五凤⑶ 甲戌 254

太平⑶ 丙子十 256 景帝(孙休)永安⑺ 戊寅十 258

乌程侯(孙皓) 元兴⑵ 甲申七 264 甘露⑵ 乙酉四 265

宝鼎⑷ 丙戌八 266 建衡⑶ 己丑十 269

凤凰⑶ 壬辰 272 天册⑵ 乙未 275

天玺⑴ 丙申七 276 天纪⑷ 丁酉 277

三、晋 (公元265—420年)

1、西晋 (公元265-317年)

武帝(司马炎) 泰始⑽ 乙酉十二 265 咸宁⑹ 乙未 275

太康⑽ 庚子四 280 太熙⑴ 庚戌 290

惠帝(司马衷) 永熙⑴ 庚戌四 290 永平⑴ 辛亥 291

元康⑼ 辛亥三 291 永康⑵ 庚申 300

永宁⑵ 辛酉四 301 惠帝(司马衷) 太安⑵ 壬戌十二 302

永安⑴ 甲子 304 建武⑴ 甲子七 304

永安⑴ 甲子十一 304 永兴⑶ 甲子十二 304

光熙⑴ 丙寅六 306 怀帝(司马炽)永嘉⑺ 丁卯 307

愍帝(司马邺) 建兴⑸ 癸酉四 313

2、东晋 (公元317—420年)

元帝(司马睿) 建武⑵ 丁丑三 317 大兴⑷ 戊寅三 318

永昌⑵ 壬午 322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壬午闰十一 322

太宁⑷ 癸未三 323 成帝(司马衍) 太宁 乙酉闰八 325

咸和⑼丙戌二 326 咸康⑻ 乙未 335

康帝(司马岳) 建元⑵ 癸卯 343 穆帝(司马聃)永和⑿ 乙巳 345

升平⑸ 丁巳 357 哀帝(司马丕)隆和⑵ 壬戌 362

兴宁⑶ 癸亥二 363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⑹ 丙寅 365

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⑵ 辛未十一 371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⑶ 癸酉 373

太元(21) 丙子 376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⑸ 丁酉 397

元兴⑶ 壬寅 402 义熙⒁ 乙巳 405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⑵ 己未 419

四、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1、南朝 

①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⑶ 庚申六 420 少帝(刘义符)景平⑵ 癸亥 423

文帝(刘义隆)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刘骏) 孝建⑶ 甲午 454

大明⑻ 丁酉 457 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⑴ 乙巳 465

景和⑴ 乙巳八 465明帝(刘彧) 泰始⑺ 乙巳十二 465

泰豫⑴ 壬子 472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元徽⑸ 癸丑 473

顺帝(刘凖) 升明⑶ 丁巳七 477

②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⑷ 己未四 479 武帝(萧赜) 永明⑾ 癸亥 483

鬰帝(萧昭业) 隆昌⑴ 甲戌 494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⑴ 甲戌七 494

明帝(萧鸾) 建武⑸ 甲戌十 494 永泰⑴ 戊寅四 498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⑶ 己卯 499 和帝(萧宝融) 中兴⑵ 辛巳三 501

③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⒅ 壬午四 502 普通⑻ 庚子 520

大通⑶ 丁未三 527 中大通⑹ 己酉十 529

大同⑿ 乙卯 535 中大同⑵ 丙寅四 546

太清⑶* 丁卯四 547 简文帝(萧纲) 大宝⑵** 庚午 550

元帝(萧绎) 承圣⑷ 壬申十一 552 敬帝(萧方智)绍泰⑵ 乙亥十 555

太平⑵丙子九 556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有的地区用至3年。

④陈 (557—589)

武帝(陈霸先)永定⑶ 丁丑十 557 文帝(陈蒨) 天嘉⑺ 庚辰 560

天康⑴ 丙戌二 566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光大⑵ 丁亥 567

宣帝(陈顼) 太建⒁ 乙丑 569 后主(陈叔宝) 至德⑷ 癸卯 583

祯明⑶ 丁未 587

⑤北朝 

a、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国⑾ 丙戌 386 皇始⑶ 丙申七 396

天兴⑺ 戊戌十二 398 天赐⑹ 甲辰十 404

明元帝(拓跋嗣) 永兴⑸ 己酉十 409 神瑞⑶ 甲寅 414

泰常⑻ 丙辰四 416 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⑸ 甲子 424

神麚⑷ 戊辰二 428 延和⑶ 壬申 432

太延⑹ 乙亥 435 太平真君⑿庚辰六 440

正平⑵ 辛卯六 451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⑴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拓跋濬)兴安⑶ 壬辰十 452 兴光⑵ 甲午七 454

太安⑸ 乙未六 455 和平⑹ 庚子 460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⑵ 丙午 466 皇兴⑸ 丁未八 467

孝文帝(元宏) 延兴⑹ 辛亥八 471 承明⑴ 丙辰六 476

太和(23) 丁巳 477 宣武帝(元恪) 景明⑷ 庚辰 500

正始⑸ 甲申 504 永平⑸ 戊子八 508

延昌⑷ 壬辰四 512 孝明帝(元诩) 熙平⑶ 丙申 516

神龟⑶ 戊戌二 518 正光⑹ 庚子七 520

孝昌⑶ 乙巳六 525 武泰⑴ 戊申 528

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⑴ 戊申四 528 永安⑶戊申九 528

长广王(元晔) 建明⑵ 庚戌十 530 闵帝(元恭) 普泰⑵ 辛亥二 531

安定王(元朗) 中兴⑵ 辛亥十 531 孝武帝(元脩) 太昌⑴ 壬子四 532

永兴⑴ 壬子十二 532 永熙⑶ 壬子十二 532

b、东魏 (公元534—550年)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⑷ 甲寅十 534 元象⑵ 戊午 538

兴和⑷ 己未十一 539 武定⑻ 癸亥 543

c、西魏 (公元535—556年)

文帝(元宝炬) 大统⒄ 乙卯 535 废帝(元钦) —⑶ 壬申 552

恭帝(元廓) —⑶ 甲戌一 554

⑥ 北齐 (公元550—577年)

文宣帝(高洋) 天保⑽ 庚午五 550 废帝(高殷) 乾明⑴ 庚辰 560

孝昭帝(高演) 皇建⑵ 庚辰八 560 武成帝(高湛) 太宁⑵ 辛巳十一 561

河清⑷ 壬午四 562 后主(高纬) 天统⑸ 乙酉四 565

武平⑺ 庚寅 570 隆化⑴ 丙申十二 576

幼主(高恒) 承光⑴ 丁酉 577

⑦ 北周 (公元557—581年)

孝闵帝(宇文觉) —⑴ 丁丑 557 明帝(宇文毓) —⑶ 丁丑九 557

武成⑵ 己卯八 559 武帝(宇文邕)保定⑸ 辛巳 561

天和⑺ 丙戌 566 建德⑺ 壬辰三 572

宣政⑴ 戊戌三 578 宣帝(宇文贇) 大成⑴ 己亥 579

静帝(宇文阐) 大象⑶ 己亥二 579 大定⑴ 辛丑一 581

五、隋朝 (公元581—619年),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文帝(杨坚) 开皇⒇ 辛丑二 581 仁寿⑷ 辛酉 601

炀帝(杨广) 大业⒁ 乙丑 605 恭帝(杨侑) 义宁⑵ 丁丑十一 617

六、唐朝 (公元618—907年)

高祖(李渊) 武德⑼ 戊寅五 618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高宗(李治) 永徽⑹ 庚戌 650 显庆⑹ 丙辰 656

龙朔⑶ 辛酉三* 661 麒德⑵ 甲子 664

乾封⑶ 丙寅 666 总章⑶ 戊辰三 668

咸亨⑸ 庚午三 670 上元⑶ 甲戌八 674

仪凤⑷ 丙子十一 676 调露⑵ 己卯六 679

永隆⑵ 庚辰八 680 开耀⑵ 辛巳九 681

永淳⑵ 壬午二 682 弘道⑴ 癸未十二 683

中宗(李显又名哲) 嗣圣⑴ 甲申 684 睿宗(李旦) 文明⑴ 甲申二 684

武后(武瞾) 光宅⑴ 甲申九 684 垂拱⑷ 乙酉 685

永昌⑴ 己丑 689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载初**⑴ 庚寅正 690 天授⑶ 庚寅九 690

如意⑴ 壬辰四 692 长寿⑶ 壬辰九 692

延载⑴ 甲午五 694证圣⑴ 乙未 695

天册万岁⑵ 乙未九 695 万岁登封⑴ 丙申腊 696

万岁通天⑵ 丙申三 696 神功⑴ 丁酉九 697

圣历⑶ 戊戌 698 久视⑴ 庚子五 700

大足⑴ 辛丑 701 长安⑷ 辛丑十 701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 神龙⑶ 乙巳 705 景龙⑷ 丁未九 707

睿宗(李旦)景云⑵ 庚戌七 710 太极⑴ 壬子 712

延和⑴ 壬子五 712 玄宗(李隆基) 先天⑵ 壬子八 712

开元(29) 癸丑十二 713 天宝⒂ 壬午 742

肃宗(李亨) 至德⑶ 丙申七 756 乾元⑶ 戊戌二 758

上元⑵ 庚子闰四 760 —⑴*** 辛丑九 761

代宗(李豫)宝应⑵ 壬寅四 762 广德⑵ 癸卯七 763

永泰⑵ 乙巳 765 大历⒁ 丙午十一 766

德宗(李适) 建中⑷ 庚申 780 兴元⑴ 甲子 784

贞元(21) 乙丑 785 顺宗(李诵) 永贞⑴ 乙酉八 805

宪宗(李纯) 元和⒂ 丙戌 806 穆宗(李恒)长庆⑷ 辛丑 821

敬宗(李湛) 宝历⑶ 乙巳 825 文宗(李昂) 宝历 十二 826

大(太)和⑼ 丁未二 827 开成⑸ 丙辰 836

武宗(李炎)会昌⑹ 辛酉 841 宣宗(李忱) 大中⒁ 丁卯 847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八 859 咸通⒂ 庚辰十一 860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七 873 乾符⑹ 甲午十一 874

广明⑵ 庚子 880 中和⑸ 辛丑七 881

光启⑷乙巳三 885 文德⑴ 戊申二 888

昭宗(李晔)龙纪⑴ 己酉 889 大顺⑵ 庚戌 890

景福⑵ 壬子 892 乾宁⑸ 甲寅 894

光化⑷ 戊午八 898 天复⑷ 辛酉四 901

天祐⑷ 甲子闰四 904 哀帝(李柷) 天祐甲子八 904

注释:*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本表在这段期间内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历,各年号的使用年数也是按照周历的计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后去除年号,但称元年。 ****唐哀帝即位未改元。

一、五代 (公元907—960年)

1、后梁 (公元907—923年)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⑸ 丁卯四 907 乾化⑸ 辛未五 911

龙德⑶ 辛巳五 912 末帝(朱瑱) 乾化 癸酉二 913

贞明⑺ 乙亥十一 915

2、后唐 (公元921—936年)

庄宗(李存勖) 同光⑷ 癸未四 923 明宗(李亶)天成⑸ 丙戌四 926

长兴⑷ 庚寅二 930 闵帝(李从厚) 应顺⑴ 甲午 934

末帝(李从珂) 清泰⑶ 甲午四 934

3、后晋 (9公元36—947年)

高祖(石敬瑭) 天福⑼ 丙申十一 936 出帝(石重贵) 天福* 壬寅六 942

开运⑷ 甲辰七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4、后汉 (公元947—950年)

高祖(刘暠,本名知远) 天福 丁未二 947 隐帝(刘承祐) 乾祐 戊申二 948

乾祐⑶ 戊申 948

后汉高祖即位,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隐帝即位未改元。

5、后周 (公元951—960年)

太祖(郭威) 广顺⑶ 辛亥 951 显德⑺ 甲寅一 954

世宗(柴荣) 显德* 甲寅一 954 恭帝(柴宗训) 显德 己未六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二、宋朝 (公元960—1279年)

1、北宋 (公元960—1127公元)

太祖(赵匡胤) 建隆⑷ 庚申 960 乾德⑹ 癸亥十一 963

开宝⑼ 戊辰十一 968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⑼ 丙子十二 976

雍熙⑷ 甲申十一 984 端拱⑵ 戊子 988

淳化⑸庚寅 990 至道⑶ 乙未 995

真宗(赵恒) 咸平⑹ 戊戌 998 景德⑷ 甲辰 1004

大中祥符⑼ 戊申 1008 天禧⑸ 丁巳 1017

乾兴⑴ 壬戌 1022 仁宗(赵祯) 天圣⑽ 癸亥 1023

明道⑵ 壬申十一 1032 景祐⑸ 甲戌 1034

宝元⑶ 戊寅十一 1038 康定⑵ 庚辰二 1040

庆历⑻ 辛巳十一 1041 皇祐⑹ 己丑三 1049

至和⑶ 甲午 1054 嘉祐⑻ 丙申九 1056

英宗(赵曙) 治平⑷ 甲辰 1064 神宗(赵顼) 熙宁⑽ 戊申 1068

元丰⑻ 戊午 1078 哲宗(赵煦) 元祐⑼ 丙寅 1086

绍圣⑸ 甲戌四 1094 元符⑶ 戊寅六 1098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⑴ 辛巳 1101崇宁⑸ 壬午 1102

大观⑷ 丁亥 1107 政和⑻ 辛卯 1111

重和⑵ 戊戌十一 1118 宣和⑺ 己亥二 1119

钦宗(赵桓) 靖康⑵ 丙午 1126

2、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高宗(赵构) 建炎⑷ 丁未五 1127 绍兴(32) 辛亥 1131

孝宗(赵昚) 隆兴⑵ 癸未 1163 乾道⑼ 乙酉 1165

淳熙⒃ 甲午 1174 光宗(赵惇) 绍熙⑸ 庚戌 1190

宁宗(赵扩)庆元⑹ 乙卯 1195 嘉泰⑷ 辛酉 1201

开禧⑶ 乙丑 1205 嘉定⒄ 戊辰 1208

理宗(赵昀) 宝庆⑶ 乙酉 1225 绍定⑹ 戊子 1228

端平⑶ 甲午 1234 嘉熙⑷ 丁酉 1237

淳祐⑿ 辛丑 1241 宝祐⑹ 癸丑 1253

开庆⑴ 己未 1259 景定⑸ 庚申 1260

度宗(赵禥) 咸淳⑽ 乙丑 1265 恭帝(赵显) 德祐⑵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景炎⑶ 丙子五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⑵ 戊寅五1278

三、辽国[耶律氏] (公元907—1125年),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⑽ 丁卯 907 神册⑺ 丙子十二 916

天赞⑸ 壬午二 922 天显⒀ 丙戌二 926

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丁亥十一 927 会同⑽ 戊戌十一 938

大同⑴ 丁未二 947 世宗(耶律阮) 天禄⑸ 丁未九947

穆宗(耶律璟) 应历⒆ 辛亥九 951 景宗(耶律贤)保宁⑾ 己巳二 969

⑸ 己卯十一 979 圣宗(耶律隆绪) 乾亨 壬午九 982

统和(30) 癸未六 983 开泰⑽ 壬子十一 1012

太平⑾ 辛酉十一 1021 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⑵ 辛未六 1031

重熙(24) 壬申十一 1032 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⑽ 乙未八 1055

咸雍⑽ 乙巳 1065 大(太)康⑽ 乙卯 1075

大安⑽ 乙丑 1085 寿昌(隆)⑺ 乙亥 1095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⑽ 辛巳二 1101 天庆⑽ 辛卯 1111

保大⑸ 辛丑 1121 *太宗即位未改元

四、金国 [完颜氏] (公元1115—1234年)

太祖(完颜旻,本名阿骨打) 收国⑵ 乙未 1115 天辅⑺ 丁酉 1117

太宗(完颜晟) 天会⒂ 癸卯九 1123 熙宗(完颜亶) 天会* 乙卯一 1135

天眷⑶ 戊午 1138 皇统⑼ 辛酉 1141

海陵王(完颜亮) 天德⑸ 己巳十二 1149 贞元⑷ 癸酉三 1153

正隆⑹ 丙子二 1156 世宗(完颜雍) 大定(29) 辛巳十 1161

章宗(完颜璟)明昌⑺ 庚戌1190 承安⑸ 丙辰十一 1196

泰和⑻ 辛酉 1201 卫绍王(完颜永济) 大安⑶ 己巳 1209

崇庆⑵ 壬申 1212 至宁⑴ 癸酉五 1213

宣宗(完颜珣) 贞祐⑸ 癸酉九 1213 兴定⑹ 丁丑九 1217

元光⑵ 壬午八 1222 哀宗(完颜守绪) 正大⑼ 甲申 1224

开兴⑴ 壬辰一 1232 天兴⑶ 壬辰四 1232

(完颜应麟)熙宗即位未改元。

五、元朝 [孛儿只斤氏] (公元1206—1368年),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拖雷(监国) —⑴ 戊子 1228

太宗(~窝阔台) —⒀ 己丑 1229 乃马真后(称制) —⑸ 壬寅 1242

定宗(~贵由) —⑶ 丙午七 1246 海迷失后(称制) —⑶ 己酉三 1249

宪宗(~蒙哥) —⑼ 辛亥六 1251 世祖(~忽必烈) 中统⑸ 庚申五 1260

至元(31) 甲子八 1264成宗(~铁穆耳) 元贞⑶ 乙未 1295

大德⑾ 丁酉二 1297 武宗(~海山) 至大⑷ 戊申 1308

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 皇庆⑵ 壬子 1312 延祐⑺ 甲寅 1314

英宗(~硕德八剌) 至治⑶ 辛酉 1321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泰定⑸ 甲子 1324

致和⑴ 戊辰二 1328 天顺帝(~阿速吉八) 天顺⑴ 戊辰九 1328

文宗(~图帖睦尔) 天历⑶ 戊辰九 1328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至顺⑷ 庚午五 1330 宁宗(~懿璘质班) 至顺 壬申十 1332

顺帝(~妥懽帖睦尔) 至顺 癸酉六 1333 元统⑶ 癸酉十 1333

(后)至元⑹ 乙亥十一 1335 至正(28) 辛巳 1341

* 明宗于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复位。

六、明朝 (公元1368—1644年)

太祖(朱元璋)洪武(31) 戊申 1368 惠帝(朱允炆) 建文⑷* 己卯 1399

成祖(朱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仁宗(朱高炽)洪熙⑴ 乙巳 1425

宣宗(朱瞻基)宣德⑽ 丙午 1426 英宗(朱祁镇) 正统⒁ 丙辰 1436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⑻ 庚午 1450 英宗(朱祁镇) 天顺⑻ 丁丑一 1457

宪宗(朱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孝宗(朱祐樘) 弘治⒅ 戊申 1488

武宗(朱厚燳) 正德⒃ 丙寅 1506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穆宗(朱载垕) 隆庆⑹ 丁卯 1567 神宗(朱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光宗(朱常洛) 泰昌⑴ 庚申八 1620 熹宗(朱由校) 天启⑺ 辛酉 1621

思宗(朱由检)崇祯⒄ 戊辰 1628

注释:*建文4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35年。

七、清朝 [爱新觉罗氏] (公元1616—1912年),清建国于公元1616年,初称后金,公元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公元1644年入关。

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⑾ 丙辰 1616 太宗(~皇太极) 天聪⑽ 丁卯 1627

崇德⑻ 丙子四 1636 世宗(~福临) 顺治⒅ 甲申 1644

圣宗(~玄烨)康熙(61) 壬寅 1662 世宗(~胤禛)雍正⒀ 癸卯 1723

高宗(~弘历) 乾隆(60) 丙辰 1736 仁宗(~颙琰) 嘉庆(25) 丙辰 1796

宣宗(~旻宁) 道光(30) 辛巳 1821 文宗(~奕詝)咸丰⑾ 辛亥 1851

穆宗(~载淳) 同治⒀ 壬戌 1862 德宗(~载湉) 光绪(34) 乙亥 1875

恭宗(~溥仪) 宣统⑶ 己酉 1909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历代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