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的正面与反面》读书笔记

就企业管理而言,一个企业的业绩不能通过其规模、增长速度、市场份额、盈利状况或资本收益率来衡量。最好的指标,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包罗一切的指标,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租金,即我们所说的“附加值”。

企业的成功与其利用资源创造附加值的能力是成正比的。这些资源包括人才、材料和资本。附加值指的是一个企业的产出具有的市场价值与投入要素的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比如,一个企业有一天停止生产运转,他的所有资产都被停止使用,企业的附加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保有的价值。他衡量的是企业的机会成本。

传统上,会计人员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是营业利润。企业的附加值在数量上少于其营业利润,因为在计算附加值的过程中,减去了企业投入的资本成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盈亏底线不是真正的盈亏底线。

企业在增加附加值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注重“质”,一是注重“量”。

注重“质”,就是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用较少的资源创造出较多的销售额,让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高于竞争对手。这是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可靠指标。

注重“量”,也就是说注重结果、注重最后的效益,而不注重资源使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高于竞争对手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额,而不是比率。在衡量企业的竞争优势时,不宜采用这种指标,因为随着企业变得日益庞大和复杂,其附加值一般也会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效率实际上大大降低。如同为了扩大规模而牺牲专一化一样,企业在发现历程中,还经常会牺牲质或牺牲效率以换取量的增长以及最终效益的增长。

可是,很少企业会计算自己的附加值。结果,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无异于无头苍蝇般盲目。他们无法准确地知道企业真正的业绩状况,因为他们全力依靠会计指标来衡量企业业绩,可问题是,企业的会计利润与该企业的市场价值之间,几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就导致这些可怜的管理者努力实现利润、市盈率或资本回报率最大化,最后却一败涂地,无果而终,甚至完成了企业严重的资源浪费。

economic value added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识的正面与反面》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