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明忽暗的煤气灯

忽明忽暗的煤气灯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故事讲述的背景大概是在19世纪末英国。

伦敦一座豪华宅院内,年轻的贵妇宝拉晚间常常一人独处。

客厅里那盏煤气灯不知从何时起,会在不知不觉中忽然变暗,火苗熄缩微茫,她疑惑地抬头仰望,楼顶传来奇怪的声响… 她惊恐万分,目光中透出对可怕往事的回忆。

多年前就在这间房里,她亲眼目睹了姑妈被害场景。

成年后宝拉继承了姑妈一大笔财产。若不是对丈夫安东的深爱,她不会依其建议返回老宅居住。


忽明忽暗的煤气灯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他慌乱无助的时候,丈夫安东回家了。他一进屋,煤气灯便恢复原态,屋里重返光亮与温馨。

安东至始至终都说煤气灯没问题,他没见到有任何变化。

忽明忽暗的煤气灯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样恐怖的经历不止一次,每当她晚间独处时就会出现。而安东则一边否认宝拉的所见,一边给她逐渐冠以“个人幻觉”、“精神错乱”等等标记,并以爱人的身份对她“严格保护”。

时间一长,宝拉竟然也开始怀疑自己,并且精神逐渐近乎崩溃。

忽明忽暗的煤气灯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原是一部英国悬疑、惊恐剧目《煤气灯下》, 之后在美国好莱坞改编成同名电影。

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饰演的宝拉,在影视中展现出超群演技,女主角那不同时期的眼神和表情,让观者对剧情有着深刻印记。

1945年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英格丽.褒曼也因该片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时光飞逝半个多世纪,宝拉的形象一直被影艺界保存在黑白经典中。

除此之外,该片更加久远的影响则是剧情所涉及的“煤气灯效应”,至今是社会及心理学热点。

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好的激励自不必多说。倘若对你的否定来自身边人,时间一长,不真实的“事实”多次重复,人必然会开始怀疑自己,最终被施计人控制和利用。

影片中宝拉的丈夫安东就是当年谋财杀害姑妈的疑犯。他为了寻找姑妈的宝石,不惜处心积虑多年,骗取了宝拉的感情和信任。

婚后,安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以控制煤气灯的方法,逐渐唱衰宝拉的精神层面,使其完全相信并依赖自己。

剧情中,这种精神摧残却披着“爱”的外衣,在受害人越来越无助的时候,施害者愈发强势“关怀”,阻断宝拉与外界的交流,让她对自己的无能和过错深信不疑。

《煤气灯下》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社会,其背后起因是男主人公的贪婪和冷酷。

在如今,这样的大案毕竟少有,但“煤气灯效应”却时不常会在每个人生活中偶尔闪现。

尽管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保持时间不长,负面效果有限,但对个人成长中都会造成一定阻碍和破坏,因为“煤气灯效应”就是一剂让你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的毒药。

施展“煤气灯效应”者和被影响者往往是亲朋好友,或是同事、熟人,中国又是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因此受害者对另一方的言语、行为深信不疑,而施计者也非十恶不赦的罪犯,目的仅仅是图自己的一时便利。

单位里有竞聘上岗的机会,平时最要好的同事就会传播一些善意提醒。

“这种机会早都内定了,争了也白争。”
“你没背景和关系,别去凑热闹了。”
“某某比你资历深,上次都被莫名刷下来,你这回万一没竞争上多丢人。”

于是本来满怀信心,打算一试身手的你,在外人的劝告下真的以为自己“能力有限”,选择自觉放弃。

结果呢,之前条件与你相差无几,劝说你的人在毫无对手的情况下得到了这个新职位。

类似“煤气灯效应”的事例数不胜数,特别是发生在身边亲人之间,往往对人的杀伤力更大。

自从这部电影上映后,各国影迷都对其中的情节展开各式争论。

有人说自从宝拉被安东故意设障脱离社交群后,宝拉再遇煤气灯异样时,只好歇斯底里地求助深宅里唯一的女佣,而这个女佣又是安东雇来的合伙人。

倘若那时有电话就好了,宝拉可以…

更有激进的当代90后说,真不明白像宝拉一样的贵妇为什么朋友圈那么窄,除了眼前的丈夫和女佣,就不会找街上其他人说话吗。

总之工业化时期的英国怎能与如今信息化的社会相提并论。

好莱坞电影的结局都不是很糟。《煤气灯下》也引入了2号男主角青年侦探伯林。

当伯林向宝拉证实,他也看到煤气灯火焰的变化时,宝拉的脸上立即呈现出曾经的光芒和自信的眼光。


忽明忽暗的煤气灯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1世纪的今天,想要阻止“煤气灯效应”在自己身上发生,其实方法很多,那就是学会掌握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资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忽明忽暗的煤气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