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20岁的林巧稚告别家人,独自乘船前往上海参加协和医院的招生考试 ——她想成为一名医生。
林巧稚的优秀有目共睹,然而她从医的方向却在很长时间都不被理解。
妇产科。
相比于妇产科,内科外科似乎更热门,更赚钱,也更容易做出成就,然而林巧稚却自有自己的坚持:
5岁那年,林巧稚的母亲因为宫颈癌去世,这在年幼的林巧稚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1929年,毕业后的林巧稚成为了协和医院妇产科一名普通的助理住院医生。
在担任助理住院医生时,一个圣诞夜,医院里所有的高级别外国医生都去了很远的地方参加圣诞party,留院的只有林巧稚一人。
然而偏偏就是这个时候,一位情况危机的产妇被送到了医院——当时的她脸色煞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已经陷入半昏迷状态。
产妇的情况已经经不起折腾,林巧稚当即通知护士准备手术——当时的她没有动过手术,也没有资格独立手术,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旦失败,她的医生生涯可能就此中止。
这一次的手术之后,人们对于这个娇小的女医生,有了重新的认知,凭借过硬的技术,不久林巧稚便被破格晋升为总住院医师,用了半年时间走完了别人要走5年的路。
在当时,很多人劝说林巧稚不如留在国外,而国外很多著名妇产科专家也对她极力邀请,然而她选择了回到最需要她的地方。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啊!”
/04/
在那个依然对女性充满歧视的年代,协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产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大家普遍认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无法兼顾事业和家庭,谁也不知道林巧稚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只知道她从此一生未嫁,一生无儿无女,将余生都奉献给了自己选择的路。
“为了我的事业,为了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决定不结婚。”
“我觉得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盯住林巧稚终身未婚这件事。”
“当时医院的苛刻要求,使她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时机,她是个学养和品质很高的人,在婚姻上不会将就。再说她有自己执着的东西,有她所爱的人,相信也被人爱过,结不结婚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1941年,因为太平洋战争的原因,协和医院被日本人占领,林巧稚和其他医务人员被赶出医院。
但林巧稚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她在胡同里开办了一个私人诊所,在战火中,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医务工作。她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医务包,里面不仅装着医疗器材,还会放着一叠钱——留给那些甚至连出诊费都付不起的贫困人民。
在被赶出协和医院的6年里,林巧稚留下了8887份病例档案。
多少在颠沛岁月里最动人的生命故事,就藏在8887份病例档案里。
/05/
她将妇产科的事情视为最重要的事情——1949年10月1日,当开国大典的礼炮响彻整个北京城时,接收到邀请函的林巧稚却依然坚守在产房里,为新生儿接生。
“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仪。”
在林巧稚的家里,电话永远放在床头,以便于第一时间接听到来自医院的电话,如果遇到什么处理不了的难题,即使是半夜,她也会立刻赶到医院去处理。
“我是24小时负责的大夫”
“我愿意做一辈子值班医生。”
林巧稚的的病人有朱德的夫人康克清,也有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
病人没钱看病,她就自己垫付,还用自己的工资给产妇买营养品补身体;
她常告诉自己的病人:“以后不要挂专家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
她看门诊,从来不会三言两语打发病人。不管时间早晚,总是不厌其烦地问询病史,细致地检查,耐心地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最后还会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
/06/
“作为一个大夫她不光是治你病,她对你的终生,什么都为你着想了。”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稳妥的治疗,然而林巧稚却没有立刻手术,她知道这个孩子来得有多不容易,也知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永远无法做母亲有多痛。
“我想给你保住这个孩子”。
林巧稚经过反复检查诊断,发现董莉身上的肿物和一般的恶性病变不一样,倒像是怀孕中良性肿瘤的一种特殊变化,经过和其他专家的再次会诊,林巧稚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暂不做子宫切除:她要求董莉每星期过来会诊,查看肿物变化,并且一旦发现流血现象,即使深夜也要过来找她。
后来,董莉和丈夫为女儿起名“念林”
——一切的感谢,尽在不言中。
林巧稚常常对科室的医生说道:“治病救人,治了病就可以救人吗?可不一定,有的人得到了生命却失掉了幸福,好大夫要考虑全面,要为病人的幸福想办法。”
婴儿出生后,但很快就如大家所想的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糟糕,林巧稚立即组织手术,按分钟计算,抽出病血滴入新鲜血液,整整5个小时,第一次换血才终于结束,婴儿的皮肤也由黄转红。
为了避免残留血液病情反复,林巧稚又进行了第二次换血,第三次换血。
林巧稚守了孩子整整七天,直到孩子确认安全无虞,才算松了一口气。
焦海棠为孩子起名“协和”—— 她给了孩子第一次生命,协和和林巧稚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性格开朗,有时大大咧咧的林巧稚,在患者面前,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信心。
她知道女性在进行妇科检查时会很紧张,每次都会轻声安抚她们,检查的动作永远是轻柔小心的;
一次一个年轻的医生在给病人做妇科检查时,没有拉好遮挡的布帘,她立刻走过去拉好,并告诉自己的学生:“请你注意保护病人。”
还有一次林巧稚发现出现阵痛的产妇,饭碗里有鱼,立刻把护士长拉到一边,提醒她:“我看见她的饭碗里有鱼。你怎么可以让她吃鱼?她疼成那个样子了,哪里顾得上挑刺?你应该考虑到的。”
......
“你只有注意到了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才能看到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个体的、种种预料不到的变化”
“这可是个苦行当,有时你要连续观察十几小时、二十几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它需要细心和坚韧,一点小小的疏忽会给别人带来多么大的不幸,而只要略加小心,又会给别人带来多么大的欢乐。”
作为一个医生,一举一动都要为病人负责;
作为一个护士,一言一行都要从病人的利益出发。
/09/
1973年,林巧稚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她身上有很多头衔:中科院唯一的女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然而她却一直表示“我只是一个医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林巧稚还一再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的情况出现问题,无论何时,一定要来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她还接生了6个婴儿。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
按照她生前的遗愿:
平生的积蓄3万元捐献给首都医院幼儿园、托儿所;
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用;
骨灰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参考资料:
【读书】林巧稚:挺身而出 医者仁心
《林巧稚传》作者:张清平
图片来源:
视频截图及网络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不要忘记
这个世界,她曾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