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
记者是一群疯狂的人,他们在做一些伟大的事。
今年那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聚焦》(Spotlight),更是在向所有传统媒体人致敬。
但片中描写的那种调查报道的工作模式、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记者职业精神、那种纸媒的荣光,在这个喧嚣的新媒体时代仿佛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在上周日的《上周今夜秀》(Last Week Tonight)中,忧国忧民的囧橄榄John Oliver就狠狠吐槽了一把对新媒体转型趋之若鹜的美国新闻业。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报纸作为信息来源,我们打开CNN时只能看到Wolf Blitzer在镜头前扔纱球玩了。” ┑( ̄Д  ̄)┍
今年5月份,《洛杉矶时报》的母公司——论坛出版公司(Tribune Publishing Co.)拒绝了竞争对手甘尼特公司(Gannett Co.)的收购。同时,还宣布了一套品牌重塑战略,包括更名为Tronc.Inc.,即Tribune Online Content的缩写。
这个“迫切”转型的举动引爆了囧橄榄的槽点,来领略一下他的毒舌:
“Tronc这个词的发音听起来就像是大象射精。更准确地说,那就是一堆报纸扔进垃圾桶发出的声音。”
为了表达对新媒体转型的嗤(shen)之(shen)以(dan)鼻(you),囧橄榄团队以Tribute Publishing为原型,效仿电影《聚焦》(Spotlight)制作出了一部逼真的预告片《红灯》(Stoplight)。
和《聚焦》一样,《红灯》的故事也发生在波士顿。
同样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纪事报》记者。
不过,这位主角在《纪事报》的处境比起《聚焦》的那几名记者可就差多了。在这里,他没有不顾一切揭发真相的记者同僚与他并肩作战;就连在选题会,他也不招人待见……
他想调查市政府的腐败现象,于是在选题会上向大家说明这个报道的重要性。不过,主编听后,只问了一句:这点击率会不会高啊?
另一位女记者Chloe开始介绍自己的选题:我看到一只看上去像浣熊的猫,或者一只看上去像猫的浣熊……
主编听后的反应是:
看来,这位主编深谙新媒体读者的心理,浣熊这种轻松欢乐又萌萌哒的选题,一看就是地道的10W+标配啊有木有。
咦,那男主怎么办?
为男主默哀一分钟 ╮(╯▽╰)╭
我们还是来看看《纪事报》的整体情况吧。其实,《纪事报》有四名记者……
哎,等等,不对……
那就是有三名记者……
什么?还不对?!
好吧,那就只有两名记者咯。
等等……
这位女士说她被人工智能替代,下岗了……
所以,《纪事报》只剩下了一名记者,和一个机器人X:
这位典型的传统媒体调查记者,和《聚焦》里面的记者一样,坚守纸媒的传统与责任,不随波逐流,时刻准备着填补社会机器失察时的漏洞。
这三个片段在向《聚焦》致敬
他在调查的过程中,仍然遵循着纸媒“事实核查”的优良传统。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材料、走访追问,进行耐心细致的小心求证、逻辑缜密的展开调查、与阻碍调查的恶势力不懈抗争。
这里的恶势力,不仅是市政府的最高层,还有他的上司们。
在男主和线人会面时,主编居然跑来提醒他:你今天没发推特!我们不是规定每个记者每天至少要发8条推特的吗?!还有,转发不算的哦!
……
另一边,女记者Chloe的浣熊新闻,不对,浣猫新闻在编辑部大受欢迎。
如此窘境也没有浇灭男主的新闻理想,他仍不懈地向报社高层说明调查性报道的价值:
可高层老头子连听他解释的耐心都没有:
这要是换了别人,早就甩手不干了。可男主仍慷慨激昂地喊了一句:
但是……
主编告诉他:
WTF...
主编还告诉他,《纪事报》改名了,现在叫Chorp……
最后,主编找到男主,跟他说:
至此,男主只剩下一脸绝望。
影片的最后说:《红灯》即将发生,在你家附近中型城市的地方报社身上。
其实,在中国何尝不是这样?恐怕在不久的将来,《聚焦》的故事就要变成《红灯》了。
说了那么多,怎么能不上视频?
#视频 Stoplight 时长03:45
往昔未竟,如今已不是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当点击率成为媒体人的追求,当碎片化信息充斥所有人的生活,那些厚重的严肃新闻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那些兢兢业业坚守新闻精神的从业者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面对地上的六便士和夜空中最美的月亮该如何选择?但愿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追求理想的新闻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包容,每一篇追求真相的报道都找到可以发声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