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考砸”了,怎么指导复习才有效?

刚结束的一年级期末考试,小兰的数学考砸了。

来串门的时候,小兰妈愁得不行:这计算到底该怎么复习啊?她从大班开始学一百以内加减法,算得慢就罢了,正确率从来超不过80%。这次考前一星期,为了强化一下,我天天督促她做一百道两位数口算,可是考试的时候还是错一大片!还有好几道二十以内的都出错,我是真没办法了!

刚好,最近我也在带小熊做速算练习,就随手拿出一张简单的口算题目,问小兰:这里有20道十以内加减法,你能全做对吗?小兰眼睛一亮,带着点兴奋的点了点头。这时小兰妈在旁边说:这些题太简单了,做对了也不算啥本事。听妈妈这么一说,别说小兰了,我也像是气球被扎了一下,瞬间泄了气。

小兰妈不知道,她随口的一句话,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是极大的打击。

娃“考砸”了,怎么指导复习才有效?_第1张图片
宝宝心里苦

自我效能感?这是什么鬼?你以前或许没听过这个词,但是下面这些日常表现,很可能你也曾在自家孩子身上看到过:

进行某些兴趣爱好或体育活动时,没有想象中顺利,于是便失去干劲甚至放弃;
一旦遇到难题,就中途放弃;
总是不敢挑战新问题。

孩子小时候学走路,我们都会告诉TA:摔倒没关系,爬起来就好了;可是……怎么TA越长大,遇到挫折反而越难“爬起来”了呢?日本作家久世浩司在他的新作《抗压力亲子篇》中,将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充分培养起自我效能感”。

娃“考砸”了,怎么指导复习才有效?_第2张图片
《抗压力-亲子篇》

自我效能感的英语为self-efficacy,意为“对达成既定目标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确信”。与模糊的自信相比,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更具体的心理资源,表示在面对某个目标时认为自己只要去做就能成功。

如果我问:你希望孩子拥有这种挑战精神和“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自信吗?大多数父母都会说“是的”;但是换个场景,如果你的孩子被问到:“这次考试你能考满分吗?”你希望听到怎样的回答呢?可能很多父母期待的并不是一句自信满满的“当然啦!”

大约受到传统文化中“谦虚是美德”的影响过于深刻,很多父母在孩子表达自信的时候都会有深层的担忧:事前盲目乐观、把话说得太满,如果最后没做到,那不是很打脸很丢人嘛!

家长们这样的担心也并非毫无依据。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看,第一,它是一种自我判断,是主观的;第二,它表达的是“确信”,是乐观的。也就是说,即便孩子拥有这种“确信”,有了直面挑战的勇气,但却未必能保证“一定成功”——当对乐观的预期有风险,很多家长就要在心里犯嘀咕了。

因此,他们宁愿孩子对“还没有做到的事情”预估得保守一点,甚至为了让孩子“保持谦卑的态度”,还会人为的提高目标门槛,免得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另一方面,这些父母也从内心相信,更难的任务有助于磨炼孩子的能力,让他们得到锻炼。

就好像小兰妈做的那样,即使明明知道孩子两位数加减法做的并不熟练,也不愿意把练习难度降低,甚至看不上“十以内加减”,认为“做对了也不算本事”——对于孩子来说,必须要做的,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做不对”的打击;有能力做对的,又得不到妈妈的承认。长此以往,她是会如妈妈期望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还是适得其反、越来越“畏难”、不愿意去面对“计算”这件事情了呢?

其实,跟小兰妈担心的不一样,“自我效能感”不仅不是“盲目乐观”,它还能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待目标的正确态度,从而有效的对抗“畏难情绪”,获得“摔倒不要紧、爬起来就好了”的积极认知。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的特征是,他们具有很强的目标达成能力。这样的孩子即便遇到难题也不会逃避,而会坚持到最后,即使失败了也会立刻重拾自信。哪怕是艰巨的挑战,他们也会积极应对,认为这是自己再上一个台阶的机会。

发现了吗?“自我效能感”的关键不是乐观的确信,而是建立在拥有“达成目标的能力”基础上的确信。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预估,即使事情进展不顺利,依然相信自己的能力,愿意再次发起挑战。

话说到这里,你一定发现,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就在于“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也就从说,孩子要清晰的知道:哪些事情我已经能做到,哪些事情我还做不到。

拿着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小兰妈的做法:以小兰现在的计算能力,要百分百正确的完成两位数加减法,显然还不行——这是“我还做不到”的那部分,妈妈知道,孩子也知道;可是在这个标准以下,哪些是小兰“已经保证能做到的”呢?十以内的加减法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吗?至少小兰并不确定——妈妈认为那“太简单,不算本事”,根本就没有给她“确信”的机会。

只知道“哪些事情我做不到”,不清楚“哪些事情我能做到”,就谈不上“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面对“注定失败的结局”,谁愿意一再重复体验糟糕的感觉?换成是你,是不是也要“干脆放弃,逃避挑战”了呢?

那么,面对一个已经打算放弃的孩子,该怎么“拨乱反正”,帮助TA重塑“自我效能感”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两个小方法

第一个是正向的,请你“一定要”这样做——

娃“考砸”了,怎么指导复习才有效?_第3张图片
请这样做

如果你想拥有“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信念,经历一些小的成功体验是很好的方法。偶尔降低期望值水平,多次重复你一定能胜任的简单的课题,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另一方面,勉强让自己接受高难度的挑战,重复与成功体验完全相反的失败体验,会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

回到小兰的例子,“十以内的加减法”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当然不成问题,但通过这个“做到全对”的过程,小兰体验到的是“成功感”,对比以往“每次都做不对”带来的挫败感——一正一反,哪个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不言而喻。

同时,重复十以内加减法的目的还不仅仅是“找自信”,更重要的是,它给小兰划出了一块“我能做到”的“自留地”——以此为基础,她就可以逐步扩大到二十以内、五十以内,一点一点的扩张“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领土范围,自我效能感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

第二个是负向的,请你“尽量不要”这样做——

娃“考砸”了,怎么指导复习才有效?_第4张图片
请不要这样做

假如孩子绞尽脑汁做一道数学题,总算做出来了。当他成就感满满的拿给你看,你却发现,虽然答案对了,但解题过程却有点问题。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处理呢?

和很多父母一样,我可能会先说一句“答案做对了,这很棒”,但注意力的重心一定是放在后半句的:“你看,虽然答案一样,但是这里是有问题的……”

可是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种很挑战认知的观点:

那些会损害孩子自身自信心的父母有一个特征,那便是他们过于在意结果正确与否的问题。

什么?给孩子指出他哪里做的不对……有啥问题吗?难道看到孩子没做好的地方,不应该第一时间给TA指出来、让TA改正吗?

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作者并不是提倡对于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而是希望父母们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如实的反馈在教育上或许很重要,但这样经常会损伤孩子的积极性。 

具体到“做对了答案但过程有偏差”这件事情上,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认可孩子努力答题的过程,鼓励孩子的付出”这个方面——因为获得这种鼓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示;就算有错误,也可以引导他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这是一种不提前说出答案,而是提示孩子自己觉察问题的教育方式。

其实,无论是“用简单的题目积累成功体验”,还是“关注过程大于结果”,作者强调的都是“创造机会让孩子感知自己的能力”——这是“自我效能感”的关键所在。当一个人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就不会被突发的挫折打败,即使前路并不顺利,对自己的信心也会让TA更从容的面对未来的挑战!

正如小兰要提升计算的能力,真不用盯着那些“永远做不到全对”的两位数加减法,而是要把十以内的题目做对、做好、做快,打好基础,再复杂的计算也会事半功倍哒!

娃“考砸”了,怎么指导复习才有效?_第5张图片
基础打牢,事半功倍

你可能感兴趣的:(娃“考砸”了,怎么指导复习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