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385)

卷十二(二二) 【原书卷十二·五七】

小雅》:“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考上下文,并无乡里之说。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后人因之,遂以桑梓为乡里。

《小雅》,诗经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中国诗歌。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译文:看到父母亲种下的桑树、梓树,尚且必须恭恭敬敬立树前。节选自《小雅·小弁》。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南都赋》,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主要铺叙了南阳的地理位置、宝藏矿产、山岳峰峦、树木禽兽、川渎水产、原壤稼植、祭祀礼俗、士女游衍、新声妙曲等内容,作者以充沛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全面的眼光、生花的妙笔酣畅淋漓地赞颂了古都南阳,衷心深沉地寄托了他对家乡的真情挚爱。全赋气势恢宏,感情真挚,构思巧妙,语言新颖。

桑梓,是汉语词语,借指故乡。出自《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这是袁枚对桑梓指代家乡起于何时的考据。后人基本认同此观点。为何用桑梓指代家乡?因为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桑果可以食用和酿酒。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中药材(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由于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此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硬读《随园诗话》(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