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灰西,南京大学
如果说国内院线类型片,哪一类最让观众避之不及。那毫无疑问是恐怖片。夸张的表演、套路的剧情、不够惊悚的扮相。再加上绝不能沾染封建迷信分毫,因此结局多半归因于主人公精神失常或是人为阴谋等。上述种种让国产恐怖片成为观众的雷区。线上平台近年来恐怖题材的作品也不算多。
今天想聊的是在哔哩哔哩独家放送的《不思异·录像》。自11月26日上线以来,总播放量七百多万,其团队制作的不思异系列三季在豆瓣上均评分过7,也称得上是保持水准的国内奇幻惊悚迷你剧系列。
“不思异”的标语是“世间诡事,脑洞奇谈”。其作品的定位相当明确:幻想悬疑类的迷你剧集。2017年不思异开发制作了《不思异·辞典》,由26个三到五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组成的。一集为一个词展开的一个悬疑惊悚故事。形式类似于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
2019年三月,团队将单集时长拉长,集数缩减,完成了12集的奇幻迷你剧《不思异:电台》。每集以磁带播放电台节目为开头,搭建了一个不思异的小世界。八个月后又趁热打铁地上线了《不思异·录像》。这一次选用了和以往不同的当事人独白配手机摄像的伪纪录片形式讲述了全新的11个故事和一个番外。
视频的时长极大限制了故事的容量。《辞典》系列的三分钟只能勉强完成一个包袱或是一次反转。因此很多故事依旧逃不出靠音效、jump scare、鬼的蒋松装扮让观众一惊一乍的老套路。
《电台》在八分钟的时长里尝试了更多的风格和可能性。基于《烂柯人》改编的《寻隐者不遇》以黑白方式讲一个古代故事。画面中不再直接出现“鬼”的形象,而是用留白和巧妙的故事结构把解读权交给观众。
新一季的《不思异·录像》延续了团队一向的创作风格:“在作品里去塑造多种解读的空间,相对丰富的文本内容,以及开放式的结尾”。不思异擅长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普通人正常的生活轨迹中挖掘恐惧。涉及的问题囊括私生饭、洁癖、减肥、低头族等社会热点。
《寻隐者不遇》
虽然就故事来看,这一季的内容算不上新颖。手持伪纪录片形式在《鬼影实录》、《女巫布莱克》、《昆池岩》等恐怖片中被用烂了。类似形式所搭配的探险遇难故事也略显老套。借鉴经典影片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如《肢体》一集没来赴约的朋友实际上已经死去,尸体被藏在聚餐房间的箱子里,和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异曲同工。
在资金和时长都有限的情况下,奇幻剧,包括所有短视频作品,在不能完全创新内容的基础上只能努力将其他所能动用的一切元素发挥到极致。不思异无疑做到了。
这一季最大的亮点就是充分利用了独白的多义性和伪纪录片的客观性这两者所造成的错位,以及错位所导致的理解的多样性。
故事亲历者走到摄影机前讲述他们的故事。背后各种型号的电视机搭成背景,他们本人出现在镜头前,他们的脸出现在身后的电视里。台前与幕后以这样直白的形式暴露。观众无从得知为何采访他们,也无处知晓真相到底如何。他们的自述可以看作对伪纪录片段的解说。
伪纪录片镜头下所展现的故事可能和他们的表述出入甚大。凶手把自己包装成受害人,对一切流露出恐惧和弱者的怯懦。为了一己之利,讲述人用做作的表演姿态将视频背后的真正拍摄者抹去,自己取而代之。
《不思异·录像》抓住了现代生活方式下所能孕育出的新型恐怖。和朋友出去玩住在陌生人经营的民宿、在地铁上用手机拍摄他人、无时无刻不在拍摄的vlog……
剧集里很多次被拍者说“你不要再拍了”,有意无意地遮挡镜头却又无法阻止,这就是当下生活的常态。我们也许不再习惯面对面交谈,却习惯了把身体暴露在冰冷的镜头之下。没有了相机我们甚至不能生活,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再信任自己的记忆,任由机器记录、美化着一切。
随着自媒体的泛滥,每个人说的话都有机会被别人听见。通过别人的镜头每天我们能看见得太多,却不再能分辨镜头背后这个我们看不见的人是谁,他们举起相机的用意是什么。
信息的爆炸让我们陷入一面之词的泥沼。信息越来越难以筛选,越来越难以分辨真假。自我陈述成了一件不再可信的事。盲点太多以至于本该客观纪录的摄影机纪录下的也不一定是现实。
本季最妙的一集个人认为是《眼瞳》。故事很简单,一个男生经常在地铁上用手机偷拍同一个女生。有一天女生发现了男生相机的视线转身下车。第二天男生写了道歉的纸条却再也没看到过那个女生。故事就在男生本人的描述和他手机拍摄的画面穿梭。末尾,男生对着镜头说了一句“再看一遍”。这里就不再剧透第二遍能看到什么了。
这种方式做到了短视频层面上真正的互动。某种层面上,也实现了短视频变“长”视频的新方式。因时长所限,视频所能承载的内容太少。目前更多的短视频还是只利用视觉中心那一点狭窄的空间。
《眼瞳》给更多创作者的启示也许在于想让短视频做出深度,增加短视频的可看性是不是也可以思考利用边角空间,创造更多的可看性,让观众成为积极的发现者和探秘者。
此外,《不思异·录像》很有意思的是每一集的标题。单看中文标题:耳蜗、肢体、指甲、影子、表里、眼瞳、舌头 、骨肉、心房、大脑、头发、手腕。有观众在评论里开玩笑:光标题都可以拼成一个人了。在恐怖片中,残肢一直是经典的触发点。光看标题,已经可以触发许多联想。
而如果观众有心,就会意识到中英文的翻译并非对应。甚至有些集数里英文片名才是对短片剧情的概括、甚至理解短片的钥匙。《耳蜗》的英文名为a brutal night(一个暴力的夜晚)。表面上耳蜗对应着眼盲的讲述人。但故事正是三个年轻人到这位盲人家搞恶作剧发生了惨案。
《大脑》的英文名是 the lost part。男人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父亲总是把自己看作小孩,以为老伴仍未离世。冰箱里时常出现母亲才会买的点心,父亲有时会拿出烧得稀烂的茄子说是母亲烧给男人吃的。
为了弄清事件的真相,男人在家里装了摄像头。后来他才理解父亲并不是不记得母亲已经去世,而是模糊了儿子成长的时间。他一直以为儿子还小,害怕“年幼的”儿子伤心才伪装出母亲还在的假象。
虽然父亲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却留下他心底认为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要保护儿子。不思异团队可以说把心思注入了每个可看的细节中,让观看成为一种乐趣。
当不思异逐渐成为“品牌”时,在剧集内部联动也成了短视频系列的优势。这一联动可以发生在剧集内部,如《指甲》和《骨肉》两集,故事发生在同一家民宿里。
《指甲》讲的是讲述者和闺蜜悦儿来到民宿,发现地上有很多指甲。半夜他们真的在房间的角落发现一个剪指甲的人。但是一眨眼,闯入者和悦儿都不见了。观众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到底是不是讲述者因为闺蜜和自己关系疏远而杀了她而是房间真的存在第三者,不得而知。
而《骨肉》的故事发生在同一间民宿。民宿的管理大妈提及有两个女孩来住宿把房间弄得一团乱之后消失了。女孩的男友前来民宿寻人,口中喊的名字是“乔悦”。故事的最后揭秘,大妈其实把自己疯了的姐姐藏在民宿的一间房子里。
那么《指甲》里半夜出现的人是不是就是这个姐姐呢?《骨肉》利用相同的空间和可以遐想的人名及剧情赋予《指甲》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同时,这种联动也出现在系列与系列之间。
在《辞典》里曾出现一集《电台》,主人公吃早饭时收听的就是不思异电台节目。后来,电台节目成为了《电台》的重要载体。《电台》的最后一集中,出现了《辞典》好评颇高的《婚前检查》里的人物照片。
这一季《表里》也出现了《电台》的《人生修改器》一集的台词“十万块买你一个点”。虽然可以把这些故事看成独立的奇谈,但相同的演员频繁出现在不同集数中,“串戏”又引发了新的解读。不得不说在这种形式单一的单元剧中,资金缺乏导致的演员固定恰到好处,在相对封闭的系列内部创造新的空间。
最后,这一次不思异选择在哔哩哔哩上独播也是正确的运营思路。哔哩哔哩自带的弹幕亚文化和不思异这种带有恐怖奇幻性质的短片相得益彰。害怕看恐怖片的观众不用担心观看体验。
“前方高能”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组成的“弹幕护体”给了他们最强的视觉保护。开放式的结尾与弹幕“解读”文化达成了高度的自洽。弹幕所提供的共时性让热爱烧脑题材的“大神”和不明所以的“小白”可以即时观看、即时讨论。
大胆一点猜想,未来哔哩哔哩是否可能中国短视频领域的网飞。更多高质量的短视频剧集是否可以在哔哩哔哩上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期待不思异更多的作品,也期待更多优秀的短视频奇幻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