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说你没用暴力沟通吗?

在群里经常看到有人在分享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于是兴致勃勃地去大学城买回了一本,但是买回来却丢角落里许久。

直到某天群里的谣言同学找到我说有此书的带读活动,问我是否需要去参加。其实刚开始是没有计划要去参加的,因为当时是还在学习日语,觉得没有更多地时间来读杂书。然而想想,一天只要十几分钟的事,难道自己还腾不出来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是平时的话,可能这本书不用一天时间就可以看完了。但是参与了共读后需要按照群里的规则,除了看完书的内容后,还需要将重点部分提取出来,画成一张思维导图,分享到群里与大家讨论。如果没有完成任务的话,会被踢出去。

而作为才刚开始学思维导图的我来说,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看一章内容大概花了20分钟,但要把内容概括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画在导图上,这个步骤就花了我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

当初也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进行的,因此全程15天下来貌似还真没什么收获,也完全没有将此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来。我觉得这是件很失败的事,总觉得后面自己有时间了会再回去好好翻这本书,后来却一直没提上日程。

直到昨晚群里又有人邀请了人来讲解这本书,才又重新读了这本书。

利用上班挤地铁的时间听完了分享,让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启发的,这里也通过分享出来,希望能让自己更加理解里面的内容。

在没读此书之前,也在想自己肯定不会和“暴力”一词扯上关系,感觉它离自己好远似的。殊不知自己其实每天都在用着暴力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比如说,经常会对朋友说,我受够你了;你就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母亲会对孩子说,你的成绩不好,我表示很生气;你不听话,我感觉很难过;妻子会对丈夫说,你根本就不懂我;你总是这样,从来不顾及我的感受等等。

看似是一些很平常的对话,殊不知这些话在对方看来却是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而《非暴力沟通》则在分析这些话的同时教会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地与对方交流。

学会观察

书中强调我们应该学会观察,需要将评论和观察区分开来。因为评论往往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观察往往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就如同我们不要以偏概全一样,看到一个人迟到便会断定这个人没有信用,没有时间观念。而往往忽略了只是看到他迟到的一个事实而已。

学会观察后便得知对方的需求,从而帮对方说出他的真实需求,进而能够解决问题。不然就会如同男生总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女友又不高兴了呢?究竟自己哪里惹到她了呢?而女生则会一味地觉得你爱我,就应该懂我,要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

而通过此书也知道,只有你说出要求,并且提出具体的要求后,对方才知道要如何做才能缓解你的愤怒,在以后要避免如何做才能令你不再生气。

不要比较

这个算是老生常谈的了,但是估计都很难做到。那就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下问题吧。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嘛,之前看过《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也提到过,其实我们所有的烦恼内因皆因自己而来。当我们对朋友或家人不满意时,可能是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是自己曾经有过的,而现在自己改正过来后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之前的自己,于是便萌生了厌恶。

不要试图推卸责任

我们可能会说自己做某些事情是别无选择,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就如同迟到来说,会找借口说因为塞车,但就不能诚恳地说因为自己估算错误,导致路上塞车耽误了时间吗?

不要威胁

我记得小时候也是,经常会听到父母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带你去玩了。在上学也是,老师会说如果你不能安静地待在教室里看书,那就罚站,或者罚抄书本。虽然我的父母不会直接说你的成绩不好,所以我很难过。但是多少还是感觉到如果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父母就会觉得脸上有光,从而会更开心。

因为会让孩子们觉得,我只有努力读书才能让父母开心,让他们不难过。于是会带着这种心态去学习,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学习这件事。所以在毕业后就会觉得是解脱,从此再也不想学习了。

听了此次的分享还让我学到了一个让自己不生气的方法。那就是在愤怒的时候点头,让任督二脉里的气血运行畅通,缓解愤怒情绪。据说还是道家里面的内容,这个就没深入了解,不过这个方法可以尝试一下。到时再来分享。

今天就写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有人还专门开了课来深度研究里面的内容,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曾看到群里有人分享利用非暴力沟通解决了与小孩的一些矛盾,所以不管怎么说,此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看完用到实践中来,那更是赚到了。

后面还会再分享一些关于此书的内容,也欢迎看过的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当然也欢迎大家前来拍砖。最后放一张当时在共读群里画的一张思维导图。

C:\\Ust�}�^��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敢说你没用暴力沟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