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6)

        即使身处广袤的平原,作者的视野仍然应该被称为洞察。即使主张“看就是看”的客观摄像,作者意识的个人倾向仍然左右了表达。这并非是指思维上一叶障目的误区,而是指人类认知上无所不在的黑洞和个人经验上无可避免的投射。

        诗歌所看重的意象化表达却是个神奇的东西,它虽然是一种视觉感受,但却经过了灵魂加工。它P图的手段虽然现在人尽皆知,它寄托在物像上的情绪却是点燃我们的一些燃点。灵魂这个东西,现在早已物化,但可能还是飘忽不定的。即使捉住了诗歌中灵魂的气息,我们仍然可能停留在读者意义上的自由联想,和作者写作时的自由联想难有交集。诗人在读到诗评的时候,有时候会暗叹知音,有时候也会轻声呵呵。不过,对读者来说,为什么要去研究作者呢,感受作品就可以了。作者和作品,也许并不是同一境界。尤其是资深作者,在作品中玩弄权术已是小菜一碟。我们可以放弃管窥作者的人格,而直接接纳诗歌作品中的人格,虽然也许这两者大同小异,但诗歌的纯文本形式会过滤掉作者的一些人格上的杂质。而且,读者完全可以拓展诗人的视野,从而打开诗歌的格局。


作者: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