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是行动的矮子?

又到了出年底报告的时间,往年的这个时候小C为了赶上节奏,年底报告做的都非常流于表面,比如有20个部门,如果每个部门出一份报告,势必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只出各自部门的数据又不对比,报告的水平又显得很low。所以本着“少做少错”的原则,往年小C都是能不做就不做。但是今年不同了,今年因为架构的调整,出报告的时间延迟了一个月,小C终于没有借口不做细分了。但是1000多号人,20几个部门,200多个岗位,四个职能纬度,一年的数据周期,小C想做,但是又无处下笔。折腾了一天,删了改,改了删,甚是为难。

第二天的早上,小C长叹一口老气,自言自语道:“要不按照好基友说的,如果你感到手足无措,就清空大脑试试”?

她找了一个质感不错的A3本,用钢笔一笔一划认真的写下最近几天缠绕在她脑中的事情。她写的很认真,写完还认真的盯着本子想了一会,但出乎意料,她还是毫无头绪,脑袋一团浆糊。

本着“独难受不如众难受”的处事原则,小C赶紧找小A吐槽了下这个烂到家的方法。小A对小C的情况大致了解后,给了她一个自己体会的白眼。补充道“此清空非彼清空”,这个清空大脑,你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小C一听有门,赶紧让小A解释解释:

GTD中有一个关于“材料”的定义:即为进入你的精神或现实世界中但尚未找到归属的任何事情,你尚未确定它对你的真正意义,预期结果和下一步具体行动的所有事情。对很多人来说,她们的组织整理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原因在于没有首先完成对“材料”的转化。只要他们还保持着“材料”的身份,人们便无法加以控制。

说完,小A问了一句:”我说小C,你在本上写一百遍“做分析,做分析,做分析”三个字,你自己说有意思么?你这是典型的没有把材料转化啊。你应该再往下写才对。

小C不服气,”嘿,你说的轻松,我要是能往下写,找你干啥,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写下去才找你的“,咦,这句话好像也没毛病。看在你这么可怜的份上,一顿烤肉就行了。“成交”。

根据GTD的建议,事情如果总是萦绕心头,那是如下三点没有做到:

你还没有明确地认定它们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你还没有确定你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到底是什么。

你还没有把关于预期结果和即将采取行动的提示信息存入你所依赖的系统中去。

关于第一点:请问你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小C想了半天,回答道:“其实我还没想的很清楚,我只知道我要把它分析出来,形成一个有说服力,有深度的报告”。

小A皱了下眉头,调整了一下问题重新问道:“这个预期结果中是否有一部分是相对清晰的,它是什么,你仔细思考下。”

小C细想了下:”其实一部分销售和客服人员的,因为人员结构比较整齐,好分类,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清晰。”

小A立刻回应道:“非常不错,那想一下,刚才你说的这一部分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预期结果是,只对2个职能纬度,5个岗位分类做出对比就可以了。对比的数据有收入有成本....”

“也就是说你已经非常清楚这一步的具体行动了是吗?”

小C回答:“是的,我会先在基础表上做岗位分类(三层),基础数据完成后再做透视,切片,然后不同的纬度做分析,就可以了。”

“那好,我的建议是你先把能想清楚的这部分,预期结果,行动及接下来你的计划执行时间做整理。完了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做剩下的相对比较清晰的。”

小C一下子明白了,高兴的直呼过瘾,看她那兴奋劲,其实我能理解她的感受。

接下来用2天时间小A就完成了这部分的执行,为了防止方向出错,她把这部分的初步成果给领导先过目了下,领导说不错,让她继续。她又兴奋的过来找我梳理下一步的计划。

这次我还没开口,她直接说道:“接下来相对清晰的是12个地级市部门,因为除了上述的分类外,这些部门岗位类别最少。一个部门的分类最多也就七个,所以接下来我会做这几个部门的分类,哈哈。行动我也想好了,等我好消息吧”

为她感到开心,我相信,接下来她应该不会来骚扰我了。

是的,果然如预期,一个星期,她完成了所有大数据的切分工作。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她就开始做对比统计,整理成报告初稿了。

听完我的故事,你在执行“清空大脑”方法时,是否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扰,如果不是,是哪些呢?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老是行动的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