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让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去关注一些原本不在大众视野的新闻,比如这几日的诺贝尔奖。如果说诸多的诺贝尔奖项中,哪一个距离我们更近,毫无疑问是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和化学普通大众是完全无法企及的,经济学奖也往往以高深理论远离我们的消费生活,至于和平奖多半是各国政要的专享奖项。而文学就是小说,就是诗歌,就是散文,而它们的载体就是一本书,这当然是大众最容易和最低成本去接近的。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日本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就成为这个国庆假期后半段的热门话题。对于大众而言,似乎我们可以通过读一本他的书就进入了一个文学世界,就像我们去看一部吴京的《战狼》而进入一个爱国的群体,就像我们去转发条创业者苏享茂被妻子逼迫跳楼的微信而进入正义之师。
先不用去读石黑一雄的书,只是看下书的简介,绝大多数的大众便已经望而生畏。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将背景置于英国乡间,书写了一位英国老式贵族宅邸的男管家为维护尊严而压抑情感、否定自我的悲剧人生。管家服务于英国贵族,历经世界大战的洗礼,明知主人与纳粹有往来,依然执着于对“管家”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希望自己能成为管家中的人上人,维持住这一群体的尊严。但这种挣扎般的身份认同最终带给他的却只有破碎的孤独。
怎么样,看完这个简介相信绝大多人不会有很强的意愿去看这本书,因为“英国老式贵族”、“纳粹”以及“情感压抑”这样的关键词,让我们可以想见它不是一部简洁明快、快意恩仇的快餐式小说。
石黑一雄的其他作品《群山淡景》、《浮世画家》、《无法安慰》、《我辈孤雏》和《别让我走》也会给我们这样的感觉,我们必须承认,读这些作品可能不是享受,而是折磨。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不是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评选,所以那些畅销书的作家基本无法进入提名。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曾在遗嘱中交代:诺贝尔文学奖应颁发给“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的作家。也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多半不是写给普通大众的,而是写个文学界专业人士的,最多是写给文学爱好者的。
如果说这些文学作品并不是写给我们看的,那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还能给予我们什么呢?
是石黑一雄的日本裔和英国籍的身份吗?是由此故乡情结和英国社会生活经验的结合从而带来写作风格的融合吗?显然不是,我们没有从任何的新闻报道和石黑一雄本人的陈述中看到,这是促成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相信未来30年中国会有大批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中国正输出着全世界最多的移民。
那么,抛开文学角度,究竟石黑一雄的经历能给予我们当下的中国人什么借鉴呢?我看了几十篇相关的文章,我终于找到石黑一雄的三段重要成长经历,这些经历与他的成功关系巨大。更加重要的是,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为当下的中国大众所借鉴和复制的经验。
1、儿童时代以“福尔摩斯探案”书籍作为启蒙
石黑一雄的写作兴趣源于探案小说。石黑一雄就读的公立小学适逢现代化教育试验,不设置“课程”概念,鼓励学生遵从自己的选择。石黑一雄开始阅读夏洛克·福尔摩斯,并模仿维多利亚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来练习写作。
2、少年时期以著名歌手鲍勃·迪伦和莱纳德·科恩为榜样
石黑一雄少年时期的梦想是,成为莱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那样的歌手。13岁那年,他买下人生第一张鲍勃·迪伦的唱片《约翰·韦斯利·哈丁》,深深为其“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而着迷。这些偶像激励着石黑一雄写下第一首歌的开头:“你是否永不再睁开双眼,在我们生活和嬉闹的海岸。”而写歌词的兴趣和锻炼,为20岁以后转为写小说打下坚实而风格化的基础。
3、研究生时期以英国最具独创性小说家安吉拉·卡特为导师
大学毕业后,石黑一雄做了几年社会工作者,此时的石黑一雄就是一个迷茫中探索的社会青年。为了有更好的机会,石黑一雄开始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学习创意写作研究生课程,这个课程由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和学者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创建,在这里石黑一雄结识了给了他很多启发的导师,英国最具独创性的女性主义小说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
1983年,石黑一雄的第一部小说《群山淡景》正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讲述在英格兰生活的日本寡妇悦子的故事,故事影射了日本长崎的灾难和战后恢复。同年,石黑一雄被英国文学杂志《格兰塔》评选为英国最优秀的20名青年作家之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也就是,石黑一雄每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都有明确的“榜样”、“对标”和“导师”,来引领石黑一雄快速而正确的前进。即便不看石黑一雄的作品,更准确说是看不懂石黑一雄的作品,我们仍旧感谢石黑一雄用他自己的成长经历,给我们大众带来了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这部作品,人人可借鉴,时时刻复制。这就是,在每个人生的重要阶段,都需要找到你的“对标人物”,让模糊的道路清晰起来,让分散的思想聚焦起来,让平淡的生活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