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的夜里
我曾迷惑于
那空阔的高爽的灰蓝色的天
而那天是以
疏落的枣树的枝桠支撑着的
……
虽然是漠然地谈起友朋的踪迹
——但死了和活着的
一样使我们亲切啊
而且我们又像那些
把人生看作浮萍的古人
慨然地接受
明天的离别
——艾青《怀临汾》
1938年在艾青诗歌中出现的北方的天空,在今天,也一样地使人们感到空阔和高爽。
也许历史的天空是相似的,也许在变幻的,不过是大地上的画卷。而天空亘古,经历季节轮转和时间流逝,依旧表现出昔时的面目。
这也是为什么这首诗如此令我亲切。我曾经相信,在人类的代际替换里,历史的记忆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东西。风云变幻热血激荡的岁月,对于完全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或许听着看着这些描述,和读小说或者看电影的体验是相似的。曾经那些战争场面的描述,会激起我们一些同仇敌忾,那些苦难场景的上映,会让我们感到某种同情,可是——毕竟是已经离开了历史现场的人,无法再有感同身受的深刻体会。但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却能够在他所经历的时代里,敏锐地触碰到一些永恒的碎片,让它们即使是经历了时间长河的冲刷,依然能够在以后的人心中激起涟漪。
好像我与他,在不同的时空里,望过同一片天空。我们站立的位置相同,视角相同。在这一刻,七十年前的句子从书里流淌出来,融入读者的记忆并引发共鸣。
即使在我的故乡,中国的东北,支撑着天空的树枝并不是属于枣树。但是这不妨碍某种仰望,和怀念的姿态。
一个场景能够引发许多记忆,所以人常常发出的,是物是人非的感叹。
曾经的景色,在属于过去的、印象深刻的景色里,承载的是一段独一无二的记忆。所以为什么人会去寻找旧时的痕迹,为什么念念不忘,为什么慨叹岁月沧桑。
而正是因为无论如何怀念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所以即使是有关的一点痕迹,也是那么重要,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抓住不放。因此我们保留旧日信笺、衣物、照片,通过这些去寻找往日的自己,或者是曾经存在于某些场景中的,重要的人。
有一些人啊,总是那么固执地活在别人的记忆里。他的侧脸,他喜欢穿的衣服的颜色,他经常坐的公交车和停留的公园。
虽然我们保留关于城市、街道、天空和长椅的记忆,保留时光废弃的残余物,保留一些外人看来毫无价值但自己却视若瑰宝的东西,可是最终想要透过这些痕迹去抓到的,恐怕还是什么人。
在说起时,虽然是这么重要这么刻骨铭心的人,却还要用轻描淡写的语调。好像其实一切都无所谓的一样。
但死了和活着的,一样使我们感到亲切。朋友是这样的,人无法选择出身与父母,但朋友的选择却绝对是出自自由意志。朋友是人所热爱的对象的投影,在朋友身上一定会有些什么灵魂契合的因素,或者是自己渴望成为的影子。所以即使是不在一起,但是只要想起来,还是会感到温暖。
即使如此,离别在所难免。有相逢就有离别,人一定要做好这种觉悟,不管什么都会离我而去,只不过是时间或早或晚的问题。人生难道不是浮萍吗?是不是随波逐流,端看这一时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骤雨。
那么慨然对待,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态度。在一起时,就好好对待彼此,那么当命中注定的离别到来之时,也能够安静面对,不留遗憾。也不必仪态尽失,或者是追悔莫及。
在今天,在这里,没有战争。所以尽可以安静地阅读,安静地思念。再回去1938年,战火连天的中国,颠沛流离的诗人并不能寻找到一块可以安定下来的土地。茫然、痛楚和矛盾不停地侵扰着他的心灵,没有一刻能得到安歇。当他抬起他的眼睛时,曾经映照过家乡的土地、巴黎的街巷和被战争伤害得伤痕累累的中国的这双眼睛,此时望见的是北方大地的夜空。今天在这里有暂停落脚的地方,明天不知要前往到哪一处,今天尚相聚的朋友,一旦分离之后,也是生死难料。但是儿女情长绝不是此刻需要的姿态,即使如今还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的他,心中也早就有着愿为抗战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天才、热爱、信念,对一个杰出的诗人而言缺一不可。对艾青来说,在他波折与苦难的人生里,这些随着岁月的磨砺而水到渠成。
而这些诗句,隔着时空,依然带给我们温暖和感触。诗到底在诗人那里,还是在读者这里?这种事情恐怕也像是这一片历史的天空,也许是一样的,也许是变幻的,但是每一个抬头仰望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也或者,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思念,这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