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阳明祠记

自从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认识到一个和高中历史不一样的王阳明时,就对阳明先生充满好奇。

后来百家讲坛中南京大学郦波教授讲述的王阳明传记,又加深了我对阳明先生的理解,同时愈加敬佩先生。

先生少年立志“要做天下第一等事”,他的父亲问他何为天下第一等事?答之:“做圣人”

那时候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十来岁小屁孩的话,他的老师,父亲嘲笑他心比天高,痴心妄想。他的父亲打击他,千古才出一圣人,你有什么本事做圣人?小小的阳明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对他父亲说,孔夫子生来就是圣人吗?不是!圣人是可以修炼成的。

王阳明父亲一时语塞,气的胡子抖,但同时又觉得儿子确实天资聪颖,机灵可人。但姜还是老的辣,王阳明父亲对小阳明说,要做圣人,首先得把自己的社会地位往上提高,要有天下知名的曝光度,才能更好的宣扬自己的主张。阳明信了,开始发奋读书。其实,王父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高中状元,光宗耀祖。

后来的小阳明长成了少年,文治武功都很了得。他曾经一人西出关塞,击败一队胡人。他也巡山访迹,找高僧老道论法。最终他参透了佛道两教的消极避世,又转为攻克儒家学问。

那时候程朱理学最为流行,朱熹的“格物致知”被众人认为是真理,王阳明对着庭前的竹子看了七天,看的差点吐血,也没有看出什么知识来。气出一口老血。至此,阳明把还走的路都走了,发现和自己想要的都不一样。

于是他开始了对心学的复盘,他不断的思索,求证,实践,磨炼,最终在贵州龙场的那个石棺里,大雨滂沱,电闪雷鸣的那个夜晚,他突然猛然坐起,哈哈大笑,笑声在雷雨交加的夜空格外刺耳。

是的,他悟道了。圣人不是唯一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只要每个人都能保持心中的良知,能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他就是圣人。是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心学的要义了,大道至简。这里我就不赘述先生的心学伟大了,懂的自然会懂,推荐一本《传习录》,这本书是先生在讲学途中,解答弟子们的一些语录记载。看完你会再也忘不掉这个老头的,真的太厉害了。

游阳明祠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游阳明祠记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话说回顾完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再走在阳明祠里,仿佛时光都倒流了一般,看着陈列的先生遗迹,学生们发展出来的各大心学门派,以及国外的心学门派,想着这些思想流传千古,惠济众生,愈发对先生更加佩服,他这一生太精彩了,不管是立德、还是立功、立言,都是无人可及的,也难怪后代大儒们对心学趋之若鹜。

阳明祠的建筑迂回婉转,亭台楼阁相辅相成,走廊悬挂着复古的官灯,门窗以及廊木等均是用红漆装饰的,看得出来这些建筑是翻新或者说是重造的,好在被磨的光滑的青石板以及石缝里的青草加了几分遗迹的气息。

游阳明祠记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兜兜转转之后,进入一间祠堂,中间有一樽先生的塑像,目光平和的注视着来人,祠堂的墙壁四周全是先生的一些文章,往祠堂左右两边还有两个圆形的门,进去之后左边是先生的文集和功德事迹,右边是先生门生的发展和外国对阳明心学的研究流派。

那天下午去时本来是想找个安静之处走走,解解心中的烦闷。去走了一圈之后,心情不复烦躁,独自坐在凉亭里,倚着栏杆,凭栏远眺,祠堂之外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祠堂之内是参天梧桐,青石铺路,旧瓦覆墙,游人三两,扶风细柳,腊梅飘香。想着古今旧事,闲看庭前风光。

这样的清闲自在好久没有体验了,作为一个散心之处,这里闹中取静,曲径通幽,是一个好地方。阳明祠后面还有扶风寺,当天去时天色将晚,也没有去后山登高望远,算是一个小小遗憾。

游阳明祠记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阳明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