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最生动的比方,读懂的人都会开悟(第11章)

首先来做一个测试,你身边的这几样事物,哪一样对你来说感觉最真实?

1.手机

2.空气

3.一叠钞票

4.无线电波

5.书本

你会选择哪几个呢?也许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手机、钞票和书本。

因为,人是感官的动物,只有能被人感知的东西,才会觉得真实。比如手机、钞票、书本我们都可以看到,并且有实际的用处。空气看不到、摸不着,只有起风时,人才感觉得到空气的存在;而无线电波则完全感受不到,然而没有无线电波,我们的手机就不能发挥作用。

《道德经》第11章:

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物理层面的理解

在《道德经》的这一章中,老子打了三个精妙的比方。

第一个比方是车轮。

老子说,你看那车轮,三十根车条组成一个车毂辘,正是因为车毂中有个空间,车子才能行驶、载运。

第二个比方是器皿。

埏埴,埏是和泥的意思,埴是指做陶器用的黏土。

老子又说,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器皿中间部分是空的,这样器皿才能够盛装东西。

第三个比方是房子。

老子说,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房屋中有个空间,墙壁上有门、有窗,房子中的人才能自由地出入、采光、呼吸。

最后,老子总结了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也就是说,器物(作为一种有)给人带来了种种便利,而器物的作用却是由于有了空间(作为一种无)。

建筑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空间才是建筑的主角。”房屋并不完全等于钢筋混凝土这些实体,也包含空间,有空间才能住人。

大家知道,构成万物的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和电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将原子比作一栋巨大的楼房,原子核就相当于其中的一个乒乓球,电子就相当于在楼里面飞舞的蚊子。原子中绝大部分的空间都空无一物,但这样的原子却构成了世间万物。

教育层面的理解

人们经常喜欢问一句话:“这有什么用?”意思是说,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来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吗?

比如有的父母会说,你做这些有什么用? 其实就是在问,你做的事情能成为职业吗?能挣到钱吗?

还有的家长,将孩子的业余时间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排得满满的,生怕孩子闲着了。这样好不好呢?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娱乐放松的时间,久而久之,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难免就会出现问题。

做家长的,天天都在盼着孩子以后考上好的大学,找份好的工作,并倾其所有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往往只注重成绩、金钱这些看得见的的“有”,以为有了这些就是幸福,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殊不知这种看不见的“无”,才是决定幸福的根本。

所以,我们屡见高分、名校的孩子自杀、杀人的报道,这也是教育者们只注重“有”,不注重“无”酿成的恶果。

管理层面的理解

从治理国家的层面来看,刘邦与李世民是深得老子精髓的两位高手。

刘邦自己说,他战略谋划不如张良,政务治理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这些才能都不具备,为什么能成为他们的领导呢?因为刘邦“无”这些才能,才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的这些“利”。

刘邦的“无”提供了众多的接口,而张良、萧何、韩信这些贤才有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需求,这些需求都与刘邦提供的接口衔接上了。

刘邦看似没有“有用”的本领,他却有“无用”的智慧。

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者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李世民不愧是一代明君。在用人上,他深深懂得“有”与“无”的互补,在他看来,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所以他能成为千古一帝。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人,就要懂得有无之利用的道理。用无,就能连接无穷多的有,以无统御万有,为己所用,才能让下属积极地发挥各自的才能。

从企业管理的层面上来看,有的企业对员工实施360度无死角的全面监控,到处装满了摄像头,对员工像看着贼一样。

同时,管理者整天琢磨着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将员工管得死死的。有的员工稍微休息一下,主管就认为他的工作量不饱和,增加他的工作,生怕他闲了一分钟。这样的管理会好吗?结果一定是员工受不了压力,最后辞职走人。

制度是为人带来便利的,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制度与管理的关系就是“有”和“无”的关系。如果只有一堆如何填塞员工时间的制度,员工丧失了自我决策的能力,也没有了属于个人的时间,这样的公司肯定要出问题。

很多企业就有这样的毛病:在公司小的时候,没有严格的规则制度,各种事务都是灵活处理,决策起来很快;而公司大了之后,制度越来越多,流程越来越繁琐,效率也越来越低。

结语

老子强调人们常常忽视的“无”,强调“无之以为用”,并不是要否定“有之以为利”。正如冯友兰所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但世间多少人,往往只看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有”,对自己不知道的、不理解的“无”持抵制态度。老子的这种思维,不论是养生养心,还是处事待物,都无疑能给人带来启发和智慧。

培养一样无用的爱好,交一个无用的朋友,做一些不计回报的善事,也许这样你会更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中最生动的比方,读懂的人都会开悟(第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