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到处挖坑蒋玉成
《劝退学导论》第二部分(下)更新
最近我刚刚翻出了我所在的10级本科班的通讯录——然后结合一些更新的信息,我大致统计出了我本科班各位同学的去向。这个数据,可以作为之前打洗地党耳光的补充,也反映了我校基础学科在就业上的一些特殊优势。这些特殊优势,是由我校本身相对灵活友好的制度红利,和“强校弱专业”的独特情况所共同造就的,也说明了为什么劝退学科的学生,在就业上会遇到严重的困难。
我班毕业的时候,去掉之前转专业走掉的同学,一共33人,有4人去向不明毕业三年后的今天,去向大致按如下方式分类(注意此处分类不甚严谨):
- 金融+统计类,共5人,已知去向包括海外名校Master(比如UIUC的统计学Master),外保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以及考研至我校财政金融学院,硕士毕业后已知就业单位以金融机构为主
- 商科大类,含工商管理、HR等,共8人,这是人数最多的去向之一——典型去向包括保送至我校商学院和心理学系,申请海外名校Master,以及本科毕业即通过管培生计划进入外企
- 公务员和其他体制内单位,共4人,除了1人疑似是靠关系在家乡的单位就业之外,另外三人均为通过国考进入,其中一人本科毕业即直接考入深圳市某区级安监局,另外两人硕士分别保送至我校法学院和环境学院,毕业时在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对口单位就职
- 继续科研,共9人,其中一人留在本系保研并转博,一人去美国读PhD,其余人都通过保研和考研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除了考研的两人之外其余的都是直博,研究方向均为化环材生类
- 教育行业,仅有1人,在本系保研,毕业后进入学而思
- “CS大法”(含整个互联网相关行业),很出乎意料的是,包括我在内仅有2人——我留在本系读研,硕士毕业后通过跨专业考博进入我校信息学院CS专业读博,而另外一位大姐(之前我跟徐老师的直播中曾经提到过)拿了MIT的环境工程Master,然后2016年毕业后去了网易游戏,似乎并不是《阴阳师》的组,然而依然收入颇丰……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几个结论:
- 三年后的今天,我班的科研留存率仅有31%——如果把未知的四人(可以明确确定他们没有继续科研)和前两学期转专业走的三人都算上的话,数字更加惨不忍睹。可以说,大部分同学从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而不是“化学系学生”,选择科研道路的同学们几乎都是确定了自己对科研具有清晰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之后才做出的选择。
- 出路去向中,金融类+商科类+体制内单位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这与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特点和强势专业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难能可贵的是,我校尽管号称“第二党校”,学制与课程的安排却非常友好,这也给各位同学各显神通出坑创造了机会。
- 跟现在不一样,CS并没有成为首选的出坑选项——一方面跟第二点一样,由于中国人民大学自身的强势专业定位,财政金融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光辉太过于耀眼,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局限性,在2010年到2014年这段时间里,不管是计算机专业本身,还是几乎完全围绕数据科学建立起来的信息学院,热度都远不能跟现在比。最近两年,“CS大法好”越来越深入人心,而曾经拥有萨师煊教授和王珊教授这两位中国数据库开山始祖的信息学院,也随着“大数据”的风口而变得日益强势。2017年信院研究生总数历史性地超过了本科生。
看起来,转行与否姑且不论,大家总体上出路都还是很出色的——哪怕是失败如我现在也傍上了CS大法的大腿。这个独特的现状,产生的因素得益于这样几个重要的理由:
- 我校相对自由的风气——在中国人民大学 (RUC)就读是什么感觉?在这个问题下面,很多校友(不一定是学弟学妹)都提到了我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风气自由。在这所学校,任何一种发展的道路都是可行的——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同一个宿舍的不同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选择的道路本身就具备高度的多样化。在这样一所学校,不存在一种“政治正确式的道路”,任何方向任何选择都是平等的。所以我班的同学从一开始就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搬砖高”的风气。
- 学校制度上的一些便利——我们那时候虽然转专业比较麻烦,但是辅修第二专业却很方便,以至于那时候我班很多人都修了经管类第二专业。而最近几年,转专业门槛大幅降低,只要你自己提交申请,对方学院同意接受就可以转走——原专业所在学院完全不能阻挡。我有本科同学(现在是研究生)在当本科辅导员,2014级化学系现在全班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都转走了。此外,从13年开始,我校正式开放了面向全校的跨专业选课——其他专业的同学可以直接选修计算机系的专业课,连转专业都不用转了……
- 强校弱专业的独特背景,使得化学系几乎完全无法进行搬砖洗脑——有些学校的伪化专业(这里真的是“伪化”)甚至会为了防止学生转专业/转行,主动削弱培养计划中的数学和编程课程。然而我校的化学系完全没有这样的权限——化学系数学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强制学习数学C,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同于财政金融学院的文科生要求(理科生要求学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同时强制学习C语言(虽然是谭浩强),以及数据库/SPSS二选一的计算机课。当然,在我看来这些安排仍然略不合理——如果我来安排的话,会要求物理系和化学系强制开设计算机科学必修课(这一点北大CCME还是很先进的),具体内容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另外,化学系受制于贫弱的硬件,几乎完全没有办法像某些“化学强校”那样,用大量的本科实验课填满学生的时间——因此我班的同学想要出去实习的话,是可以做到的,跟其他的文科专业,其实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
这几点理由,实际上也反映了化学类专业的学生(同样适用于整个化环材生大类),在求职和就业中所面临的困境。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化环材生以外,主流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
- 专业技能导向的专业——包括所有的工科类专业,以及一些法学、医学和金融/统计类专业。这里的“工科类”是整个工科,不光是CS,也包括土木机械之类的传统工科,甚至包括化工和一部分材料。这类专业的特征是课程负载比较重,同时由于工科专业本身跟现实中存在的产业直接挂钩,有严格的对口就业岗位,所以按部就班地学完大学四年的课程,考完需要的证书,本科毕业之后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具体的工资待遇随着时间和专业的波动而起起落落,不过一般不至于本科毕业完全找不到严格的对口工作。
- 综合技能导向的专业——包括所有人文社科类、商科和一部分经管类岗位。这些专业本身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对口专业,但是课程负载通常明显低于第一类专业,并且整体的风气是鼓励学生外出实习的。学生们凭借本科期间的工作经历,以及学校本身的招牌,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 数理基础导向的专业——包括数学物理。这类专业也会有比较重的课程负载,并且没有直接对口专业,但由于他们的大量数理类课程,对智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极其扎实,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自带智商光环,很多情况下可以直接去一些依赖数理的职业方向(例如金融)就职。同时,对于物理类学生,其研究生方向转大多数工科方向(包括CS/EE)都会普遍受到对面方向的追捧——实际上物理专业本科生,在研究生阶段进入同档次学校的EE专业几乎没有门槛,数学也与之类似。参见PKUer去哪儿——物理学院
总而言之,这些专业总体上的就业虽然有所波动,但也大部分都在水准线之上——而化学类专业,则属于第四类专业,它的就业形势惨烈,也是跟学科自身的特点紧密相关的:
- 学习的“劳累度”很高——本科生的课程负载非常重,跟工科专业相仿,尤其是时间超长的各种实验课,挤占了大量的时间,然而学生毕业之后,哪怕你GPA很高,你也几乎不可能找到任何本专业严格对口的工作(注意是严格对口,卖仪器之类的沾边的不算),而研究生更是直接上升到了名为“培养”,实为“搬砖”的地步,学生自己的时间几乎完全被挤占殆尽,想要自学其他技能或者拿学校的招牌找实习也变得比其他专业更加麻烦。不光是课程本身,还有院系自以为是的恶意的学术洗脑——不光是鼓吹读研,鼓吹“万般皆下品惟有科研高”的搬砖风气,有些学校的化学类院系还刻意地给学生转专业、辅修和实习设置各种障碍,生怕损失未来的潜在劳动力。
- 培养方案存在严重问题——数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智力和思维方式上的训练;而化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反而很容易导致自身整体能力的弱化。
_保持惯性罢了。
镜头拉近一点,看看某些人喜欢并称的“情怀学科”数理化生:数理仍然是转入多于转出,而且没有转到化生的,而化生都是转出远多于转入,有不少转到数理。
所以说经过了良好数理教育的科大学生对于什么学科培养人才、什么学科培养奴才心里还是有点b数的。
也真的请有些人别并称数理化生了,伪化生和数理的水平不是用情怀就能拉到一条线上的。
最后祝伟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完爆徽京大学!
作者:Nu Cha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705776/answer/2027897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_
虽然用“培养奴才”来形容化学类专业稍微有点偏激,但是这也确实反应了一个问题——化学类专业,普遍不重视甚至故意弱化学生数理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较为落后,普遍以记忆背诵类为主,而本科实验课的设计更是跟实际科研场景相差甚远。这样的专业课程设计,不光是对于就业毫无用处,哪怕是对于科研,也几乎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而已——以有机为例,哪怕你把上下两册邢大本都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连《有机人名反应的战略性应用》都背下来,对于你实际的科研工作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为你仍然要靠读最新的Paper来把握方向,仍然要靠Scifinder来设计合成路线,书上的知识,就算用到也是现用现查,花那么多课时去记忆背诵,显然得不偿失。
计算机系的学生学了专业课,对于编程、算法和计算机软硬件架构都有了充分的掌握,在工作中可以很快地上手实际开发所使用的框架;物理系的学生学了专业课,大脑得到了强力锻炼,对数理工具有着极为出色的掌握,这些能力在其他很多工作中都有很大的价值;而化学系的学生学完专业课又得到了什么呢?一堆故纸堆而已——哪怕是搞科研都缺乏足够的价值,更别提就业了。这也是为什么北大化院要进行课程改革,大幅增加数理类课程的比例——科研已经进入深水区,靠一群只会搬砖的“奴才”是做不出突破性的成果的。
《环球科学》:你似乎说过这样一句话,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不能进生物系。
欧阳颀:观点分几个层面。首先,大学生物系的教育需要做深刻的改革,我有一个论断:很多大学的生物系不是在做education(教育),而是在做de-education(“去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从生物系学生入校的精神状态和毕业的精神状态就知道了。这完全是de-education,生物系的课程设计几乎全是背,但实际上你背得再多,等你毕业的时候全忘光了。所以生物系培养出来的人不可能在系统、定量这些问题上对生物有巨大贡献。
此外,生物学需要把一些科学上的东西工程化、规模化。什么叫工程化呢?就是你的设计和生产应该要能分开,其标志,就是你的理论能够定量地预测你所设计的东西的行为,什么样的input就一定有什么样的output。你的预测能力越高,设计能力越强,就越可以放心地把设计蓝图放到生产车间,按这个计划生产一定没有问题。现在的生物根本就没有定量运算,怎么做预测?所以想用现在的方式培养出来的生物学家来推动21世纪的科技革命,那差得太远。
第二部分的更新,到这里就结束了——总结上文,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化学类专业自身,既没有文科类专业的自由,也没有工科类专业的实用,更没有数理专业的思维训练——一个按部就班,跟着专业培养方案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的化学类专业学生,在四年后的本科就业中陷入困境,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我本科班的同学们可以利用我校的优势,尽可能抵消这些不利因素,然而其他学校的那些,没有这些有利因素(有的甚至连学校的招牌都没有)的同学,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最后,值此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作为在我校待了七年的一个老咸鱼,想要对我校所有专业新入学的新生,说这样一段话:
欢迎各位学弟学妹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在这里,你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四年,即将拉开序幕。我无意劝你们“珍惜四年时光好好学习”或者“早日脱离失败专业”,我只想告诉你们这样一件事情:作为人大学生,你拥有选择任何一条发展路线的自由——请珍惜这份自由,最大限度地活用它。
祝各位学弟学妹,拥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以上。
《劝退学导论》第二部分总结,以及一切事情
由于《劝退学导论》第二部分时间跨度较长,最后总结的部分写得有些疲软——这里重新开一篇新文章,概括《劝退学导论》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简而言之,《劝退学导论》第二部分,论证了化环材生学科超过99%的学生,若坚持不转行则注定失败的本质——更进一步地说,论证了化环材生学科的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困境。上篇与下篇,则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的论证:
- 上篇介绍了学术界目前的现状——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漫长的学制和极高的门槛,如果排除掉科研本身的意义,单独把科研(或者说高校教职)当成一种职业来看的话,它的效费比是极端地低下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抱着“读个博进高校当老师,工作轻松有寒暑假blablabla”之类的思路,选择化环材生学科的话,那么除非你是最顶尖的1%甚至0.1%的学生,否则你是注定会后悔,注定要失败的。你所获得的工资待遇跟社会地位,将远远不足以弥补你付出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 下篇以北大化院就业的数据,介绍了化环材生在就业领域的惨烈现状,并且对这一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化环材生类专业自身,既没有文科类专业的自由,也没有工科类专业的实用,更没有数理专业的思维训练——一个按部就班,跟着专业培养方案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的化环材生专业的学生,在四年后的本科就业中陷入困境,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接下来,我要说明两件事情:
一、勃中央近日发生的撕逼事件,不会对劝退学建设产生影响,作为劝退学主要发起者之一,我要在此声明——劝退学与勃学,并非此前的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而是失败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并列二级学科。劝退学与勃学有很多的重合点,但是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勃中央的撕逼事件,不会影响到我与劝退学的发展——不管勃学是死是活,劝退学都不会受到影响。只要伪化生及其背后的学术反智主义毒瘤存在一天,只要仍然有不明真相的学生被坑害,只要新的真科学没有在伪学科的尸体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劝退学就将永远存在,永远继续战斗下去。
二、接下来《劝退学导论》按照顺序应该进入第三部分了,这部分将是一个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因为这里我要直接对学阀们开炮,直接戳碎很多人的“科研情怀”。因此,这里将会准备非常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可能会把第四部分提前放出来,大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现在我先放个预告,第三部分的副标题是《内卷化与学术反智主义:情怀是如何破灭的》,核心内容是展现学术界内卷化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反智主义风气——最终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化环材生学界日益严重的内卷化和学术反智主义风气面前,大部分学生所谓的“科研情怀”显得是那样的幼稚而可笑。
这里可以先引用几段话来部分地概括这部分内容:
最近在知乎评论区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越没有自己亲身接触过科研工作,越是理工科知识底蕴水平低下的低年级小清新,愈是会无比极端的崇拜科研这个行当。可能拜高铁和手机之类科技产品走进平常人家,又有无脑科普工作大肆鼓吹某些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这些小清新已然把科研这个职业当做无暇的宗教来崇拜了,这其实和没有任何思辨底蕴的民族在王朝末年间无脑崇拜飞机大炮一样。他们崇拜科学根本不是因为背后科学方法论和思辨方式的土壤,而仅仅是看到“vr、人工智能”是牛逼的,所以我要搞科学这样功利主义思路。
恰恰是为了对这些小清新的科学功利主义负责,我们这些参与过科研工作的人才会劝阻大部分学生不要投入生物科研,国家也尽可能不要过于投资科研基金到生物的某些领域。就是因为作为从业者我们知道,科研只是个普通的职业,它既有好的一面会产出当今人类文明一切科技成果的基石,它也有坏的一面和坏的领域,会吞噬掉无数青年的青春和纳税者的钱财从而沦为某些科研领域既得利益者升官发财的工具而已。 刚好不巧,生物科研不少方向恰恰就属于坏的科研方向,既造不出飞机大炮得诺贝尔,也不能满足一个人求知欲最根本的喜悦。
来自知友 @张二狗
这种事情,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昭和。
中国的问题是劳动力的绝对过剩。是从扫大街的开始过剩,做麻辣烫的过剩,焊钢筋的过剩,写代码的过剩,科学家过剩,政治家过剩,一切涉及到劳动的问题都是过剩。
你本科毕业,就加入本科生过剩大军。你读研,就是研究生过剩大军。读博,就是博士生过剩大军。攒两年工作经验,就进入了“具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员工”过剩大军。
过剩怎么办?除了压低工资以外,就是扔简历。有人说,北大的女生不可谓不优秀,但招聘就是从100个优秀的人里选3个最合适的,剩下的97个同样优秀,只是略微不合适。
可是这个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不应该。这个世界应该是招聘3个人,市场上只有3个甚至只有2个优秀的劳动力。
那么这个世界真的已经到了优秀劳动力生产过剩的阶段了吗?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了吗?
显然没有。我们看到,广袤的非洲大陆,几十个国家看不到一条高速铁路。我们看到有东亚最稀缺的资源躺在地里,上面的人伸手要饭吃。我们看到我们国家最平庸的工程师都是那里最稀缺的资源。我们看到比我们人均GDP高一倍的东欧国家的主干公路还是单车道。
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资本主义迟早要崩溃,但在2017年,资本主义离它的极限还远着。所谓过剩的,只是中国的优秀劳动力,是中国的知识。
东亚这片土地是如此的贫瘠,以至于平均在每块资源上的知识是如此的密集,于是知识就变得如此的廉价。但水闸迟早要被不堪重负的压力冲开,与其他资本一样,知识也迟早会涌入新的洼地。
共产主义的那套说辞,请等我们淹没了一切之后再讲。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争当冲在最前面的那一朵浪花。
与你们这些一等青年不同,我们二等青年早就想得开了。
(注意,这是两段不同的文字)
我们在教育人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国家需要什么。就比如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生物学博士,你杀死千军万马跑到最前面,又有何裨益?80年代的中国最缺竖着走的知识分子,所以把一切喜欢不喜欢的适合不适合的孩子都逼着去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这很好,能最大限度地把优秀的孩子都激发出来赶去当知识分子。可是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明显是能横着走的开拓者,我们再把一切喜欢不喜欢的适合不适合的孩子都逼着去竖着走,那不是资源浪费又是什么?不是资源错配又是什么?
多做有益之事,多育有益之人。内卷是没有尽头的。
——来自我的老乡,你乎昭和青年优秀代表,满洲利亚第三帝国让胡路伯爵
@曹丰泽曹县(我是萨尔图伯爵)
《劝退学导论》:第三部分
其实这篇早就写好了,本来是打算发在某个准备上线的新社区的。结果现在备案问题一直卡着……于是我就还是发专栏吧。
这两个月我工作一直非常忙,没怎么有时间写文章,现在多出来了一点时间,可以用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劝退学核心理论的最后一个部分,将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劝退学科被劝退,仅仅是因为就业形势太差吗?或者更进一步地说,做人,为什么就不能有情怀呢?
这篇文章,将作为劝退学理论的最后一部分,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怀,究竟是如何破灭的。事实上,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劝退学一线工作者,本身的家庭条件,虽然不能说是中产,但也至少比大部分真正的农村学生好得多了。坦白地说,至少对于我自己,如果我按部就班地研究生毕业,回老家的话我父母也可以给我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然后在老家已经买好的二套房相亲结婚,生活起来比起现在应该是轻松多了。我之所以近乎暴力地劝退和转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怀破灭之后的反作用——没错,我敢说每一个坚定的劝退党,都曾经有着深厚的情怀,而每一个情怀党,当情怀破灭的时候,一定会转化成最为坚定的劝退党。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用周末的时间去上海玩了几天,中间跟一位在知乎认识的,留在化学圈子里的朋友一起吃了顿饭聊了聊——这位朋友目前在某中国有机化学顶尖学府之一读直博(此处为了保护他的隐私,不透露具体学校的名字),他给我介绍了系内某些人的一些情况。直到这个时候,我更加确定了我通过一部分切身经历、在现实中的一些所见所闻和在知乎上看到一些ID的答案,所形成的结论,原则上是正确的。没错,我硕士期间所在的科研环境确实不怎么样,连7X24小时都能用的核磁都没有——但是,如果同样的问题,甚至存在于中国顶尖的有机化学学府的话,那难道还不能说明这个学科目前的发展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吗?
在此前,我跟这位朋友已经通过微信进行了一些交流,然后在面基中,他又跟我吐槽了一遍系内的一些事情。这位朋友立志要做真正的科学探索,然后本系的环境很优越,导师也比较Nice,看起来每天的生活本来应该是累但是很充实,很快乐——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前提是,忽略身边的一大批奇葩组的奇葩人:
这位朋友本人做的是反应机理探索的相关工作,据他自述,需要充分使用到本科学习的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而他的工作,在系内属于完全的异类。更多的人从事的是所谓“人肉筛选”,“无脑扩scope”的工作。这些工作几乎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有实验技能就足够了——理论上讲,你找个小学文化的民工师傅,培训几天都能胜任。对于一般的有本科学历水平的人来说,这种纯粹的体力劳动,显然是非常痛苦和无趣的——然而这批人则正好相反,他们不光全身心地热爱这项伟大的“事业”,而且还自以为占据了鄙视链的上游,拿着自己的方向,去贬低其他人的研究方向,指责其他人的方向“没前途”。
所谓的“前途”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研究方向的智力门槛高,逼格高,足够高大上?显然不是——他们自己的方向属于纯搬砖型的,也就那么回事而已;是指以后找工作能跟CS硕士肛正面?当然也不是,除非能抱上半导体/电池的大腿,否则有机化学几个子方向,找工作也就是平均水平菜鸡互啄而已。于是他们说的“前途”究竟指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发文章”。
这批人呢,对于“科研”有着极度的执着——而“科研”这里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因为在他们眼里,“科研”==发文章。没错,这批人为了发文章,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了——在他们眼里,任何事物,只要耽误做实验,耽误发文章,那就都是没用的东西。而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哪个能多发文章,发高IF文章,哪个就有“前途”,像XXXX(同上,不透露具体的方向名字)这种智商门槛太高,不好灌水的方向,在他们眼里自然也就是“没有前途”的方向。
为什么要用“走火入魔”来形容这批人呢?因为他们真的就是这样走火入魔——我们经常能听说各种垃圾导师压榨学生,弱化学生能力的事迹,而在这所学校,至少在全系的层面,并不存在这类问题。系内的各位老院士们对科学,对学生都还是认真负责的——比如说,系内非常鼓励硕博生好好学英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专门组织自愿参加的学术研讨会,提倡全英语作报告。而这批人呢,对于学英语这件事情,都不情不愿的——因为嫌耽误时间,不利于做实验发文章。每次实在推脱不掉报告的时候,就用百度机翻几段文字,然后用磕磕巴巴的中式英语,有气无力地念出来。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这些人真的想要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那么英语能力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以后要拿教职,肯定要去海外做博后,而一个只会搬砖,连最起码的英语交流能力都欠奉的人,也基本上就告别科研了。我硕士所在的组虽然条件欠奉,但是老板对我和其他的几位师兄师姐还是很负责的,一直都大力鼓励我们学习英语,还为我师姐考雅思提供了经济上的协助。而且不光是对科研,对于职业发展,英语同样是助力巨大的硬技能——据这位朋友反映,一般来说这里的博士毕业之后想要去日化类外企(大多位于上海)工作,其实门槛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但是真正去成的却寥寥无几,原因无他——外企对英语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大部分人想去外企工作,直接都在外语这一关被卡死了……
在我看来,这些人的行为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你说他们是热爱真正的科研吗?显然不是,因为如果真的热爱科研,他们一方面不应该以“好发文章”来diss其他人的方向,另一方面也绝对不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英语——这在学术上几乎跟自杀没有区别了;你说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显然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根本就算不上“利己”——如果目标是利己的话,不管是短期赚钱,还是长期的职业发展,以“多发文章”为目标都是南辕北辙的。短期内发高IF文章确实能拿到几千到一万的奖学金,但是如果把发文章的周期算进去的话,平摊到每个月,还没有自己找家教赚得多呢;长期地看,他们系的博士,如果不能去外企的话,最好的就业方向基本上就是药明康德这样的CRO企业了,而CRO企业只要看到你是某校的有机化学方向的博士,那基本上随便谈几句就直接录用了,你多发一两篇文章,在入职难度和工资等级上是根本没什么显著区别的。于是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到底是追求情怀,还是利己呢?
这,就是各位有情怀的劝退党深恶痛绝的事情——目前盛行于劝退学科的学术反智主义风气。什么叫做“学术反智主义”呢?就是由于学术界极度内卷化的实际情况,很多人片面地将“基础学科科研”从崇高而艰辛的科学探索事业,极端庸俗化成了“发文章,多发文章,发好文章”这个单一目标——在片面追求这个单一目标的过程中,很多人表面上打着“做科研”的旗号,实际的所作所为已经离真正的科学探索事业南辕北辙(因此才叫“反智主义”),实际“做科研”也变成了搬砖灌水发废纸——在这些人眼里,一个研究方向越适合无脑搬砖,越“热点”,就越“有前途”,至于这个方向对于化学研究的本质目的——“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尤其是对变化规律的探索上,到底有多大的帮助,这个嘛……今天天气真好233333
之前在知乎上,有人曾经指出,包括CS在内的很多工程学科也都是依赖于调参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劝退学科的罪恶,就在于使用通过调参,搬砖穷举来进行基础科研。就上文提到的这批人,你问一下他做的那些反应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反应,具体的反应机理是什么,能不能总结出一个比较准确的一般规律,他们马上就抓瞎了——大部分文章最后只能扯出一个似是而非,先打一枪再画靶子的所谓“机理”,至于这个机理具体能不能指导具体实践……大家都懂得233333
基础科研的目的是为了科学探索,为了知其所以然——通过搬砖穷举得到的似是而非的结果,跟炼金术跳大神又有什么区别?虽然目前理论计算和机器学习工具暂时还比较薄弱,但是能不能做得到是能力问题,做不做是态度问题——现在这批人连做都不想做,又有什么必要去讨论能力呢?
当然这个时候这批人又会给自己辩解——“啊,我做的东西虽然不知道规律,但是能用……”
能不能用,你们自己心里还没点B数么?真要是能用的话,你们那就业至于沦落到高挂红牌的地步么?不说跟CS电子比,跟土木机械这样的传统工科比,你们比得过么?!
实际上,这种闭门造车,追逐热点发Paper的所谓“科研”,本身远离工业一线,得到的成果往往是非工业甚至反工业的——实际的工业生产,要考虑的东西比实验室条件多得多,这些“科研”的成果,比如一些新催化剂体系之类的,往往在其中某一个方面相对于工业界现有做法有优势,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劣势。比如说,上文所述的某些人自称“有用”的某个催化剂,其摩尔质量是工业界现有催化剂的十倍——这就意味着,如果在实际生产中,电机把“新型催化剂”抬高送到反应塔中(类似于高层楼房),仅这一项就是工业界现有催化剂十倍的耗能……
对于有机方向来说,常见的本专业内就业去向也就是“要命康德”这种CRO企业罢了。从技术含量讲,这种企业其实就是科研富士康,本来也没什么真正的门槛;而从待遇和工作环境上讲,这工作也就这么回事了,相对于读博五年的时间成本来说并不算好工作。所以药明康德的离职率一直非常高,而对于这一现状,该公司HR则给出了这样的回复:“我给博士开1万5一个月,其实他们称东西开反应过柱子不一定比那些多年训练的专科生强,那我为什么给他们那么多钱?”
类似的还有著名的“科研癌症”——纳米材料。这里可以参考这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36495392 。再比如“真·21世纪学科”生物——正好韩春雨事件最近刚刚出了调查结果……如果学术界所谓的“科研成果”,连稳定复现甚至都很难做到的话,那又如何能让人相信这些“科研成果”未来会变成可以临床使用的新药呢?
生物细胞的复杂度远远超过经典的物理和化学系统。人的一个细胞中大约有30亿个DNA碱基对,而当前一个CPU芯片中晶体管的数目在同一量级。不同的是,人类对于每一个晶体管的功能都是清楚的,但对于DNA碱基对在哪些层次、以哪些组织形式、介导着哪些功能,了解地还远远不够。传统生物技术就是在研究对象如此复杂、研究方法逐例而定、细胞环境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展开的,理所当然地,也就无法有效应对细胞的复杂度。因此,生物技术常呈现出反摩尔定律(Eroom'sLaw);比如,每10亿美元(考虑通胀)所能研发出的新药数量每9年就下降一半(Diagnosing the decline in pharmaceutical R&D efficiency),且效率还在下降。
作者:张浩千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5926247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句话概括,在目前“唯文章论”,“唯IF论”的学术反智主义风气下,整个学界大部分人(无论导师学生),做的都是理不理工不工的“基础/应用二象性”的伪科学,伪科研,甚至还有韩春雨们铤而走险公然造假——“伪化生”的“伪”字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这类“伪科研”早已经沦落为了上家坑下家,镰刀割韭菜的传销游戏,彻底背叛了真正的科研探索事业。这些伪学科,本质上跟前两天一万卡他们玩的东西,没有任何区别。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学术反智主义风气的造就者不光是导师,很多学生自己也难辞其咎——这位朋友本人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于是进组的时候找到导师,要求做不那么无脑的方向,导师本人十分高兴——由于“没前途”,组里原本一直在做的机理研究方向眼看着就要后继无人了……当然,相对于需要文章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资源的导师来说,学生鼓吹学术反智主义,显得要可悲得多——对于学生来说,无脑搬砖灌水,可谓害人害己:一方面浪费国家经费,败坏学术界风气,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的个人能力严重退化,以至于找工作的时候面临惨烈的红海。
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劝退,希望大家要么尽快转行跑路(不光是CS,考公务员,当老师,也都是转行),要么找个对个人能力可以有效锻炼,或者直接面对工业界一线的方向(比如非纳米的半导体、电池等方向),千万不要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一边被学阀割韭菜一边给学阀洗地。事实上,这种学术反智主义风气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本质上就是因为学术圈极度内卷化,人力过于廉价——而劝退,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这个趋势。当没有下家接盘的时候,庞氏骗局终究会有崩盘的那一天——目前看来,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是会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个牌子去甘愿当韭菜,但是韭菜的质量会越来越低,他们过去会探讨考研到一个冷门专业再出去找工作的性价比,现在就会探讨哪个985大学的硕士毕业条件低,可以轻松混过去。
是会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个牌子去甘愿当韭菜,但是韭菜的质量会越来越低,他们过去会探讨考研到一个冷门专业再出去找工作的性价比,现在就会探讨哪个985大学的硕士毕业条件低,可以轻松混过去。
最简单的体现就是,以前有些学校博士毕业条件比硕士要高很多,于是这些人就刷完硕士学历就跑,有些学校博士毕业条件仅仅比硕士高一点,就会有许多转博的人,因为在他们心中,一切都是性价比,一切都是一个等价交易而已,就算毕业走上教职之路,也要考虑这条路是否美滋滋,如果一点都不美滋滋,还很苦逼地要被连根拔起,他们早就跑了。
所以,为了牌子过去的韭菜,最终都会长出双腿,然后在你收割之前跑掉的,之前的那些都是交易而已,多少小时的劳动换一个学历,如果你开价过高,韭菜们就跑到别的菜地里去了,所以,打着招牌吸引韭菜,也不是一个好生意。
作者:弗兰克扬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946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劝退学导论》第四部分(1)用曹学思想指导转行:总体原则
我们在教育人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国家需要什么。就比如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生物学博士,你杀死千军万马跑到最前面,又有何裨益?80年代的中国最缺竖着走的知识分子,所以把一切喜欢不喜欢的适合不适合的孩子都逼着去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这很好,能最大限度地把优秀的孩子都激发出来赶去当知识分子。可是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明显是能横着走的开拓者,我们再把一切喜欢不喜欢的适合不适合的孩子都逼着去竖着走,那不是资源浪费又是什么?不是资源错配又是什么?
多做有益之事,多育有益之人。内卷是没有尽头的。——曹县语录
第三部分将分别从内卷化、学术反智主义与学术圈内阶级压迫三个方面论述劝退的正当性,和劝退学科目前存在的罪恶,由于总工程量过于庞大,因此先跳过,直接进入第四部分——用曹学思想指导转行。
所谓“曹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昭和”)的本体,是宏观层面指导广大青年开拓地理维度的文明边界的学说,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国家与文明的发展(当然也兼顾青年个人的前途),而“曹学劝退学”,则是曹学在劝退领域的发展和变种,关注的是行业维度的边界,更多地注重于个人的发展,跟传统意义上的曹学是有所区别的。
在开始论述之前,首先让我们明确本文中“转行”这个基本概念——对于劝退学科来说,只要不从事原有专业和方向的科研或者对口工业界研发类工作,都属于转行。换句话说,不是只有转CS才叫转行——写公众号是转行,当老师是转行,考公务员也是转行。
此外,对于工业界,“内卷行业”并不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的,而是以研究方向为基本单位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换句话说,“转行”指的并不一定是“离开本专业”,同样还包括“本专业内转方向”。关于这部分内容,接下来将会详细进行说明。
曹学劝退学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成“一个方向,两个先后”:
- “一个方向”,指的是转行的方向:远离内卷行业,在你能走到的范围内,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在内卷行业削尖了脑袋往里挤,是没有未来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社会需要程序员,你就去学CS;社会需要半导体工程师,你就去补固体物理;社会需要中学教师,你就去考教师证;社会需要自媒体,你就去学运营公众号……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哪怕社会需要快递员,你也要有穿上红色冲锋衣,骑着电动车去送快递的决心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新闻《微生物学研究生毕业当送货员》? ,而不是继续被专业蒙蔽了双眼,一门心思地往已经高度内卷化的行业里,削尖了脑袋往里挤。
- “两个先后”,指的是如何正确处理“情怀”跟利益的关系:
先现实后理想,认清现实,才能做理想主义者——因为如果认不清现实,所谓的“理想”最后一定会沦落为自我安慰的毒鸡汤与妄想;
先利己后利他,要(有能力)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才有能力,有资格去利他,去回馈国家和社会——因为“不去做”和“做不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利己比回报社会容易得多,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利己的话,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废物,打着“回报社会”的旗号拖社会的后腿。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解释,转行的方向应该是什么。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内卷行业”:简而言之,内卷行业指的是行业极度饱和,人员供给远远超过消化能力的行业。具体到劝退学科领域,指的就是学术界和科研领域,以及其他的一系列较为低端的工业界对口岗位,例如合成外包,化工厂操作工等。对于科研,如果你没有学术情怀,或者没有足够的客观条件,可以在本方向内取得TOP级的Publication,就不要继续留下来,越早跑路越好。
看过前述文章讲述的就业惨状的大家应该知道,现在哪怕是北大CCME这样的顶级院校,最后仍有近半数硕博转行。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实际上没有资格选择是否转行,只能选择主动转行还是被迫转行。那么,又何必敬酒不吃吃罚酒呢?
科研界的内卷,前述一系列文章已经论述得比较充分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低端对口岗位”的问题。所谓“低端对口岗位”,指的是尽管专业对口,并且远离学术界,但由于本身门槛较低,且属于增长乏力的夕阳产业,因此同样也是内卷化严重的行业——反映在工资待遇上,这些行业普遍工资很低(相对于学历),而且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往往存在严重的身体健康隐患甚至是直接的人身伤害风险。
原则上,除非实在走投无路,否则在任何情况下,最好都不要去这些行业。这些行业的现状,大家可以参考 @大黄鸭的答案中介绍过的情况:
所以很多人在抱怨啊呀怎么药企给这么少的工资啊,而且每天都在干开反应过柱子这种粗活,我觉得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你的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不产生效益”的事情,所以药企老板何必开很高的工资招聘一些天天开反应过柱子写实验记录本的博士生呢?我有几个顶尖博士生来设计路线,然后指挥一帮专科生操作就可以。
有一回药明康德的HR来我们所里做报告,报告讲的还是蛮精彩的,只是一个提问环节让我感觉到了恶心。当时台下的人问,如何看到你们公司博士生大量跳槽的事实,HR,balabala讲了一堆,核心思想就是去哪儿都一样,最后来了一句:
我给博士开1万5一个月,其实他们称东西开反应过柱子不一定比那些多年训练的专科生强,那我为什么给他们那么多钱?
——作者:大黄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812985/answer/2570661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顺带一提,由于企业用人成本远远高于学校(别忘了五险一金),所以“机器太贵,人便宜”的问题在企业中是受到削弱的——因此这些合成外包企业现在也开始推动自动过柱机之类的机器设备的应用,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合成方向的内卷程度肯定还会进一步加剧。
那么,什么是“社会需要的方向”呢?其实非常简单——直接按待遇(同时包括账面工资和体制内福利加成)估算就可以了。如果一个岗位的待遇,高于本类别的平均值,那它就是当前社会较为急需的岗位。这就是所谓“两个先后”的作用——帮助我们寻找目标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类别”的区分,是按照“工程类”和“非工程类”区分的——这两个类别本身没有高下之分,不同类别之间的岗位,比如“程序员”和“教师”,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
大家不要耻于讨论“利己”——遵纪守法,堂堂正正地努力工作赚钱,凭本事吃饭,本来也没什么好羞耻的。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安家立业养活好自己,不给国家和社会添麻烦,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最大的贡献。
而且如果一个行业目前正在高速增长,人员较为不饱和,那么社会对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就会较大,待遇高于平均水平也就是正常现象。在市场化就业环境中,如果一个工作岗位的平均工资,高于本门类平均值,那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岗位是社会需要的岗位——我们在这个岗位上拿到高于平均值的工资,也基本上就意味着我们为社会创造了社会当前所急需的价值。
在全国、全社会的平均尺度下,这个值基本上是准确的,不会有很大的偏差——
-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天天都用手机,而国家也需要发展新工科,推进人工智能战略,所以CS这边的从业人员拿着高薪,大家都知道;
- 非洲人民需要铁路和基建,国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以昭和青年们跟着曹县一起去非洲大陆干工程,苦虽然苦,但是工资待遇一点都不低,很多基建类国企给海外的工程师开出的工资都远远高于国内水平;
- 而合成外包行业大部分是在给国外药企出卖廉价劳动力,当制药版富士康,本来也给社会创造不了多大的价值,因此有机化学毕业生柱子过得再好,顶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潜在人身健康威胁,也仅仅就是拿那点可怜的死工资罢了……类似的还有一些材料行业的毕业生——口罩空气净化器大卖,做膜和滤芯技术的你就能赚到钱吗?你的工作也许能制造出国产的性能堪比3M的口罩,但是口罩这东西既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产品,也不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以不好意思,你给社会创造不了很多的价值,只能拿那点工资……
这个时候有人会觉得,我又在鼓吹“全民转CS”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非常片面的说法。更准确、严谨的指导方针是:
“工程类职业,泛CS+EE大法好”
具体地说,转行的时候,如果要选择工程类职业——即严格要求工程专业技术的职业,那么CS和EE大类下的方向,以及一部分相关的周边方向与行业(比如生信对应的基因测序,电化学对应的电池),可以说是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毕竟,就算国家需要昭和青年去非洲,可是要让化学系学生转行干土木,那基本上是做不到的,不是吗?
原因有二:
社会需求方面,CS自不必说,EE和其他周边方向,虽然不如CS,也依然好于大部分工科类岗位——毕竟,硬件是软件的基础,CS高速发展的时候,EE一定也会跟着发展,无非就是速度不同罢了。中国每年进口最多的不是什么新药新材料,而是芯片——眼下高速发展的消费电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对半导体、电池等都有着巨大的需求,而国家和民营企业也正在投入重金发展这些行业。对于进入这些行业的毕业生来说,就算比不上CS,拿到高于工科平均水平的工资也是较为普遍的。
入行的可能性方面,CS同样也不用多嘴,EE等则是跟化学类材料类专业,有着直接的交集——不是“计算化学”那种“交叉方向”,而是真真正正的对口方向,对口岗位。目前化学材料类专业,确实有一部分待遇较高,工作环境也不那么差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基本上都是电池、半导体等产业提供的,EE这条大腿,是可以抱得上的。
考虑到国内化学类材料类专业的培养现状,有志于此的同学通常需要额外学习一部分课程,例如固体物理等——但这部分课程不仅可以自学,而且大部分比较好的学校,实际上都可以在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选课中选修。而且由于是对口方向,读研选导师和方向的时候,是可以在化学材料类本专业的范围内往上靠的——相对于基本只能靠自学的CS无疑友好了很多,而且“只转方向不转专业”也可以有效降低各位同学在心理上的压力。
由于时间关系,暂时先写这些——接下来的更新将会详细讨论更多的转行方向与转行策略。关于化学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如何抱EE大腿,大家可以咨询 @BrianRWang @霍华德@Marisa Hakurei等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