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30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早起冠军比熬夜冠军听起来酷多了!作者 | 书单君
来源 | 书单(BookSelection)
你今天是被什么叫醒的?阳光还是闹钟?
我几乎每天都是被自动开机后,微信的消息提示音叫醒的。
是的,我虽年方二八,但基本从毕业开始,就遵循了早睡早起的习惯,经常被身边的朋友嘲笑为:“老年人作息”。
我一直认为这种说法有点夸张,直到看完《2019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才知道国人平均入睡时间超过晚上12点,有30%的人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而且越是年轻睡眠越紊乱,80后最爱失眠,90后睡得最晚,00后赖床最久。
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睡眠质量堪忧。而在这些晚睡的人当中,居然有1/3都是主动熬夜。
在知乎上,“如何克服强迫性晚睡”这个问题的关注人数,是“如何快速入睡”的三倍。
也就是说,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我并不是睡不着,也不是不想早睡,而是我真的做不到啊!”
不熬夜,已经成为当代人最难做到的自律。
为什么“睡觉”这件很自然的事情,现在会变成一种手机没电后,才不得不进行的行为?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摆脱“强迫性晚睡”?
希望读完这篇文章,大家今晚都能放下手机,睡个好觉。
01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我们都知道身体需要睡眠,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睡。
抛开褪黑素、腺苷这些专业术语,用通俗一点的方式来讲:睡眠就是一个人体自我修复的过程。
白天的时候,身体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磨损和垃圾,身体会在睡眠时分泌相关的激素来清除垃圾,恢复身体机能,就像是汽车的定期保养。
只不过我们的身体比汽车脆弱的多,每天都要保养。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就会罢工——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力降低。我们的记忆、情绪和反应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说白了,就是会变丑、变笨、加速衰老。
有人也许会觉得,晚上睡不够,白天可以补觉啊。所以周末熬夜的人更多——大家都想着明天可以补觉。
可事实是,白天和晚上的睡眠质量并不相同。
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几千年,身体早就形成了跟自然相适应的生物钟。书中指出:
“事实上,身体内的大部分系统在24小时中都有不一样的运行模式。随着多种激素分泌,血压、心率也会随之变化,来更加顺应身体的需求。”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三位破译了负责调节昼夜节律基因的科学家。
简单来说,我们的生物钟是写在基因里的,所以长距离跨时区飞行的人都要倒时差。
因为生物钟决定了,晚上是身体深度代谢的时间,并不是说身体器官白天不工作,而是夜晚的工作效率更高,事半功倍。
而白天补觉,显然就是事倍功半了,而且对“白天补觉”这种想法的依赖,还会加重熬夜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白天确实不懂夜的黑,黑眼圈再深也成不了国宝,熬夜这件事,灵魂熬得起,身体撑不住啊!
02
人生苦短,越睡越晚
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晚睡的危害,然而,短暂的心虚过后,他们还是选择拿起手机。
没办法,熬夜这件事,真的太爽了——不管是情节紧凑的小说、电影,还是越夜越嗨的酒吧迪厅都是我的爱,连手机都比白天好玩了很多。
有意思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一不注意,时间就溜走了。
如果说周五熬夜是为了周末补觉,那周日熬夜,则更多是不想面对即将工作的周一。
我们理智上知道要早睡,但情感上还是不想跟世界说晚安——好像只要我不睡去,这一天就不算结束。
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白天都忙于工作和家庭,只有万籁俱寂的夜晚,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要是临睡前不刷会手机,就觉得这一天都白过了。
而且一到晚上,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恍然有一种众人皆睡我独醒,遗世独立的荣誉感。
所以很多半夜三更不睡觉的人,会到处在微博或朋友圈里刷存在感——今天的熬夜冠军就是我!
这种报复性熬夜其实是一种“掀桌”——白天被社会压榨的太久了,晚上我就是不要好好睡觉,我要熬夜,我要狂欢,我要在黑暗中找回自我!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补偿心理”: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痛苦时,会不自觉用其他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虽然每天早上起床时,大脑拒绝开机的困顿和悔恨,都让我们想打晕昨晚那个熬夜的自己,可是每到深夜,那种放纵的快感,又让我们常常忘了今夕何夕。
在熬夜这件事上,大家非常默契地选择了掩耳盗铃,把阿Q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听说手机屏幕伤眼,你换了个防蓝光的贴膜;听说熬夜伤身,你上网买了一堆保健品。
一边沉迷熬夜,一边醉心养生。就像只要在啤酒里加上枸杞,我们蹦的就是养生迪。
可是修仙虽爽,渡劫却难。再贵的粉底也遮不住下垂的眼袋,再多的面膜也压不下脸上冒出的痘痘。
所有熬过的夜,都会写在你的脸上,和毛发日益稀疏的头皮上。
03
破除谣言,睡个好觉
那是不是只要我们“每晚十一点之前入睡,睡够八个小时”,第二天就可以收获一个元气满满的自己了呢?
现实情况其实要更复杂一点,克利格教授在《睡个好觉》中指出,每个年龄段所需的睡眠时间都不尽相同:
睡眠时间也不是越多越好,2003年,一份针对7万多名护士的研究结果表明,睡眠少于5小时的人比睡8小时的人,10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45%;而睡眠达9-11小时的人,患病风险则会增加38%。
除了年龄因素,个体的差异也很大,这种差异同时还表现在入睡时间上。
克利格教授将生物钟分成三种:喜欢晚睡的“夜猫子”模式;早睡早起的“百灵鸟”模式;睡眠时间没有规律的“时钟错乱”模式。
而检验睡眠质量的标准只有一个:早上醒来后可以很快清醒,并且白天基本不需要补觉(半小时以内的午觉是正常的)。
所以,“11点之前入睡的8小时睡眠”适用于大部分年轻人,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标准,但身体感觉良好,那你的作息就是健康的。
对于长期睡眠不足的熬夜党,我不建议一下子就把入睡时间提前到11点之前,你可以在现有时间上,以半个小时为单位逐渐提前,直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身体的入睡时间。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快速入睡的方法,例如:放松。
一个人在放松时,身体的紧张度会减小,不仅更容易入睡,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比如:强调深呼吸的“定速呼吸法”:
平躺,一只手放在胸部,一只手放在腹部,慢慢地吸气、吐气,把肚子想象成一只充气的气球。呼气时,放在腹部的手可能要高于放在胸部的手(这个过程应该慢慢进行)。
还有:强调想象的“意象诱导放松法”:
想象自己身处一个放松的场景中,比如沙滩上,或者一条洒满落日余晖的街道上。试着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象的气味、景物和声音上,感受想象的意象。
除此之外,类似瑜伽放松的肌肉放松法、自我催眠法、冥想等等,这些都是经过研究后,验证有效的放松方式。
与放松入睡相反的则是——睡不着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入睡,这只会加重身体的紧张和焦虑。
治疗师一般会鼓励那些半小时还无法入眠的人,起床做一些非刺激性的活动,比如读几段不那么引人入胜的书,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家务,直到他们感到昏昏欲睡。
偶尔的失眠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放松点。
说来有趣,我们小时候和父母吵完架,经常会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吃饭,最后饿的是自己;
长大后,我们跟自己的内心吵架,在一个又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辗转反侧,最后困的还是自己。
在“跟自己过不去”这件事上,我们好像从未改变。
其实,晚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都清楚,熬夜无关努力,只是自控力太差;白天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夜晚也是一样。
颜如晶在《奇葩说》里说:“晚睡是恶习,早起是自律。”
一天24个小时是不会变的,万物俱静的不仅仅是深夜,清晨也是。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熬夜,是为了获得快乐,那么为什么不在清晨二者兼得呢?
毕竟,早起冠军比熬夜冠军听起来酷多了!
— THE END —
本文选自“书单”(ID:BookSelection),由《南方周末》、《香港大公报》等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筛选好书、过滤烂书,打开知识边界。灼见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