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A股的上涨不需要理由只需要说法的话,那么,A股的下跌往往连说法都省了,仅仅需要一个谣言。
回顾一下2016年开年以来的几轮暴跌,差不多都跟市场的传言有关,这些引爆下跌趋势的传言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事,注册制、战兴板、新三板分层、新三板转板、严格退市制度、打击市场操纵、中概股回归受限、借壳上市受限、跨行业并购重组受限,等等。
程大爷发现,A股市场各路人马每天基本上只是琢磨一件事情,有什么消息?分析师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搜罗消息并解读消息,消息无所谓好与坏,比如,创业板的推出,打击市场操纵,按理说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但是,它们对短期资金炒作不利呢,所以,市场就跌得一塌糊涂。简而言之,凡是不利于市场炒作的消息就是利空,凡是有利于市场炒作的消息,就是利好。
实事求是地说,A股对消息的依赖,对概念与题材的执迷,确实到了成瘾而难以自拔的地步。
对投机的执迷是一种疾病这么多年来,A股市场的投机炒作风潮可谓越演愈烈,有“好”消息时,股价窜升,有“坏”消息时千股跌停,消息或者说题材之于A股,就像毒品之于瘾君子一样,都是制造欣快感与幻觉的道具。
成瘾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复杂而又令人费解的一种行为模式,一般是指某种心理和或生理的依赖,表现为体验过程中的欣快感与切断体验后的生理性与心理性的“戒断症状”,这种症状在心理上表现为烦躁、郁闷、失眠、焦急等等,与普通投资者在股市暴跌时表现出的各种心理不适症状颇为相似。
人类的大脑里存在一个“奖励系统”,这个系统相关的某块大脑皮层受到“劲爆题材”的刺激,人就会有欣快体验,拿掉这个强烈刺激后,人就会对之前的欣快体验产生渴望,这就是心理依赖的形成机制。
所以,跟瘾君子讲毒品的危害性,口水讲干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道理大家都懂,长期吸食大麻、冰毒这类东西,不仅会上瘾,而且还会损害人的器官,等于慢性自杀。
可是,毒瘾一旦发作,不赶紧吸上几口,轻则哈欠连天,精神萎靡,重则泪涕横流,满地打滚。
强制戒毒康复治疗,费时费力,效果也没法保证,经常是一出戒毒所,道友就来热情款待,都说活在当下,来来来,上麻果、摇头丸不算毒品,小过把瘾再说。于是又抽上了。
对这些反复发作的瘾君子,确实陷于两难境地,任由发展,看着他成天吞云吐雾,醉生梦死,知道这种状况难以持续,迟早会把自己抽死;管得太严,毒品没收,钱包锁住,搞坚壁清野,他又要寻死觅活,装疯卖傻,威胁要跳楼轻生,这个时候,怕他一时鬼迷心窍跳下去了,往往父爱主义占了上风,心一软,把毒品又递上了,永远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下不为例。
现实常常比理想残酷,孩子深陷毒瘾,家长忧心如焚,苦口婆心,批评教育没用,把摇头丸没收他又以跳楼威胁,结果,他又故态复萌,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无解!
监管部门为了帮股民“脱瘾”没少想办法,投资者教育,打击过度投机,禁止炒壳,限制各种忽悠式重组,我们看到的,一旦拿掉这些带来欣快感的“刺激”题材,市场时不时就摆出一副要“跳楼’的架势来。
显而易见的是,一个长期对概念炒作成瘾且无法“戒断”的市场,肯定是不健康的。
甚至,它可能还是一种慢性大脑疾病呢。按照美国成瘾医学学会(ASAM)关于成瘾的定义,不管是对酒精毒品,还是对赌博和性的成瘾,都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问题,而是一种原发性的慢性大脑疾病。是大脑在处理奖励机制,动机,记忆以及相关反馈通路的这整个过程中出了问题,然后反映在行为上就是通过使用一些物质或者一些行为来病态地追求奖励和慰籍。
ASAM还对成瘾人群的大脑中出现的病变区域及其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做了详细的描述,就是说不管是在滥用药物的还是行为性成瘾的人群中,都是大脑部分区域的一种功能失调。
当然,基因也会很大程度影响成瘾发生的几率,我们这几代A股股民,血液中可都流淌着投机的“基因”,与后天的环境因素一起作用,培养出新一代的股市“瘾君子”。由此看来,新一代的A股股民爱投机的瘾,也不能完全怪在他们身上,“基因”在暗中起作用,再说了,现实的环境又如此适合投机。
让人上瘾的毒品种类繁多,但一般来说,都有四个共同的特征:不可抗力,强制性地使吸食者连续使用该药,并且不择手段地去获得它;连续使用有不断加大剂量的趋势;对该药产生精神依赖性及躯体依赖性,断药后产生戒断症状(脱瘾症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危害后果。
各类毒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将毒品分为六大类:吗啡型药物(包括鸦片、吗啡、可卡因、海洛因和罂粟植物等)是最危险的毒品;可卡因、可卡叶;大麻;安非它明等人工合成兴奋剂;安眠镇静剂(包括巴比妥药物和安眠酮);精神药物,即安定类药物。
让股民上瘾的“毒品”远不止区区六类,它们种类繁多、强力制幻,关键是永远都在推陈出新。邱国鹭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尖锐地指出,现在券商研究所、基金公司研究员,整天搞科普,各种前沿概念、各种尖端科技,最好有点英文字母,3D打印、VR、P2P、O2O,最后发现上门洗车这个模式就没有未来。
有人把2016年5月份的股市低迷归结于监管部门拟对借壳、中概股回归、跨界并购重组等几大炒作热点采取“强制戒毒”的传闻。此前,市场传言监管部门已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虚拟现实)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不过,由于市场“戒断”反应十分剧烈,大有“跳楼”的苗头,随后,我们看到了监管部门表态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相关规定及政策没有任何变化,安抚意图明显。
监管部门的表态多少有投鼠忌器的顾虑,即使原有规则不会有大的改变,然而,实际审核过程中对这四个行业的审核应该会趋严。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这些行业早就是并购重组中的“摇头丸”,一旦沾边,所有参与者都会摇头晃脑,个股就会被炒得天翻地覆。
这些给人带来巨大欣快感的“摇头丸”,估值虚高,定价基本上是拍脑袋。这样纯粹的炒作,与“脱虚向实”以及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
烧掉的是钞票,打赏的是幻觉
巴菲特经常被人指责为过于保守,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生事物缺乏敏锐的嗅觉,简直是个老古董,不过,面对外界“廉颇老矣,尚能饭?”的质疑,巴菲特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价值标准,不管有多少人在互联网中成瘾以致癫狂,都无法动摇老巴对传统行业的热爱,不仅如此,他还三番五次地表达自己对新经济的怀疑,他说,那些起初看起来挺美妙的商业模式,到了后来基本上都让人失望了。
在对待新的业务模式这个问题上,邱国鹭似乎与巴菲特殊途同归,邱先生在演说中说到,A股市场2010年开始炒各种可穿戴设备,炒电动车、充电桩。按照当时的研究报告,现在应该满大街都是充电桩、电动车;当时Google眼镜出来,大家觉得可穿戴设备5年内钮扣、手表都可以测血压。但是5年过后,这些都没有发生。再比如,有个直辖市10年前曾经出了一个分布式太阳能的规划,当时提出的目标是5年后实现10万个分布式太阳能,但5年后只实现了8个。比尔·盖茨说,人们总是高估新技术出现的第一个五年,但会低估第二个五年。
邱国鹭还说到另一个有趣的案例。2010年,A股市场的投资者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手机支付NFC,那个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成了科学家,争论着是13.8M还是2.4G的技术会胜出,但是,5年之后,发现胜出的是微信支付,用的是扫码,没用NFC,和当年大家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现在A股中有很多上市公司在谋划转型,不管有没有进入新技术产业的能力,为了满足投资者日益高涨的“并购重组瘾”,豁出去了也要玩跨界,然而,跨界跨得不好就会把腿拉伤了,主业转型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A股市场对跨界重组这些东西是缺乏鉴别能力的,大多数人只是追逐概念,只要够新、够炫,越模糊越好,越朦胧越美,大家搞不懂是最好的,一旦搞懂了,这个股价的上涨趋势也就到头了!
而我们的企业家们,发现炒概念既不费力,来钱又快,那还费劲地去做产业干什么呢?人们似乎早就忘记了投资的本质不是你能说出一堆新鲜的名词术语,而是你懂得识别何种股票价值被低估了,并且坚持买有价值的东西。
多年来的现实总是让人失望,概念漫天飞舞,给个题材就灿烂,差不多人人都成了瘾君子,至于估值的高低,有几个人会去关心呢?到2016年5月底时,A股市场中市盈率在1000倍以上的有77家,500倍以上的有178家,100倍以上的有833家,50倍以上的有1388家。难怪有人戏言,“哪里有什么婴儿底?假如没有银行股为首的金融股拉住裤带,A股的底裤都已经掉到膝盖下面去了”!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一的结构属于行为强化系统。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使行为强化系统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变化,这样人便会对反复从事的行为成瘾。人们首次使用成瘾物质后,由于体验到成瘾物质所带来的欣快感,成为一种阳性的强化因素,通过奖赏机制促使人们再次重复使用行为,直至成瘾。而停用成瘾物质所引起的戒断症状,痛苦体验的出现是一种惩罚,又是一种阴性强化因素或负性强化作用。为了缓解焦虑,驱除戒断反应,逃避这种惩罚,成瘾者只好继续使用成瘾物质,强迫觅药而避免戒断时的痛苦则产生间接的阳性强化作用,直接与间接的阳性强化协同形成一级强化。
除了成瘾物质的强化作用外,社会因素也有强化作用,形成物质依赖的情景和条件也可形成环境上的强化作用,即二级强化。依赖者受接触到的周围人群的群体心理影响,更可构成社会性的强化,促使物质依赖更加顽固,比如集体吸毒,就会取得情感上的交流,群起炒作某个题材,形成我们津津乐道的所谓“风口”,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可以减轻个体的负罪感。
当成瘾的行为模式受到挫折而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与吸食鸦片的人突然被强制戒毒时类似的反应。这两级强化作用的叠加遂使人的行为固定,从而形成物质依赖。
生理学有关学习和记忆原理对“成瘾”的研究表明,刚开始吸毒时,毒友、吸毒的环境、工具等刺激都是一些无关刺激,吸毒时则伴随这些刺激产生独特的欣快感。长期吸毒后上述无关刺激与欣快感反复同时出现,变成了条件刺激,吸毒者表现为吸毒成瘾后一见到毒友、吸毒环境、烟具、注射器、矿泉水等条件反射性引起对吸毒的欣快感的回忆,以至于产生强烈的觅药渴求。由于上述操作式条件反射是通过反复操作,通过激活大脑内源性奖赏系统来完成的,所以吸毒成瘾机体的记忆表现为三级记忆,大脑皮质可有局部增厚,形成刻骨铭心的所谓“心瘾”。
“强制戒毒”,A股才有未来这个世界,真实的部分已经很少了,我们却还在想方设法地把它变得更虚拟。
其实,VR好像也没那么神乎其神,我寻思,当年慈禧太后喜欢玩的西洋镜,后来烂大街的儿童玩具万花筒不都是“虚拟现实”吗?
我们真的很期待戴上头盔,然后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干点平时不敢干的事情?
不可否认,VR在医疗、传播、娱乐、社交等方面确实带来了一些革命性的创新,但是,由此推算人类的未来会活在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里,也是言过其实。尤其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人类就算是对真实的世界再厌倦,也不至于会躲进虚拟的世界不出来吧?
现在都没什么人敢站出来说炒这些类似“小鲜肉”一样的热门概念是危险的了,谁要是敢说这些热得烫手的概念是危险的,就有人说你Out了,跟不上新形势了,现在的预测都是说5年后如何如何,10年后如何如何,关键是,眼下你虽然不可以证实,却也无法证伪!
那些用“市梦率”来忽悠散户的资本大佬们,现在也发现,好梦总是易醒。
二十年前,基因技术突飞猛进,各种基因测序,基因检测,基因芯片概念甚嚣尘上,当时就有人宣称找到了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十年后人类再也不用担心会被癌症夺去生命,结果,我们看到的是,目前为止,癌症仍然是人类最危险的敌人之一。
那些完全脱离中国现实环境侃侃而谈创新科技进入大众应用领域之后可以带来多大的市场蛋糕的人,不是因为天真,就是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比如,在放一个孔明灯都受到管制的环境里,看见汪峰用无人机给章子怡送钻石戒指的娱乐新闻,有人就惊呼无人机走进千家万户的时代来临了,你开始畅想用无人机运送包裹,用无人机给幼儿园的小朋友送书包,高兴时随心所欲地航拍城市的万家灯火……你以为你是生活在虚拟现实里吗?
再比如,无人驾驶技术被热炒,各大小汽车公司都在忙着路测,有的宣称无人驾驶跑了2000多公里,从西藏的高山公路一直跑到了长安街,技术相当稳定。于是,有人开始预测,5年后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汽车了,然后拍下脑袋说这是个多少万亿的大市场呀,某某上市公司拥有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那么,在这个万亿级别的大蛋糕上随便切下来一小块也不得了,于是,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把股价炒高十倍再说。
你用屁股想一想,5年后满大街跑的都是无人驾驶汽车,这个可能吗?你说在某些特殊领域应用无人驾驶汽车,这个是有可能。不是技术上达不到,而是,你抽离了现实语境,尤其是中国,有人驾驶的汽车尚且问题成堆,无人驾驶还不乱了套,你不要高估了技术的力量,不要高估了拥有汽车的人的道德与素质,要知道,汽车除了跟道路有关还跟太多的事物有关。这点跟“有效市场理论”一样,它有太多的假设,假设市场是有效的,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个假设在那个市场变成了现实,它们永远都是一个假设!
早期还是有很多人抗拒“毒品”,后来,经不起别人的怂恿,半推半就也去小吸两口,心想玩玩也没事的,也死不了人,哪知道毒品东西,沾上就很难再脱得了身。
所以,这么多年来,鸦片不过瘾了就海洛因,冰毒出来了就吸冰毒,再后来,大麻、摇头丸、K仔都来了,剂量越来越大,花样年年翻新,你看那市场,还是哈欠连天,完全打不起精神来!
大脑对某种刺激会有两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是原始反应,如兴奋。第二个反应是,兴奋平息后的倦怠感。而在反复受到刺激后,第一阶段保持不变,但是,第二阶段提前开始,而且时间延长,强度也增强。所以在两个阶段的共同作用下,反复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感会迅速减退,而之后的负面感受会更持久更强烈。很多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跟黄赌毒一样,都会对大脑产生刺激,激发一系列如上所述的反应,这些“瘾”本质上确有共通性。
据我个人经历,小时候大人越是禁止我们玩游戏,想玩的心情就越强烈,而当大学时,有了个人电脑,想玩什么都行的时候,反而觉得游戏没趣,浅尝则止。
在客观环境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压力面前,为什么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非要从毒品中寻求解脱呢?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承受力主要取决于行为者的人格素质和人格特点。人格发展越完善,就越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压力面前对自我态度、自我行为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反之就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和心理危机。
成瘾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由于成瘾者信息加工缺陷,或者认知方式的偏差所致。信息加工缺陷主要是指成瘾者的注意缺陷,过分的偏见和过分专注,如酗酒者一心一意的想着下一次饮酒,而病理性赌博者总想着下一次把钱能够赢回来。另外,成瘾者也有着独特的思维习惯,以特定的方式对信息加以歪曲并且这种歪曲与成瘾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毛毛雨不起作用的话,那就来一场暴雨吧!据报道,在已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及停复牌业务指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停复牌及相关信息披露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新修订的停复牌新规也会发布,市场关注的“忽悠式重组”问题将遭到严控。同时,停复牌新规还将对A股上市公司随意停复牌、停牌时间过长的问题做出限制,这会被市场解读成A股为冲关MSCI采取的“强制戒毒”措施吗?
券商中国小助手上线啦!
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最新净值。
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的新媒体,券商中国对在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欢迎转载但必须明确标明来源及作者(格式如下,作者:XX;来源:券商中国),否则券商中国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