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徐静蕾的名字,是在初一,那是2010年。老徐执导的第四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刚从院线下架,我有幸在网上看到这部国内职场题材作品领军人物的电影,也正是因为这部影片,老徐成为大陆首个票房过亿的女导演。
成为演员的第十年,老徐开始尝试自编自导自演,前三部是文艺片,除了那部因为原著十分经典才被大家所熟知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他两部至今很少人知道。
而我那时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从我见到荧幕上的老徐的第一眼,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个神奇的女人。
说她神奇,我想不为过吧。关于她的种种传言、事迹、语录,百度上有很多。网友对此也褒贬不一。但我想能够作为话题被网友津津乐道的,也是有它们存在的意义的。老徐的荧幕形象好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一开始男人“梦中情人”类型的清纯可爱,到现在全球都在倡导的新时代高知的独立女性。一般来说,顺应时代发展的路,都是最正确的路。
二十岁出道,三十岁开始做自己,三十岁逐渐淡出娱乐圈,专心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生活为主卖力工作为辅,爱情事业双丰收,嗯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女性励志故事了。
我喜欢徐静蕾,喜欢的是她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生活中偶尔糊涂大智若愚,喜欢的是她看似自嘲的文字却包含生活智慧,喜欢的是她想做什么就去做,不想做的可以不做的洒脱,喜欢的是她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不被世俗眼光绑架,喜欢的是她对待爱情始终如一的依赖却不迷失自我。最重要的是,因为她美,在我眼里她说什么都对。
身边同龄的95后很少有熟知她的,就算是知道,我想可能是因为老徐近几年总和热点人物捆绑着上热搜吧。就像老徐本人不十分认同娱乐圈一样,我是那么的不愿意让自己女神成为公众人物,自家偶像还是由自己守护吧。
别人追星都是充满斗志,今天去参加个应援会明天帮自家爱豆打榜宣传,喜欢徐静蕾的这几年我所做的唯一狂热的事就是:刷首映,评分给无脑五星,仅此而已。只能说这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吧。
老徐的业余生活很简单但是很丰富,读书刷剧、旅行会友、逗猫游学,去年当个裁缝,今年是画家,没事了练个书法,再帮自己欣赏的艺人宣传一下新作,基本也就是这些。而我正值青春年少,却把自己活成了无欲务求的模样。除去完成必要的学业,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刷剧看爽了就写个随心所欲的书评和影评,小假期出去旅个游,没课了约个朋友寻找同城好吃的,发个美食安利,自己在家就弹个琴练个字,实在无聊就阶段性的健个身(因为实在是没什么减肥的动力啊),十分亢奋或者十分低沉时候就写篇文章放松一下心情(正常时候是憋不出来几个字的)。也许这样的二十岁,在多数长辈看来,应该是不务正业吧。
小时候的我是十分优秀的,刚上初中时候,家里人应该还是对我寄予厚望的。自从开始放飞自我,就再也没人觉得我是个可塑性人才,于是我更加放飞自我,唯有夜深人静之时才能偶尔想起我那贫瘠的梦想。
有时也羡慕那些智商极高且十分自律的学霸们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把命运变成兴趣,有时也羡慕那些贪玩的同学们可以无所顾忌每天自在逍遥。好在上大学之后,选的专业不讨厌不排斥有时还有点热爱,父母偶尔互怼但内心依然有爱,课程虽然多元但并不十分繁重,寝室虽然狭小还是留给我一个小小的私人空间,没有其他人那样人见人爱的好人缘但还有几个陪伴很多年的知心好友,这样的生活因为满足,所以幸福。
这七年,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成长。
以前的我胆小内向,所有的事一定要有万全把握才会去尝试,以至于很多机会被我白白浪费,但这样的经历也足以让我现在时刻反省自己。现在的我开朗外向,开始主动争取想要的东西,无论最后有没有得到,再想起来都没有遗憾。
以前的我有点孤僻,不愿敞开心扉交朋友,也不懂得主动维系感情,以至于很多假如保持联络到今天一定会是很好的朋友的人,都被留在了时间的洪流里。现在的我依然有自己独特的交友观,但偶尔也试着去认识一些不熟悉的人,然后向他们学习,做更好的自己,同时也给别人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
前段时间整东西,有一封16岁那年遇到的一个女孩写给25岁的我的信,封面说一定要到我25岁时候,和她相聚着一起拆开。今年20岁的我,信都没来得及拆开,却已经失去了那个女孩。
所以我一直坚信,誓言不是不可信,只是年少的我们不知道未来有多远。日后每当想起立下誓言的那个瞬间,总会是最令人感动的时刻。
都说从一个人喜欢的明星和偶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因为那是一个人坚定自己、勇敢前行的绝对信仰。很庆幸自己在青春期迷茫之时能够遇到徐静蕾,给自己正向的榜样力量。
这是我喜欢徐静蕾的第七年,不知道永远有多远,只知道这份欣赏会更久。
最后献上我女神的美照,这么元气,是一个奔五的女人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