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壶烈酒的人生(四)

点击链接:

犹如一壶烈酒的人生(一)

犹如一壶烈酒的人生(二)

犹如一壶烈酒的人生(三)

             

                                    (四)

1952年初,老陈、丁良、赖浩和陈骏四人一起约伴回乡。

那时全国解放已经两年多了,外界的各种信息也传到了彭寨这个小乡镇,老陈和小伙伴们会把平时各自听到的信息进行互相交流,通过这些琐碎的信息了解和感知外面的世界。

作为年轻人,他们很向往外面的世界,从各种传言、消息和信息分析,他们觉得新中国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充满希望。

当他们一起走出山,回到家乡兴宁时,在还没有进入县城,他们就感受到了这个新中国的不同。在进城或者一些镇子的主干道上,有些妇女在拦过往的行人,给一些字要求他们认,能读出来的就放行,不会就立马学会才给放行。

这个事情让老陈他们很感慨,仔细打听后才知道现在家乡各乡都办有扫文盲班,大家都踊跃学字认字。丁良说:“家乡这儿连妇女都那么认真读书,我们身为男儿,总得读书吧。”

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约定过年后就马上去考学校。当时除了老陈,其他三个人都是已经小学毕业的,所以他们决定马上找课本资料,开始复习,过完年后就去考初中。

1952年夏天,四个小伙伴一起老初中,只有老陈落榜了。

老陈毕竟是基础差,九月开学季。三个小伙伴都去上学了,整条街难看到四个人一起玩的身影。老陈还是天天一早起来给店家做饭,然后挑水……这样的日子过了半个月后,他就和凤麟叔公说不想干了,想复习功课考学。

于是凤麟叔公和店家老板说明情况,老板也疼惜老陈爱读书,允许他边读书边干活,放学后还是回到店家干活。

可是,老陈只读了一个月,就被校长辞退了,学校老师说他基础太差,跟不上进度。

即使这样还是没能打消老陈要读书的想法。他决定回家乡兴宁读书,于是辞职不干,收拾包袱回兴宁了。

回到兴宁,老陈把自己的想法和陈婆婆说了,陈婆婆看他那么爱读书,也找到当地小学校长,把老陈的情况说了,校长被他读书的劲头感动了,答应收他做插班生。

老陈努力了大半年,天天学习到三更半夜。当时村子里还有一位女同学,天天也帮助他辅导他功课。1953年夏,他又跑回去彭寨考试。因为兴宁的水平较高,他怕留在兴宁考不上。

最后,他考上了初中。

1953年夏至1956年,老陈在彭寨读了三年初中。这三年他基本是靠每月4元的助学金度过的。不过这三年发生了一件最特别的事情,就是他有了父亲老陈头的消息,见了老陈头一面!

确切的是,在见到老陈头之前,老陈已经有了老陈头的消息,那是1954年的夏天,有一位外村的老太太到县城找一间原本是老陈头村里人开的店打听老陈头家里的情况,那店已经不开了。老太太从旁人出打听到店主所在村的地址,然后一路找到村里,找到了陈婆婆。

原来是老陈头托老太太打听的,老陈头只是告诉她县城的某个小店是本村人开的,可以通过这个人帮忙打听一下陈婆婆和儿子的情况。

老太太很尽心,一直找进了村,并告诉陈婆婆,老陈头现在在湖南省衡阳市。

最远只去过县城的陈婆婆根本就无法理解湖南省衡阳市是个什么地方,距离有多远。

不过几个月后,陈婆婆就收到了老陈头寄来的一百元钱。在1954年,一百元可就是一笔巨款。可惜的是,老陈头在信中叮嘱这一百元中有六十元是给他的弟弟的。

也许老陈头认为自己不在家的时候,陈婆婆和儿子要依赖他的弟弟照顾吧,但实际上,陈婆婆一直靠自己把儿子养大,老陈也是靠自己才成长起来的。

虽然收到了钱,但陈婆婆仍然是不高兴的。陈婆婆是个内向且有傲气的女人,她想老陈头居然对这个家不上心,她也不必要在依赖他,她也能活下去,一个女人的心伤了,就伤痕肯定是有的,也是难以愈合的。

1955年,老陈头终于回乡了。他回到家里,二话没说就和陈婆婆谈崩了。陈婆婆的态度就是明摆着不在乎他回来不回来了。

老陈头没办法,就去了彭寨找在那儿读书的老陈。当时凤麟叔公在彭寨开做衣服的店铺,生意还是很不错的。老陈头就和老陈说,你不要读书了,我买辆缝纫机,你学做做衣服好了。

老陈坚决不同意,他只想读书。结果父子俩也谈崩了。

老陈头在回湖南之前还是花了160元买了辆缝纫机,不过是给了他的弟弟。他希望他的弟弟会念着他的好,照顾他的妻子和儿子。

老陈对老陈头一直有恨,他说老陈头根本没负起做父亲的责任,特别对他读书一点都不支持,这一点老陈一直在心里化不开。

犹如一壶烈酒的人生(四)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犹如一壶烈酒的人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