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明成果,成为人类真正的财富,还是昙花一现,关键在于什么呢?

科技成果转化率底、转化难,是个老话题,一直以来也颇受非议。现有的各种不同的研究也给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结论。这些结论听听也很有道理,但是,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会越听越有一种无力感,认为这些都不是我的问题,自己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已经是尽力了。至于那些获得了成功转化的成果,在他们看来也就是运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件事上,发明人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不过,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工作者,一名立志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者,一直认为科研人员是其研究成果能够顺利转化的重要推手,其研究出的成果是昙花一样,闪过亮光,然后悄然无息;还是能够为社会所用,成为人类社会的真正财富?这其中作为发明人,其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那么,一项发明成果,成为人类真正的财富,还是昙花一现,关键在于什么呢?

作为发明人,如何成功地运作自己的科研成果?

下面,我们从历史人物及其发明中找找答案。


第一组历史人物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位发明人:第一个是中国的毕昇,另一个是德国人古腾堡。按照今天的专利法,他们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家申请到发明专利,获得保护。由于,毕昇的发明要比古腾堡早400年,所以,毕昇的发明应该是活字印刷这项发明的基础专利。同时,由于其发明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就是说其创新程度、技术价值都非常的高。

古腾堡的发明,其技术构思和毕昇的发明有共同之处:先制成单字的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不同点在于,古腾堡用的是金属字母,毕昇用的是烧制的胶泥汉字。可以说,其属于改进技术。

就是这样两项发明,当然也影响到其发明人,后来的命运是完全是不一样的。

毕昇的发明,后来只有小规模的使用,没有得到推广。中国印刷的主流,一直到明清,仍然都是雕版印刷术。毕昇本人也差一点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后来据说是为了和西方人比贡献,激励中国人的士气,挖掘历史,才从《梦溪笔谈》这本笔记小说里面把毕昇找出来的。


一项发明成果,成为人类真正的财富,还是昙花一现,关键在于什么呢?_第1张图片
毕昇和他的活字印刷术

首先,讨论一下,这么一项伟大的发明,怎么就没能推广使用呢?

问题都是相通的。毕昇的发明和现在所有的、没能推广的新发明一样,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技术不完善,不好用。当时烧制出来的活字强度不够,印不了几张就毁了。同时,还存在第二个缺陷,就是烧制出来的胶泥字规格大小不一,文字排整齐都是问题,效率非常低下,产品也不好。

第二,后续没有针对现有技术缺陷做优化升级。存在的技术难题,后来的一千多年也没有人去解决。因此,这样一项伟大发明,就这样掉坑里了。

再来看看古腾堡和他的发明,他的贡献主要有:

1.古腾堡发明了“古腾堡字母库”。为了能改善字母模具,他研究出了特别的作为字母的合金和铸造法,一直到能够大量铸造一模一样的金属活字的技术。拉丁文就几十个字母,少量的数字和符号。所以,只需要很少的模具,就可以制作大量的活字。技术相对成熟后,开始尝试商业上的应用,这个技术当时竟然被拿去印刷《圣经》——这是多么智慧地选择,古腾堡竟然懂得应用场景决定技术的价值。

2.古腾堡在一项发明的基础上,开发了第二项发明,“一种手摇印刷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配套设备,或者专用设备发明;

3.不仅如此,古腾堡还发明了专门的油墨,也是配套发明;

4.他还发明了一整套的工艺流程。从排字、校对到装版,这个工艺设计都做了改进。印刷时,两个人配合,一个人上墨、一个人印刷,流水线式的工作,一个小时竟然能印刷200多张。

有了上述的核心技术,加上周围的配套技术,技术就成熟可以应用了;

同时,有一整套发明,其技术的先进性、经济价值、竞争力也就大大提升了。

5.古腾堡的贡献还远远不止于此,其精彩处还在于:古腾堡扮演了专业化分工推动者、系统整合者的角色。

而一切的起源,或者内在动力,就在于古腾堡本人不仅仅是个发明家,他还是一个印书商,他发明印刷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印书挣钱,所以,他要使用,高效的使用自己的发明,去创造价值。这往往是我们一般的发明人,科研人员所不具备的,甚至是有点不屑一顾的。

毫无疑问,当初古腾堡的印刷术必然也是有很多缺陷的。

但是有了这个样一个内在的动力系统,他就不会仅仅满足于发明了一项技术,而是要去不断改善、优化、升级技术,完善配套技术,甚至是培养能够应用该项技术的专业人才,最后形成一条产业链。

排字工人、印书商、职业作家三个转化的职业群体因此崛起;与此同时,写书、印书、买书的产业链也形成了,因此说,古腾堡扮演了专业化分工推动者、系统整合者的角色。

在这项技术上,古腾堡和毕昇相比,多走了几百公里,又多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他还借用了一个系统,集结了很多人,和他一起推动。


再看看另外一个历史人物——画家毕加索。

和科学家相比,从某种程度讲,画家的作品,更难获得推广。因此,历史上靠自己的作品能获得财富自由的画家少之又少。然后,毕加索是个例外。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到卢浮宫的画家。而且,在他去世的时候,据说,留下的遗产折合成人民币有395亿。

毕加索是如何,运作成功自己的成果的呢?

硅谷来信专栏的作家,吴军老师是这样分析的:

第一,不排除毕加索的作品确实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第二,毕加索的作品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善于选题;比如,他的作品《格尔尼卡》已成为“呼唤和平”的标志,一旦有反战抗议活动,就会看到这幅画延展的横幅或海报。

第三,毕加索是一个特别会卖画、特别有商业思维的人。每次卖画之前,他都会先办一次画展,但是先不给你看画,而是先讲故事,获得知己一般的认同感,然后在给你看画。

第四,毕加索具有个人品牌的意识。当时芭蕾舞剧风靡,他就和芭蕾舞团合作,为芭蕾舞剧设计舞台和服装,逐渐从艺术家转变成了公众人物。

从毕加索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成功不仅仅是靠绘画技能。


一项发明成果,成为人类真正的财富,还是昙花一现,关键在于什么呢?_第2张图片
揭开毕加索为芭蕾舞者所作神秘巨画

毕加索除了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他还具有产品思维,他为自己作品承担了最终、最全面的责任。因此,他的画,不仅仅是艺术品,而且还记载了人类历史、画风发展历史、现实的痛点等,作品是多重价值的载体。同时,他还具有营销意识,不仅懂画画,还知道如何能把画卖得更好,积极的去卖画,使其作品能够推广应用,而不是孤芳自赏,或者抱怨曲高和寡,怀才不遇。

从古腾堡和毕加索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是,仅仅具有创造成果的能力还是不够的,作者或者发明人,为了避免自己的成果仅仅有过昙花一现的闪耀,还必须具有产品思维,营销意识,懂得整合资源,通过一套完善的系统去推动自己的成果一步一步的获得应用。

当前的科研人员中,高产的发明家很多,但具有产品思维,善于营销的人去不多。多数发明人在成果转化方面过于被动,基本是在研究室等待有企业家、投资人能找上门来。其实,他们缺少的是一种产品思维,即:自己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负有最后的、全面的责任,研发的时候就要想到解决什么社会痛点问题或者产业技术难题;技术在哪里用,如何用;上下游需要什么配套技术;自己去搞定,还是去找他人协同解决;还需要什么资源,哪里去获取;产品如何去营销,渠道有哪些;项目如何设计,成果如何保护,才能更好的吸引到投资人等等。

当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大背景。如果科研人员、发明人,能早一点意识到个人的产品思维和营销意识,对于一项发明创造的意义,能够有意识地整合资源、打造产品,并能借用系统去推动自己的成果获得应用,那么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将会的得到极大地改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项发明成果,成为人类真正的财富,还是昙花一现,关键在于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