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时间:150多年前明恩溥眼的中国人特质,在你身上还潜藏着吗?

文/垚烨


漠视时间:150多年前明恩溥眼的中国人特质,在你身上还潜藏着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在看《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的一个传教士:明恩溥。

这本书描写了1860年代,他眼中的中国人独特的性格特质。书中有一段话写道:

中国人在遇到同伴的时候,会说:“吃饭了没有?”,而西方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会说:“你做的怎么样?”

做事是英国人的常态,吃饭却是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立刻联想起了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见到朋友家人的时候,第一句问候语不正是你吃饭了没有吗?

曾经我以为我们会有这样的行为特征,是因为,中国人以前总是在饥饿中生存,挨饿是我们的基本生存状态,所以,吃饭这件事情于我们很重要。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今天的问候方式跟100多年前的中国人几乎一模一样。明恩溥对这种行为的解释是,这样的问候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漠视。这是一种新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这种问候行为的内在原因。

从这个角度说,对时间的漠视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这与中国人不注重精确的传统一样历史悠久。西方人在中国会碰到有很多抓狂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中国厨师在教一个西方人做中国菜时说,放盐少许,白糖少许,水少量,西方人就会很困惑了,少许少量到底是多少嘛。

在西方人的世界,精确的计量才能保证品质和标准。

而对于时间的漠视,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仍随处可见。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每次外出集体活动,男生跟女生约好的时间是八点钟在某个地方集合。但是,女生往往到了8点半、9点钟的时候才稀稀拉拉地走过来。

我本人很不理解他们这种不准时,但是女生们总能给出一堆的理由,比如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外在形象,化个妆要半个小时吧,梳个有造型的头发也要个小时吧,她们还说其实她们已经比平时经起得早很多了。

这些理由在我看来都是借口,如果化妆需要半个小时,那就再早起半个小时嘛,为何要让别人等她半个到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呢?

跟团出去旅游的时候,每到一个景点,下车前导游会反复强调一个事情:我们几点几分在某个地方集合上车,迟到3分钟后我们不再等。时间到了,你会发现。每一次都会有几个游客迟到,约定的时间过去十几分钟了,他们才慢慢吞吞的走过来。他们竟然不去考虑一车子人在等他们的愤怒情绪。

现在看来,也不能怪她们,我们得试着去理解这件事,因为我们的先辈历来对时间都很漠视,这样的特质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明恩溥观察到了。

一个民族的特质总是深入骨髓的,时间可以淡化和改变它们,但总有一些痕迹可循。

即便在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接受了西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价值观。然而,漠视时间的特质仍潜藏在很多人的骨髓里,女性群体比男性群体在这一点上更为明显。

昨天听到一个领导对我说,有一天,他去参加一个高规格会议,会议时间定的是早上九点钟。他过去的时候正好九点,不过所有的贵宾都已经到了。

然后,会议主持人很不客气地说:“你迟到了三秒钟。”,三秒钟,他本来想解释路上很堵车。

还没有开口,主持人接着说:“下次把堵车的时间也考虑到。”

这件事情对他的触动很大。因为坐在那里等的等的全部是重量级嘉宾。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一分一秒都是需要计算的。

迟到三秒钟跟迟到三个小时给人的印象都是一样的:这个人不靠谱。

今天读到100多年前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特质的书,我依然强烈的感觉到我们的很多行为特质仍然跟100多年前那么相似。

需要反省的是,对于那些劣根性的特质,我们的潜意识里是不是还存在,比如是我们骨子里是不是不那么重视时间。150多年前这个美国传教士笔下的漠视时间的特质,在你身上是否还潜藏着?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承认自己是个漠视时间的人,那么是时候做些改变了,以下三个小建议可能会帮到你。

1.树立时间观念:永远记住时间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以用金钱换取,唯独你一生的时间不可以。每个人一生的时间不过100年左右,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或许三分之一的时间已经没有了。所以,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吧。

2.尊重他人的时间。参加任何任何场合的活动,都要给自己留有充裕的时间,充分考虑堵车等意外情况,最好提前5-10分钟到达场地。记住,迟到是对他人时间和生命的不尊重。

3.把手表调快2分钟。如果你的时间观念特别弱,把手表的时间稍微调快2分钟,这样每次看到钟表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一个暗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漠视时间:150多年前明恩溥眼的中国人特质,在你身上还潜藏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