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划你的人生(上篇)

如何规划你的人生(上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成长的路上有太多的机遇和挑战,高中分班是要选文科还是理科?大学毕业了选在小城市工作还是去大城市工作?女朋友在外地工作自己是过去发展还是留在现在工作的城市?公司要委派你长时间出差你是留下来照顾家庭还是去外地出差?

我们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在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去做出选择的?这个选择时我们做出最好的选择了吗?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被誉为哈佛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书中说到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可以用战略思维来指导,面对选择时有战略理论知识的帮助,会指引你做出最好的选择。

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支了三招,第一招是重点:知道一个企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要找到自己核心竞争力,个人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第二招调整:对外部变化、机遇、挑战、随时调整原来计划。第三招执行:有效分配资源。


我有个朋友家是亳州的,毕业两年结婚有了孩子,朋友要担起家庭的责任,去外地工作赚钱,他常换工作,找工作会考虑很多因素,结果是上几天班,朋友就不去那家公司了,在我和他的几次通话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原因,他选择工作时候常说的是这酒店给的薪水太少,不过也有其它小的因素,例如工作的地方路太远、环境太差,不过同学常挂嘴边的话是薪水太少,看到朋友在面对工作选择的方向。

在看看我自己,面对寻找新的工作思考的方向也是一样,在我第一份工作坚持两年后,心情就变得浮躁、觉得太压抑,就离职了,感觉想换一个环境会好些,后来跑了两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那时自己考虑的都是短期带来的回报,没有关注到长期,只看到金钱的回报。

发现我的思考方向也是一样,找新的工作是先看对方公司给多少钱,我才会考虑要不要去面试的。那时候想这好像没有什么不对吧,对方公司给的钱要和自己预想的要差不多,是自己首先要考虑的。


1976年,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和威廉姆.麦克林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过去30年多年来被引用最多的经济学沦为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做事的原则就是“那多少钱,办多少事”。在公司里,如果你想让管理人员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那就必须让管理人员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人们工作的动力来源于金钱的激励。


这个理论到底对不对?我们需要用到“反问法”,如果你想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可信,就是先假设它是不对的,然后再去寻找不同点,找找有没有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这个激励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解释不了一些非常明显的不同想象。全世界最勤劳、最聪明的人并不是都在为高薪企业、金融机构打工。在一些非盈利机构或者是慈善机构里,你会看到很多人选择报酬很少,甚至没有报酬的工作。他们本来可以在华尔街拿到高薪,但却跑到一些你根本都想象不到的艰难地方工作,他们不是为了金钱,那是为了什么呢?


事实上,有两个因素决定了你的工作选择,一个是基础因素,一个是动力因素。金钱收入只是基础因素,而不是动力因素。如果工资高,你并不会因此爱上这份工作,最多知识不讨厌这个工作。不讨厌一个人和爱上一个人,那是两码事。在基础因素被满足之后,真正让人们爱上工作的是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被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等等。


所以,金钱只能减少你工作上的挫败感,但你要想发挥自己潜能,就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首先,抓住重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规划你的人生(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