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诗意荡口

都说江南是诉不完的柔情与感伤,道不尽的烟雨和苍茫,在古镇荡口,江南尽显着细腻与娟秀,温婉和淳良。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1张图片

荡口,是漂在水上的小镇,沿着水的脉络,古镇信水而居,大街小巷,都是青石板铺地,户户都有踏步下河的小埠头,民居院落古朴清雅,这“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市井文化,拨动着无数旅人的心弦,我时常会停下匆忙的步履,让目光驻足古镇,烟雨中的荡口仿佛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小镇,真想乘一叶小舟,撑一支竹蒿,独自寻找着自己儿时的旧梦,去感受这江南古镇千年的历史与轮回。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2张图片

荡口,旧时被称作丁舍和丁村,因为地处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为紧靠着沟通太湖与长江的望虞河,又与阳澄湖水域近在咫尺,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荡口便以湖河交汇之地的交通便利,渐渐商贾聚集成市,小镇由此繁盛起来;到了明末清初,这里俨然成为一个繁华大镇,而到了近代,荡口更是有了“小苏州”、“银荡口”的美誉。

如今的荡口古镇依偎着北仓河缓缓铺陈开来,河两岸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各种江南民居,而一座座小石桥如同河中点缀的珍珠般横跨河两岸,承载着河两岸人的生活点滴。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3张图片

仓河北街、北仓河和仓河南街,像一个大大的“川”字,构成了荡口古镇的脊梁,杨家弄、黄石弄,大大小小弄堂纵横交错,像一根线把千年时光穿在一起,如果城市的繁华让人感觉冰冷,那么眼前的弄堂却质朴而富有人情味,泛着青色的石板,无规则地铺满了巷弄,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墙壁,青褐色的瓦砾,耳边犬吠鸡鸣和潺潺水声交织在一起,却丝毫不显躁乱,一片安逸和谐,其乐融融,给荡口古镇的巷弄披上了古典的雅致。

我被一种特殊的情愫感染着,一个个暗黑的门洞,像小巷的眼睛,注视着时间的河流从小巷里匆匆流过,注视着从小巷走过的每一个人,古老龟裂的青石板上飘落着没有拂去的落叶。一棵江南的老藤,一座江南小小的院落,就是一个世界。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4张图片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说我是好宝宝,一块馒头一块糕……”一首江南人耳熟能详的歌谣,道尽了桥与江南人的一世缘份,在荡口,随处可见那大大小小样式各异的桥,有平直的、也有拱跨的、甚至还有连环的,有文雅的“会通桥”、“ 耕读桥”、“举义桥”,有劝人勤思考的“千虑桥”,有市井气息的“卖鱼桥”、“卖鸡桥”,更有充满喜气的“如意桥”和“迎福桥”,荡口有多少桥,我没有一一数过,形制各异的桥,让荡口更像是一座桥的博物馆,有的桥由一层层的台阶组成的,那是专给行人走路的;也有的桥面是一个半拱形,既可行人也可走车;桥面上铺着青石板,岁月的流逝,那一块块青石板早已被人们的脚步磨得光滑异常,桥栏板上的装饰,也是千姿百态,有祥云、有菱角、有四方块,更有各种吉祥的兽形图案,与桥身有机的融为一体。

你不管走多远,离家多久,桥始终是一种无法忘却的记忆,你会记得,和小伙伴们曾经一起在桥下戏水、捉鱼、游泳、荡船;你更会记得,桥畔的那轮皎月、那缕清风,河面上孩子们那一阵阵欢歌笑语,身后留下一串串笑声、一个个童贞的梦……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5张图片

岁月的沧桑变迁未曾改变这水乡小镇与世无争的性格,荡口穿越远古走到了今天,依旧气定神闲的接纳着纷至沓来的游人,渐渐地,荡口古镇又恢复到昔日的繁华了,风味小吃店、茶馆、酒楼、食品店、旧货店一家挨着一家,尤其是一些无锡特色小吃,小笼包、馄饨、肉骨头、豆腐花,还有各种团子糕点、酥糖、烧饼,让来自各地的游人们赞不绝口。

钱穆先生在《八十忆双亲》中忆及荡口生活时写道:“先父饮食素清简,率常以鲫鱼汤、银鱼鸡蛋、面筋塞肉、熏鱼、瘦肉丸、虾仁等数味为止。”钱先生所提到的这些美味,可以说是代表了无锡菜肴的精华,我想再帮他老人家加上“走油肉”和“焖肉面”,这是带着一股浓浓的乡情的“老味道”,不管走多远、走多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的“老底子的味道”。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6张图片

小巷深处有家糕团店,青团是江南特有的小吃,老板告诉我她家的青团是用麦叶绞碎后糅合糯米揉成团,里面放了豆沙馅蒸出来的,下面垫上一小片竹叶,绿绿的,既好看又好吃,我于是买了两个尝尝,刚入口便觉竹香沁齿,别有一番风味。

走进荡口那些狭窄古旧的巷子,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很多儿时的记忆突然间快速闪回,仿佛自己从来就没有走远过,只是循着当年离家的路回来,巷子尽头就是我的家,外婆正在煤炉上炒着我最喜欢吃的菜肴,一切都是那样的寻常,只是外婆额头的皱纹有深了些许,让远游的孩子看了心里多了一丝愧疚。街上的杂货铺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高高的柜台上有一溜的玻璃瓶子,里面放着各种颜色的糖球,那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好的零食,我喜欢静静地看杂货铺里老爷爷不紧不慢的编制着各种竹器,薄薄的竹片在老人手里听话地弯曲着身体,不一会儿,一个结实的竹篮子就编好了,有时老爷爷空闲下来,会用剩下的边角废料给我编个竹蜻蜓,让我好不喜欢,回家后告诉外婆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学老爷爷的手艺;倏忽之间,我也两鬓泛白,那位杂货铺里编竹器的老人家早已故去,但是外婆手里那结实的竹篮子和我手里把玩的灵动的竹蜻蜓,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7张图片

或许是受戴望舒《雨巷》的影响太深了,我总觉得最适合江南、最适合荡口的天气就是烟雨朦胧,小雨淅沥时;于是,在一个微雨的午后,一个人悄悄地探访荡口,此时白墙黑瓦、流水与天空自然的糅合,宛若天成般,处处都似一幅精心刻画的水墨,雨中的花笑池涟漪荡漾,笼起一层轻轻的薄烟;“ 驿江南,回荡口”,这句诗意盎然的广告词,与动不动就冠以诸如“江南第一水乡”“江南第一园林”之类的宣传口号相比,充满了人文情怀;“驿”,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文字,让读者联想起茫茫大漠中的驿站、长亭外古道边,如血的残阳中,枯藤老树和不停鼓噪的那只昏鸦,还有身背行囊踽踽独行的游子,脸上写满了焦急,那匆匆而行的步履,为的是早点“回”到故土,不想做过客,只想当归人,那人的故土,抑或便是“荡口”吧。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8张图片

我站在文昌桥上,雨下的愈加细密起来,呼吸着湿润的空气,身心立刻变得清爽干净起来。淅淅沥沥的雨打在廊檐上、打在青石板上、打在水面上,一切都笼罩在雨雾中,桥下桨声咿呀,小船悠然来往于水巷中,静静的沿着水巷漂去,几艘鱼鹰船迎面划过来,那鱼鹰扇动着翅膀,悠悠地站满了船帮子,披蓑戴笠的船家,扬起竹篙,吆喝着鱼鹰表演捕鱼,我不停按动着相机快门,细细地记录着这种原始的捕鱼场景,脚下的石桥沧桑地蹲守着上百年的风骨,桥边的几块船缆石上已经磨出了深深的印痕,那是历经了几多风雨的印记,一条条小船靠岸,又解缆远行,船上的人回头深情地凝望着熟悉的一景一物和送行的家人,带着沉甸甸的期望,穿过鹅湖,去往繁华的大城市……

我眼中的诗意荡口_第9张图片

荡口于我,

是缓缓流动的时光河,

是微雨的小巷,

是百转千回后的一声叹息。

在荡口,思念竟然可以如此缠绵悱恻。

这不,我听见一些声音从远处传来,平平仄仄,九曲回肠……

晨钟暮鼓中,送走了多少红尘岁月,我行走在烟雨的荡口,不知哪座黛瓦粉墙里,有我心跳的身影,梦里江南的烟雨,润湿了三生三世的情怀。

是谁在浅声低语,我拢一怀花香、携一身相思,虔诚的张开双臂,像一尊潮湿的石佛,静候一个丁香般的女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诗意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