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地平线
From新地平线NewSkyline
4月17日晚10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男孩跳桥身亡。
据报道,男孩今年17岁,在某职高读二年级。事发时,他坐在母亲车内,因为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母亲批评。
据现场其他车辆行车记录仪内的画面显示,男孩趁母亲在桥上停车的间隙冲出车子,从桥上跳下。母亲紧随其后,却并没有拦下孩子。
在跳桥那一刻,男孩没有半分犹豫。整个过程,不到5秒。
男孩跳桥后,这位母亲跪地痛哭,不断地捶打地面。
新闻一出,很多人在揪心震惊之余,扼腕叹息:
有人认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太脆弱,行为过激;也有人担心这个妈妈肯定会一辈子活在自责中,不知道她以后日子该怎么过;还有人谴责母亲的处理手段和教育方式,把孩子逼得连命也不要了.....
然而,逝者已矣。
作为旁观者,我们谁也无法体会年仅17岁的男孩经历了怎样的绝望和打击,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决绝地选择死亡。
我们更不能想象作为一个母亲,眼睁睁看着养育了17年的孩子在自己面前一跃而下,终结生命,是怎样的感受。
我们并不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无法去臆测这件事到底是谁之过,因此没有立场去责怪任何一方。
但从这件事上,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在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上,有着很多疏忽和缺失,甚至是在双方沟通的时候埋雷却不自知,才让父母与孩子的亲情,成为了枷锁,乃至压垮家庭关系和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沟通的障碍,在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后,甚至会被放大。
2018年10月,美国纽约,一名18岁的中国留学生在地铁进站的瞬间跳下站台,当场身亡。
2018年5月,纽约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华裔女生,被人发现死在寝室内上吊自杀,年仅26岁。如果不是选择轻生,1个月后她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
2017年12月,康奈尔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田某在考试周期间被发现于公寓内死亡,年仅21岁。离世前,她曾发邮件给同学,对无法完成期末项目表示抱歉。
康奈尔大学网站对田某死亡表示哀悼
2017年10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选择在金门大桥,跳桥结束生命。
…...
在外人眼里,这些留学生都是家里的骄傲;而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在许多人看来也是风光无限。
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优秀的背后是各种应接不暇的压力,来自学业、来自异乡环境、也同样来自家庭。
一名留学生曾表示:“我刚想和我妈说:‘如果我一事无成,灰溜溜地跑回国,怎么办。’她就发来微信:‘宝贝你真棒,街坊邻居都羡慕我培养出读藤校的孩子。’每次视频,父母说的都是‘好好学习,不要想家,你是我们的骄傲’之类的话,我实在没法跟他们倾诉实情。”
于是,长期独自奋斗在国外的留学生们逐渐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学会了一力承担,学会了把心事藏在心底。而隔着时差和地理距离的父母也因此从未意识到孩子所经历的挣扎。
与亲人之间的沟通,是一门永远需要去研究的学问,不仅是在于对个人边界的设定,更多的还是理解,更是耐心。
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又有什么不同呢?
区别就在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往往是双方站在不同维度去看待问题。
而站在高纬度思考问题的一方,却没有办法做到降维,从而设身处地从另一方的角度去尝试理解沟通。
这个纬度的高低不同,不仅是在说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是高纬与低纬,这样的纬度对比也同样适用于成年子女与年迈的父母之间强势与弱势的地位转变后的交流。
由于理解的维度不同,在父母眼里不足为道的事情,落在孩子并不完整的狭窄世界观里,可能填满了他整个的喜怒哀乐,甚至会压垮他那还不成熟与坚强的心理防线。
当孩子回家向父母抱怨、诉苦的时候,其实是在试图向自己最亲近的人寻求安慰与支持。他的心里或许在想:哪怕全世界都在指责我,至少还有我的家人会站在我身后。
如果这时候他得到的却是父母的不以为意,甚至是反过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指责:“为什么只有你会遇到这种问题?为什么你总是闯祸?为什么你总是不学好……”试想,孩子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无助呢?
阿黛尔.法伯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写道:
“父母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能很深地伤害到孩子,然而孩子屈从于‘笨蛋’‘粗心’‘不负责任’‘你永远都学不会’这样的语言时,他受到的伤害将是双倍的;语言是具有杀伤性的,也有时间延续性。最槽糕的是,将来的某一天,他会用这样的语言反过来伤害自己。”
世界上最痛心无奈的可能就是,你以为父母是你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家是你的避风港湾,但到最后,压垮你的偏偏就是这根稻草,恰恰是港湾里掀起风浪。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忍受和遭受着父母重男轻女的残酷事实,因此她选择在18岁时毅然离开苏家,分文不拿,并从此与苏家断绝往来,直到苏母去世。
在电视剧中,一向强大的明玉在面对父亲嘲讽“你和你妈一模一样”的时候,崩溃大哭。她对年少时家庭所给予的痛苦经历无法释怀,无法接受父母的冷漠与残忍,更无法接受的是,自己身上居然和母亲有着相似之处。
年少时人多脆弱,所经历的家庭给予的痛,却并不会随着人的成长而消逝,相反,有可能会成为一辈子无法释怀的羁绊。
演员陈乔恩曾和母亲一起出演一档综艺节目,母女共处6天5夜,但这几天里却充满了疏离和尴尬。单独相处时,母女同坐一张沙发,同乘一辆车,却都无话可说。两人之间有着厚厚一层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沟通壁垒。
陈乔恩母女之间的隔阂,源于她幼年时与母亲的沟通相处方式。
陈乔恩说,“因为她经常压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讲话,我怕她随时会打我。”
而陈乔恩妈妈的回应也很典型:“我是爱孩子的。做一个妈妈,绝对不会刻意去对一个孩子不好。”
父母常常以“为你好”为杀手锏,绑架孩子,感动自己。“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句戏谑背后其实埋藏了很多隐患。
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不管我对你做了什么,你且忍下吧。可能没有用,也不会有太大的坏处。
但又有多少个“为你好”,其实只是披着善意外衣,内里则是强势的控制?
湖南卫视节目《少年说》中,刚上初一的小女孩袁璟颐对妈妈的吐槽曾经引起网络的热议。
她说她的妈妈让她很“受伤”,因为妈妈总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同学比较。不管她如何努力,妈妈从来看不见,因为她的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的打击教育让女儿倍感痛苦,她直言自己并不适合激将法。她希望借节目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妈妈能尊重她。
然而面对女儿发自内心的告白,妈妈不仅没有体谅,反而义正言辞地捍卫着自己的观点,满口“我认为”和“我觉得”,异常固执。
或许在妈妈眼里,“天台告白”是女儿不懂事的反抗。而实际上,这却是压抑许久的孩子在主动寻求一种和妈妈更合理的沟通方式。
但这场勇敢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女儿与妈妈沟通无果,在来回争执之后,哭着走下了台。
缺乏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往往是父母容易出现的问题。父母总是不自觉地以“过来人”自居,却忽视了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需要自己去探索。
对于亲子间的沟通隔阂,父母也同样烦恼。他们会问,为什么孩子对自己闭口不谈,为什么孩子经历了什么事情从来不对我们说?
知乎上曾有人问: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其中的高赞回答是:失去信任。
这既是原因,也是结果。
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而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其实也同样是天然的。
陈乔恩在对母亲的畏惧中成长,在37岁的时候才等来母亲的道歉:“乔恩,真的很对不起。妈妈不知道这样会伤害你这么深。”
袁璟颐在母亲的打击中艰难寻求认可,却不知道何时才能打败母亲心中“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何尝不是孩子一次又一次对父母失去信任的过程?
实际上,亲辈沟通这个命题,是一场轮回。每个父母,都是第一次成为父母。同样的,谁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地做个孩子。为人父母,为人子女都有说不尽的委屈。
父、母、子、女,不管身处哪一个位置,愿我们能够互相谅解,耐心相对,不枉我们同行一场的缘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后边还应该加上一句,千万别因为血缘关系,而在与至亲朋友的沟通中“有恃无恐”。
信任是一个消耗品,亲情也是。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新地平线,From 新地平线NewSkyline。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本期推荐阅读:
微信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安全】,获取《出国后才知道的残酷真相:真正的安全是用钱和知识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