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从0到1>关注纵向开创而非横向复制,关注市场份额而非市场规模

>从0到1

看大家一直在BB,昨晚大致看了遍:

彼得·蒂尔的核心观点是:照搬他人模式,做大家都会做的事,只会让世界增添许多类似的东西,这个过程只能发生从1到N的改变;每次创造新事物时,会使世界发生从0 到1 的改变;创新的行为是独一无二的,结果便是产生新奇事物。

成天看朋友圈刷段子,装洋气觉得这想法好棒,再概括,不就创新2字么?!一如我前几天吐槽,大道至简,很多畅销书都是新瓶换旧酒,换个耳目一新的说辞,搭建一个理论模型,走穴热潮骗钱。

——ok,这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能出书的能在论坛上夸夸其谈的不是我不是么?做人还是要谦虚,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所以我想说什么呢?——简直棒极了!

2015我关注医美微整项目,观市面已有的,无非

1、社区;2、问诊; 3、O2O ;

抄无非就是从1到N的事,无先发优势,也非专业出身。如何从0到1去避开竞争是需要思考的G点(欢迎有兴趣来开脑洞,BB微信号247507880)

彼得·泰尔《从零到一》中还提出“创造性垄断”概念,认为“幸福的企业各有各的幸福:每一个都通过解决特殊问题找到垄断点。不幸的企业都是相似的:没有能从竞争中逃脱”。

“竞争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扭曲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资本主义与竞争是对立的”

“竞争属于失败者”向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垄断”开炮

这让我想到程苓峰总结的三个硅谷观念:

1、拈轻怕重;2、慢;3、随心所欲

避免苦哈哈的竞争,不似中国创业者那么急躁,不为什么商化变现能力开项目,喜欢想做就玩这个。感觉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一个足球场就自己滚来滚去,不是很爽么?——全是我的。关注市场份额而非市场规模,先从利基市场着手,硅谷人关注纵向开创而非横向复制

感觉硅谷跟中国在创业投资形态上有很大差异:

我想起facebook出来的天使投资人王维讲过他最看重的是创始人CEO的vision,所谓的vision是什么?——就是听起来不那么靠谱。

硅谷的逻辑是:

1、一个项目你在做,不错,我等你做大了,并购你

2、我也做,但做出来的东西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维度的竞争,都打不到对方

中国人,你在做?什么?——不错,我也抄一个,大家都是比赛谁从1到n然后突围。

硅谷更能包容天马行空看似不靠谱的创造性思维。

这个感觉

——就像我这几天跟朋友闲话微整这个项目,生意人,资源导向型大叔喜欢离钱近,爱根据资源即刻变现的操作手法,痛恶平台互联网不接地气浮夸。移动互联网圈的人爱忽悠,画饼,讲故事,融(pian)资(qian),梦想是要有的,多讲讲自己都信了,万一成了,就像怀孕,谁在乎你被干了多少回。

但这中间当然不乏富有创造性,有梦想,有激情,有情怀,有vision,想做点事,聪明的蓝孩纸——比如我

有时感觉这两拨人就像上海和北京

——所以互联网上海发展最庸,整个世界都在问,上海你肿么了?喜欢离钱近对于无即时回报的总归没有耐心,但被质疑又如何,暗搓搓地照样吸金啊。北京多奇异之士,有容奶子大。

我之前分享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就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看,泰尔这些斯坦福、伯克利精英的理论颠覆观念,但似乎又难以落地;尤其泰尔所言“提升文明境界”、“拯救世界的创意”和“真正进步的公司”,实在过于高蹈。《明镜》周刊如此评论:“当彼得·泰尔展望未来,他看到的是向着富饶和正确的方向平稳前进的岛屿。如果由马云来看,那可能更像是一个‘恶作剧咖啡杯’。

而我相信,一切人类文明如果不是看似那么不靠谱,无法有实质的进步,当初的天马行空才在未来有了变现落地的可能。而中国创新土壤很弱,其实最终大家都忙着赚钱,没有足够时间没足够有钱去培育一个在未来的未来才有创收的项目。谷歌、亚马逊、微软看财务数据不敌苹果,而大量的支出却都是在未来科技的项目上,需要建立在资本之上。

但我相信这一天会到来,创造性的思维会在本土大放异彩,一如移动互联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势头一样

当还无法挑战国情和游戏规则之时,先赚钱,后养娃,有了粮才好重新选(定义)择(游戏)娘(规则)

每天若是原创,还要看书,不看都不敢BB也是挺辛苦的呢,摸摸大!说这么多是为了骗你赞一个,赏一下的。。。羞羞

一哲<从0到1>关注纵向开创而非横向复制,关注市场份额而非市场规模_第1张图片

一哲<从0到1>关注纵向开创而非横向复制,关注市场份额而非市场规模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哲<从0到1>关注纵向开创而非横向复制,关注市场份额而非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