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最恐惧的是什么呢?
相信在各种答案里,疾病,应该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越是害怕一件事,就越想要更多地了解它。
好像对它的了解越多,如果真的有一天与它狭路相逢,心里也不至于那么没底。
可能很大一部分人,对疾病也抱有相似的心态。
所以最近,出于这样的猎奇的原因,我一口气刷了一部非常有趣的新剧:Netflix出品的记录剧《疑难杂症》。
是的,最开始我们以为这是一部揭秘各种疑难杂症的剧集。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所谓的疑难杂症,只是故事的配角,更关键的是诊断这些疾病的全新理念和途径。
也就是说,这部剧针对疑难杂症,提供了一种新鲜的诊断方式。
而这种方式,在未来或许可以改变你我的人生。
我之所以想要把这部剧推荐给大家,也是因为这种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性。
但除此以外,它本身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作品啊!
烂番茄上,好评率高达100%;
而在豆瓣,也有8.7分,虽然,暂时看过这剧的人并不多。
坦白讲,最开始我和你们一样,看到这个剧名,看到纪录片这个分类,再看到医疗的主题,当时就认定,这会是一部及其枯燥的剧集。
结果,打脸来得猝不及防!
前几集我基本上看到一半就止不住的哭,脑子想的都是——
人生,真的太难了!
是的,《疑难杂症》的剧组用七集的容量,展示了八个不同普通人的非常人生,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患有非常诡异、非常恐怖的疑难杂症。
更恐怖的是,他们都不知道造成这些怪病的根源。
这个世界上,比确诊出绝症更让人绝望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因为什么而生病。
试想一下,假如你得了一种非常严重的怪病,严重到已经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甚至毁掉了你人生的程度。
当你辗转在国内各家权威医院,求助于各种知名专家,而每一次检查的结果,都是——
“我从没见过你这种病”;
“我不知道你到底生了什么病”;
“对不起,我们尽力了,但帮不了你”;
……
想想那种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是不是会让你感到非常非常绝望呢?
一般来说,一个病人只有得到正确的诊断,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而未确诊的疾病,就像是埋在体内的一颗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
《疑难杂症》中的八个病人,全部都经历过这样令人窒息的绝望感。
剧集并不吝啬展示出“无法确诊疾病”这件事本身,对这些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庭,造成的近乎毁灭性的影响。
剧中一位刚刚二十岁的男孩,在考上大学的那一年,突然得了一种很复杂的病。每次他脑袋里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时,他的心脏紧接着就会陷入骤停的状态。
因为这个病,男孩不得不休学回家静养。而他之前为自己成人生涯所做的一切规划,也因为这个病,完全破碎。
另一位还不满十岁的小女孩,左半身会经常性地陷入癫痫的状态。医生给到的治疗方案非常残忍粗暴:切掉她半边的大脑。
这不仅会导致她半身瘫痪,甚至会丧失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呆滞、迟钝、无法自理的人——要知道,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啊!
不过,这部剧也不是一味的卖惨。相比展示各种离奇的病症,它的重心还是放在「诊断」的过程中。
而这个听上去特别学术特别枯燥的过程,却营造出了反转不断的浓浓悬念感。
换句话说,一部医疗纪录剧,拍出了侦探故事的味道。
医生寻找病因,如同侦探寻找凶手。
就像剧中医生所说的,她原本以为医生的工作,就像做算术一样精准,1+1一定等于2。
但她在实践中慢慢发现,医生根本不是数学家,他们是福尔摩斯,在1+1这个简单算术背后,还藏着更多潜在的可能。
如果你看过那部超级经典的美剧《豪斯医生》,那么对于这种“把医疗剧当作侦探推理剧来拍”的套路,应该不会陌生。
在那部剧中,休·劳瑞饰演的豪斯医生,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列举、排除、分析、推理,最终准确地找出影响身体机能的真实原因。
而这部《疑难杂症》,也被看作是现实版的《豪斯医生》。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为《豪斯医生》剧组担当医疗顾问的,也就是《疑难杂症》的核心人物,丽莎·桑德斯医生。
后者的灵感,其实来自她发起的一场大型实验——让全世界的人,都参与到疑难杂症的诊断中。
桑德斯在《纽约时报》开设了一个专栏,平时她走访各种典型的病患并且纪录下他们得病和看病的经历,然后通过媒体的传播力量,让普罗大众建言献策。
所以说,在这部现实版的《豪斯医生》中,揪出病因的“白衣侦探”,不再是豪斯医生所带领的高精尖医疗团队,而是我们身边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全民会诊”的过程其实很简单,网友们看过桑德斯撰写的报道后,通过视频的方式提出自己对病因的猜想,然后桑德斯医生经过对大量留言的筛选,选中两到三个被提及次数最多,或者她认为概率最大的病因,然后病人再更有针对性地深入检测,自己的病是否能和这些猜想对上号。
当然,这个诊断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的时候,桑德斯医生吸取大家的意见后,非常确信病人得的是这样一种病,可是在各种检查之后,结果证实这种确信是错误的。
于是,大家又得重新再来,回过头继续寻找之前被遗漏的细微线索,由此来解锁最终的正解。
比如其中一位美国老兵,退役数十年之后,在某一天突发了一场大病,他因为癫痫而失去意识,随之他的记忆开始慢慢消失,就好像有个人用橡皮擦,在他的大脑里不断地抹消那些声画影像一样。
医生们给出了足够确定的诊断,但在各种治疗尝试后,他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
直到全民会诊后,一个新的思路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位参加过海湾战争的老兵,得的可能是一种叫做“海湾战争综合征”的病。
而这种病,又非常戏剧化地牵扯出美军过往的丑闻。
当年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士兵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时间地暴露在微量致命元素的环境中。但当时他们没有被告知真相,而战争结束回到国内后,将近1/3的老兵患上了海湾战争综合征,出现了失忆、压抑、头痛的症状。
因为罹患这种病症的士兵,都是在军队专门设立的医疗部门进行的治疗,所以非军方的普通医院,往往会忽略这种病因可能性。
剧中的这位老兵,也是在其他老兵提出的猜想下,才意识到毁灭身体和精神的真正罪魁祸首,是二十多年前发生的战争。
虽然《疑难杂症》中涉及到了很多专业名词和医疗术语,但是这部剧并不会让人感觉太深奥晦涩。
一方面,这是因为大部分关注,都放到了“寻找病因”这个反复推理的侦破过程上;
另一方面,剧集也深入剖开了病人和家人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他们经历的心路历程:
无论个人的生命际遇有何差别,人的情感却是相通的。
你可以深深体会到,剧中的母亲因为孩子病情的那种焦虑与无助,还有生活被疾病摧残的人,得到确诊之后那种解脱与宽慰。
相比科学与理性,这其实是一部更加感性的作品。
所以医学小白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追起来了!
《疑难杂症》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向更广泛的群体,普及了“全民会诊”这个概念。
这可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社会实验,甚至可以说是对医疗体系的巨大革新。
毕竟,“全民会诊”颠覆了一直以来医生享有的权威性,让精英智慧与大众智慧一同为普通人服务。
不过,剧集倒也没有一味地安利全民会诊,反而相对客观地分析了这种方式的优劣。比如,它很有可能催生出新的网络暴力。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早已经开始“全民会诊”了,通过搜索引擎或者网络社区来解答对疾病的疑惑。但显然,我们需要更专业、更靠谱、更完善的“全民参与”。
必须要承认的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全民会诊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造物。但它的出现,对于那些生活在绝望与黑暗之中的病人和家人们,却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在未来也许会以更合理的形式出现。
而最终,它可能会改变你我的人生;
或者反过来,凭借它,你或许会给另一个人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希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