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蛋解创业(manjiechuangye)
前段时间,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在网上火爆起来,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投资制作。这部纪录片讲了一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开工厂的故事,主角是曹德旺。
对于像小编这种没见过世面的90后,浮现在脑海中的第一疑问就是:曹德旺是谁?
于是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可厉害了!曹德旺出生于1946年,福耀公司创始人,中国玻璃大王,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而且,他还乐于行善,累计捐款达到60亿,难怪福耀公司能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按照常识,这种有年代感,从困难时期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企业家满身都是智慧,尤其是对家里没矿又不甘平凡的创业者最有借鉴意义。于是小编找到这本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研究起来。
这本书记录了曹德旺从贫困青年到企业家,从小做生意到承包玻璃厂,后来又如何一步步做大走向全世界的经历。
曹德旺家族曾是富商,曾祖父是当地首富,到他爷爷那辈儿逐渐地衰败,最后破落。父亲曾去日本打工,后在上海经商;母亲是名门望族的千金。
虽然曹德旺从小顽皮辍学,但是家庭教育却不输任何家庭。从小父母就告诉他,“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贫穷;要摆脱贫穷,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这成为不断进步的动力。
01
读名著增长视野,学会计学懂经营
创业者,要有远见,懂战略,还得懂经营,懂管人,懂算账等等,需要非常综合的能力。
虽然曹德旺小学都没毕业,但他并不是不爱学习的人。相反,他视书如命。
辍学以后,曹德旺为了读书,把哥哥读过的书带在身边,边放牛边捡柴边自学。买一本8角钱的《新华字典》,割了一年多的马草才攒下来;《辞海》3块钱,割三年马草才够。靠着字典自学读书,曹德旺养成自学的习惯。
“文革”结束后,图书解禁,《唐诗宋词》《三国演义》《安娜·卡列尼娜》等中外名著都能在书店出售了。那时曹德旺就集中把这些书都读了一遍,就是这些名著打开了他的视野。
曹德旺在合伙承包高山玻璃厂时,第一年就赚了22万。按事先规定上缴政府6万,余下的钱曹德旺拿了6万多,合伙的4人分了3万多。
第二年,镇政府希望他继续承包。但其他几个合伙人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把去年赚的钱分了。因为当时政策变化无常,一会左,一会右,政策一变,他们很可能又成了投机倒把分子。而且工厂设备已经老化,要投入更多的钱去维修,耗时也长,再次承包赚不到多少钱。
但曹德旺想得更远,他发现承包制有弊端。
当镇书记找到他时,他说,承包制并没有彻底解决企业危机,承包者只会用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去拼利益最大化,只追求短期效益。企业能否长期存活,却不会考虑。他决定不浪费青春,离开这里。
后来书记提出合资,并帮曹德旺在银行贷款,他欣然同意参与。事后证明,他是对的。
名著增加人的素质,而会计学是让人掌握经营企业的钥匙。他在厂里找到老师,又借书,又是隔三差五就向老师请教,孜孜不倦地学。
只有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让人有能力解决困难,企业走到十字路口时,才能做出更有远见的选择。
02
广阔的人脉
创业也好,做生意也好,离不开人脉。
曹德旺的很多生意都靠朋友帮忙。
起初,他根本不懂玻璃,只是有两位好友告诉他,做水表玻璃很赚钱。他才牵线建议家乡政府建玻璃厂,后来玻璃厂建成了,却只是个编外的采购。在那个年代,没有正式编制的工厂,寸步难行。
但是曹德旺没有抱怨,而是通过福州的采购老乡,接触到了采购员每周的泡汤大聚会,每天到澡堂请各工厂的采购科科长抽烟喝茶吃小吃,拿到了各种采购指标。
那么曹德旺是怎么积累人脉呢?靠的是会做人。
在小时候,父亲问曹德旺:“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有多少个心啊?”于是曹将自己能想到的与心有关的词扳着手指头数了一遍“用心、真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10个手指都数不完。他问父亲,真的有那么多心吗?父亲回答他,当然有,以后你就知道了。
曹德旺正是以这些“心”来做人。
曹德旺小时候做生意卖白木耳,有一次在火车站,被抓投机倒把,货被迫卖给收购站,但钱被扣了。曹德旺因此赔光了所有钱,还欠下农民的钱。不得已,他只能去工地打工。
后来工地起火,工人罢工,吵着要赔偿。工地的板车坏了,也无法开工。营长问谁会修车,曹德旺主动请缨。但是他自己并不会修,只是看过别人修车,他觉得很简单,就大着胆子试一试。他当时想着,工地开不了工,影响的是大家,不如帮他们渡过这个难关。
于是曹德旺靠自己摸索学会了修车。28天,他住在修车棚,不洗澡、不刮胡子,吃喝全靠修车的民工给,他也不收一分钱的修车钱。
这种奉献精神引起了教导员的注意。教导员在了解了曹德旺的经历后,给了他最多的赔偿。其他工人都只有几十块,他拿到1000多块。教导员还利用自己的关系,帮他拿回了卖白木耳的钱,曹德旺也还清了欠债。
03
不要只盯着那些成功人士学习
小时候,曹德旺随父亲外出,父亲指着街上的乞丐问:“德旺,你觉得他们值得你学习吗?”
“他们?有什么好学习的。”曹一脸不屑。
父亲告诉他,乞丐也是人,为了谋求活下去,他可以不辞寒暑,露宿街头,这种为了生存下去而努力的精神,值得学习。
1985年,一位厦门的玻璃生产商找到曹德旺,想代理福耀的汽车玻璃。曹德旺跟随他去看他的工厂,他带着曹德旺在厦门城区绕来绕去。曹德旺起疑,难道他根本没有工厂?
于是曹德旺催促他快些,那位生产商把车开到城外去,原来他的工厂就是一个生产队报废的仓库。
如果是一般人,感觉自己上当受骗,可能当下就生气走了。但是曹德旺想,既然都来了,不如进去看一看。
这一看不要紧,曹德旺收获了一台万能模具。福耀用的汽车玻璃模具,一副要花二三万元,一幅还只能做一款汽车玻璃。每换一款玻璃,就得换模具,非常麻烦,还费钱。
这位厦门生产商的模具只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铁架,周边用角铁焊起的架子,就能做各种款式的玻璃。曹德旺当下就回去做出类似的模具,为工厂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04
执行力比空有想法更能让人成功
上行下效,公司创始人是什么样,下面的员工也会照着学。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创始人没有执行力、懒惰,那员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样的公司迟早会毁灭。
1995年,福耀建的国际最先进的新厂房投入使用后,制造玻璃的成本并没有降低很多,很不理想。曹德旺调研后发现,主要原因是管理层的惯性思维。过去国内维修市场供应商都有一个共识,只要玻璃能卖出去,能卖几百上千元,成本是几十块还是100块都无所谓,不需要控制。
但曹德旺并不满意,他亲自进车间调研,采集数据。为了找到准确的数据,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都蹲上十天,仔细观察并计算出成品率,并了解每个工位的需求和每个人的职责。
足足花了三个月深入采集数据,曹德旺计算出每1平米的夹层玻璃单耗为2.26平米,比之前生产的减少了26.5%。
这还不够,曹德旺又亲自起草了夹层玻璃的生产工序指导书,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按指导书生产。在写指导书过程中,他还重新设计了一张产品质量统计表,出台新的规定。
这些原本都该厂长干的活,曹德旺作为总经理,亲自执行,既能保证生产质量能让人满意,又能提振全公司员工的斗志。
05
尊重供应商
供应商与公司永远是共生共赢的关系,自己赚钱,供应商也要赚钱,不能为了压低成本而不断砍价。当供应商遇到困难时,更不能趁火打劫。
1997年,泰铢贬值崩盘,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印度尼西亚情况最为严重,很多企业破产。玻璃供应商印尼ASAHI日子也不好过,他们的日本总经理找到曹德旺,希望能提供帮助给他们。
曹德旺二话没说,答应每个月买一船的玻璃,相当于整个公司80-90%的用量。至于价格,曹德旺表示,参考中国市场的现价。
那位日本总经理听说之后,在酒桌前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感谢曹德旺的帮助。
公司采购部经理林国宗非常不理解,他问老板:“这次印尼受灾严重,老板跟他买那么多玻璃,为什么不同他商谈价格?”
曹德旺说,从产业链的理论上讲,上下游企业,是有买卖关系,但也是分工不同,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要想让福耀公司健康发展,不仅是需要我们自己的产品卖得好,更需要我们产品供应商的发达。
当时印尼只是货币崩盘,印尼的企业交易都用美元,但美元有限,所以买卖难做。而企业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生产的玻璃也很好。另一方面,福耀还无法生产浮法玻璃,中国只有两家企业供货,福耀也需要一家稳定供应商。
后来东南亚的经济好转,浮法玻璃供不应求,频繁涨价。但ASAHI每月都有一艘船的货运给福耀,价格一直没上涨。直到一年多以后,浮法玻璃市场价几乎翻了一倍,印尼ASAHI才表示要涨价。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要学会感恩。曹德旺信佛,几十年以来一直坚持做慈善,个人捐款达到60亿之多,可谓是为数不多的慈善家。希望他的经验能为创业者带来一点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