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干班培训个人心得二:谈“专家”

前些天,青干班邀请威海市委党校一位老师为学员讲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这位老师到教室时已经迟到半小时,落座后大概发现没带授课课件,便找了一个解读“十三五”规划的课件为大家讲授“一带一路”。期间这位老师谈了几点对当前经济的看法,让我很受“启发”。

在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这位老师对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否定,宣扬市场经济不如计划经济好,放言在我国现有政治制度体制下,要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才对。在谈及中央近期的经济举措时,特别是中央近期在金融领域的一些改革时,这位老师满肚牢骚,抱怨国家这也做的不对,那也做的不好,仿若知事的大人在责备不知事的孩子。在举例股市融资时,这位老师更是举例万科股权保卫战,对房地产企业进行了全面否定,说中国房地产企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是垃圾企业,活该被举牌等等。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且不说这位老师是一位党校老师,在外授课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党校和党政机关的形象。单就学者和专家的角度来讲,这位老师对中央经济政策做出的这种低水平的妄议,就足以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不过在授课快要结束时,了解到他一直是在搞法律研究工作的,我也多少有些释然。试想让一位搞法律的来讲授经济领域的问题,他除了能发发满肚的牢骚,还能指望他讲得出什么呢。

这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曾经讲过的一段话:“我们的知识很有限,谁都愿意听听名人的指点,但这时就来了一个问题,听博识家的话好,还是听专门家的话好呢?解答似乎很容易,都好。自然都好,但我由历听了两家的种种指点以后,却觉得必须有相当的警戒。因为是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的。博识家的话多浅,意义自明,惟专门家的话多悖的事,还得加一点申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鲁迅先生口中的专门家们,大概指的就是现在活跃在我们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他们对各自的行业和领域是精通的,可这并不能代表他对相近行业领域或者其他行业领域也有这么深刻专业的认知。所以说某一专家在特定领域可能是权威的,但在这些领域外,却极有可能是个“小学生”。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不同行业间技术、知识阻隔不断加深,更加大了那些所谓的“专家”倚专家之名说外行之话的风险。因而,这也无怪乎社会对一些在公共场合发表浅薄言论的“专家”的各种指责了,这也让专家这个本该正能量满满的词汇在网络和社会上渐渐充满了讽刺意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干班培训个人心得二:谈“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