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看见》一书中,提到当年采访的药家鑫事件。
药家鑫这个名字许多人听说过,或许已经忘记。2010年年底,一个大学生开车撞倒人,用随身携带的尖刀连刺六刀在受害者胸腹部,导致受害者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杀人者就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大三学生药家鑫。这起刑事案件在当年引起了举国热议。
药家鑫是被父母送去自首的,父母送他自首时并不知道他用刀杀了人。药家鑫在出事后第三天终于受不了,早上醒来,抱了抱母亲,告诉他们出车祸了。
他被执行死刑前向父亲提出了要求:想要捐献眼角膜!但父亲对他怒目圆睁:“你捐了以后,人家用上你的器官,再有什么事,我没有连带责任我都受够了。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
当时药家鑫没有争辩:“好,我听你的。”这是他最后一次违背内心的愿望听从父亲。
药家鑫从小在严厉的家庭管教中长大,军人出身的父亲曾说,他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鼓励过儿子,这是他的教育方法:“他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会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你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
可越是这样药家鑫的性格越过激,连他自己都认为心理扭曲了,常常想自杀。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父亲整夜整夜睡不着,总希望能有鬼魂,哪怕家里弄出一点动静都好,可什么也没有,人死如灯灭。
他以前从没想过要了解孩子内心想什么,也回忆不起和孩子说过一句温馨的话。他一直想要孩子好,认为严厉的管教才不会出事。药家鑫在初中时染上网瘾,他就一个月不工作,把药家鑫关在居民楼的地下室里,除了上课,吃住都住在里面,没有窗,没有一点阳光。
他并不知道药家鑫是什么感受。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过:“他没有跟我交流,我们也体会不了他心理的斗争过程。”说完,他又加了一句:“但是以后很正常了,他好了。”
现在他再也没有机会去了解药家鑫的内心,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当孩子学会了说话,却从没有机会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起,孩子就不好了。
药家鑫外出随身携带着尖刀,在发生车祸后,他不是想着救人,报警,而是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杀人。药家鑫在公开采访时说过一句话:“农村人难缠,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
为什么到了性命攸关时,最害怕的竟是:被父母知道了怎么办?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指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面临突然的压力或持续的焦虑时,会陷入一种极端的思维模式,甚至在感到害怕时,不是谨言慎行,而是言语冲动,行为混乱。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的作者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医学博士认为,孩子们需要具备一种能让自己感到安心的能力。父母帮助孩子开发出这种能力,他们就能自信地成长。
格林斯潘博士所说的能力,就是安全感。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能够体验、表达并且理解人性的全部内容。而所有感情都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爱和幸福,也包括自信、愤怒、失去、恐惧和羞辱等等。这些需要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有机会去获得。
格林斯潘博士是世界权威儿童培养专家,他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及小儿医学领域担任临床教授。作为发展和学习障碍跨学科委员会主席,创建了“0到3岁:美国婴幼儿及家庭中心”组织。也是华盛顿精神分析协会的儿童心理分析指导专家。他的著作被翻译成12种文字在全世界传播,影响了无数父母的教养理念。
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提出,提升孩子和家庭成员的安全感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多和孩子共处 、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忧虑、给孩子具体而实在的安慰、帮助他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他们的安全感,但是这四项原则是家长们采取各种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01 多与孩子相处
《培养孩子安全感》一书中说:孩子的安全感,是随着他的成长、发育以及个性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内心状态受到与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他人之间现时关系的影响。
这种家庭关系,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我们感到幸福的基础,作者告诉我们,与家人维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是安全感的第一个层次。
格林斯潘博士在他另一本书《格林斯潘心理育儿(0-5岁)》中,告诉我们,父母与孩子持续的亲密关系、积极的情感互动会成为推动孩子心智成长的决定因素。对孩子的关爱、安抚以及亲密无间的沟通互动,比单独的智力开发更有效。
如今的生活节奏变得忙碌而急促,父母总是缺乏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就连最近热播的《哪吒》中,哪吒也抱怨妈妈总是要去斩妖除魔,没有时间陪自己玩,每次都说下次。缺乏陪伴的哪吒,就跑到大街上吓唬、捉弄陈塘关的百姓,一副混世魔王的熊孩子形象。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如何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处呢?作者在书中提出,利用零散时间与孩子共处,他称之为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就是父母可以用来与孩子进行互动的时间。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喜欢你坐在地板上与他们一起玩耍,这会让他们感到平等。地板时间应该由孩子来选择游戏,比如搭积木,角色扮演。一切由孩子来主导,你来配合。父母只需要规定两种限制:不准伤害别人,也不准破坏玩具。
小学时期的孩子通常不需要父母过多的陪伴了,他们会自己做功课看电视,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应该更加珍惜陪伴时间。家长每天至少应该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同孩子一道游戏。比如与孩子一起散步、打篮球,无论做什么事,孩子都是导演,你只是助理。你要随着孩子的引导,表示出对孩子的支持,以及对他们关心的问题表示理解。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陪伴同样重要。可是想创造出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容易了。青春期的孩子喜欢与朋友在一起,而不是父母。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高中以后的教育、职业规划、新的人际关系等。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想要培养出一个直面困难,有勇气解决问题的孩子,家长就要致力于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孩子终究会离开我们,自己生活。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良好的判断力。
所以这个时候的家长更要创造与孩子在一起的“地板时间”,帮助孩子内化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这些价值观将引导着他们的人生。
家长想创造机会与孩子一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和孩子一样的兴趣。比如孩子喜欢听演唱会,你买门票的话,他就会乐意与你一起前往。他喜欢的美食,你请客,他也会欣然同去。
与孩子沟通时,不管谈论的话题是什么,不要总是提出苛刻的问题,或打断孩子的思考。你只要跟着孩子的引导,帮助他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能了解到孩子对生活的看法。
02 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忧虑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教会孩子学习说话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忧虑。格林斯潘博士甚至说,如果不会说出想法,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很差。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或想要什么,就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蜘蛛公认是人最怕的东西之一,心理学家曾用蜘蛛做过一个试验。心理学家要求测试者接近毛茸茸的大蜘蛛,一开始没人敢靠近,于是研究人员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想法。实验证明,随着测试者不停坦露心中恐惧情绪,他们就更有勇气走进蜘蛛。
这个心理实验告诉了我们,当一个人遇上压力和恐惧时,大胆地说出来,能有效减轻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表达出自己情绪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格林斯潘博士告诉我们,父母可以通过倾听、表达同理心,或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分享他们的心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如果孩子看起来很生气,父母应该给予他一个温柔而充满理解的眼神“出什么事了“。
2.当孩子面对巨大压力时,父母要提供一种富于同理心的、温暖的、无时不在的亲密关系,让孩子从中释放自己的压力,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
3.学龄前的孩子尚不能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感情,比如悲伤、忧愁或者焦虑,父母要读懂孩子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表达,及时用肢体语言做出回应。比如一个拥抱,一个正确的眼神。
4.孩子害怕说出焦虑和内心恐惧的的想法时,父母可以与孩子玩假装游戏。比如假装让洋娃娃诉说自己害怕,给孩子做出榜样。
5.对于刚学会走路和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往往在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哭闹、撒泼打滚。这是孩子在感到焦虑或害怕时,产生的被动、无助行为。这时需要父母不断鼓励孩子自己采取行动。比如,让他自己爬到架子上拿想要的书,请求他帮忙拿一个玩具给你。
6.容许孩子在游戏中变现攻击性或愤怒的情绪。一个懂得表达并控制愤怒的孩子,将会更有安全感。
03给孩子具体而实在的安慰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说:帮助孩子感到安全的第三步就是开始提供安慰。然而,只有比较实在具体的行为,安慰才会有效。
一个孩子之所以会对外界感觉到害怕和不安,是由于他的认知局限所导致的。对一个孩子来说,明白问题的原因,拥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可以让他们在日益复杂的世界里产生安全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显然是不同的。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给予具体而实在的安慰。
比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因为父母出差感到担心时,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就会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简单的告诉他理解,也可以通过玩假装游戏,让孩子宣泄烦恼。
一个学龄期的孩子在学校遇到同学不愿意与他玩时,可能会想:小朋友不喜欢我,或是小朋友喜欢踢足球,我不会踢。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看到事件背后有多种原因,并让孩子想想更好的应对办法。比如,引导孩子思考,其他小朋友喜欢玩什么呢?我可以主动交换玩具,或是我回家跟爸爸练习踢足球,以后就可以与小朋友一起玩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当他们要区参加校园活动或是户外运动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帮助他们学会提前预知困难,一同探讨设想,一同应对未来的挑战。比如一起讨论上大学的问题:该如何选择专业,学校等等。在孩子遇到学业、社交上的困难时,把问题分成若干小步骤,从而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04 帮助他人
格林斯潘博士说:儿童,同成年人一样,会最终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益。当孩子们感到自己可以直接参与并从事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活动去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和自信。
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书中提到,对于过于害怕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他们机会学习去帮助他人。比如照顾弟弟妹妹、帮助老人,参加义卖、旧物回收、陪伴小动物等活动。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有能力的人,也会更有勇气和力量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05结语
每个人都想要安全感,这是一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到自信、无所畏惧的能力。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纵使跨越千山万水,拥有安全感的人能忍受生活中给予的一切,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总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寻得一片安宁的内心。
每个父母都不可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想要孩子拥有独立挑战未来的勇气,自信生活的能力,就要从小培养出孩子的安全感。正如积木宝贝的设计总监罗静博士说的:做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科普之时,安全感是第一个要讲的课题。把它讲清楚了,育儿这件事也就清楚了大半。所以,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作为父母,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记住:给孩子一个可以自由安放内心的家,做一个尊重、理解孩子的父母。让家成为我们最安全的后方,无论走向何方,总有家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