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

《功夫熊猫》第一部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在筹备电影期间,曾率工作团队搜集了大量中国画和水墨动画的素材。虽然《功夫熊猫》是一部地道的好莱坞动画,但他认为:“既然要讲一个中国故事,就应该在技术上和艺术风格上体现中国动画的特色。”于是,他把水墨动画的技术运用到《功夫熊猫》之中,用电脑技术渲染出水墨风格的自然背景。重峦叠嶂,极富写意之美。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1张图片

日本动画大师高田勋也擅长用东方美术中的留白、晕染、白描勾线乃至佛教壁画的诸多技法,呈现出全然的东方之美。2013年的《辉夜姬物语》就是一部具有水墨风格的作品。它和好莱坞动画完全不同,不刻意追求人物、环境、道具的细节真实,而是用写意笔触来表达情绪。有人评价,凭借水墨风格,吉卜力又找回了动画片中曾有的那种“飘逸空灵之美感”。

高田勋在采访里提及,这种风格其实是受到中国动画的影响。具体来说,是60-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那几部水墨动画。

那么,中国的水墨动画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产生又是如何衰落的?等FUN叔细细道来。

现在常听人说,国产动画正在崛起,然而放眼望去,低幼动画占据半壁江山,抄袭作品接连不断,只有少数有良心有热情的动画创作者致力于出产精良作品。然而遥想当年,在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制作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欧美、日本的动画制作者都曾向中国取经学艺。那还是动画片被称为“美术片”的时代,那还是动画领域的王者“上海美术电影制片”独领风骚的时代。

中国最早的一批动画制作于建国后,但由于模仿苏联动画,受到不少指责。于是中国动画人决心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动画。1960年,上美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动画技术相结合,开创出动画历史上的一个新片种:水墨动画。

从60年代到80年代,上美制作了多部水墨动画,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成为了很多人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2张图片
《鹬蚌相争》


传统水墨画讲究“墨分五色”,简单的黑白两色之间可生出丰富的层次感,浓淡相互配合,呈现出辽阔、悠然、空灵的境界。

水墨动画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美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突破。与一般动画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水墨动画里的角色,很少有表情变化,因为水墨晕染的效果,不易表现表情的细微变动,于是人物便使用简洁明快的动作,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山水情》


人物的动作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触充满诗意。水墨动画体现了东方美术“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回味悠长。

水墨动画的制作是一个十分有探索性却繁琐的过程。它的奥秘主要集中在摄影部分。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个人物或动物,到了着色时都必须分层上色。例如,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摄制一部水墨动画的时间,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3张图片
《淘气的金丝猴》


对讲究时效的西方动画来说,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分解、描线、分层着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摄。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够在一根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凭着那种滴水穿石的功夫和细心,中国动画人创造了奇迹。

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出品。这部只有14分钟的动画短片可谓名满天下。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其中的鱼虾等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4张图片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5张图片
《小蝌蚪找妈妈》


故事充满童趣,也很有教育意义。青蛙妈妈产下的小蝌蚪们找不到妈妈了,途中遇到很多小动物,小鸡、金鱼、螃蟹、乌龟、虾……它们都有一部分像妈妈,但都不是妈妈,最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妈妈,一起快乐地在水中玩耍。很快,它们就长出了小小的后腿、前爪,和妈妈越来越像了。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6张图片

该片一上映就轰动全世界。法国《世界报》盛赞:“中国水墨画,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那些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充满魅力和诗意。”

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诗一首赠予上美制片厂:“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小蝌蚪找妈妈》于1961年获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法国第4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时隔二十年还屡获国际大奖,可见中国水墨动画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牧笛》:“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时隔两年,上美开始摄制第二部水墨动画片《牧笛》,《牧笛》直到1963年才完成,片长20分钟。背景设计出自画家方济众之手,水牛是根据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李可染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绘制组作参考。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7张图片
李可染水牛图


这是一幅田园诗般的作品。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个小牧童骑着水牛去放牛。在树上打盹,梦到牛走丢了。原来,它是被飞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唤它、拉它,它都不动。于是牧童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水牛被笛声吸引到牧童身边。他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

背景是江南水乡风景,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广袤。借“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表现了牧童和水牛的亲密无间,整部影片情景交融,传达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片尾可谓神来一笔,牧童骑在水墨淋漓的水牛背上,吹着竹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着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终与周围景致融而一体,又暗藏着“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意。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8张图片

影片的幕后阵容非常强大。作曲吴应炬,也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片的音乐作者。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

然而,由于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影片完成后,无法上映,直到十多年后才被解禁,中国水墨动画的制作也因此而停滞。1979年,《牧笛》获得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展映,收获无数赞美,一位日本动画人士看完后在留言簿上写道:“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了不起'!。

女孩和鹿:《鹿铃》

到了1982年,终于又有一部童话题材的水墨动画《鹿铃》诞生。这部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女孩对小鹿悉心照料,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聪明的小鹿在小女孩腿部受伤时,还将篮子挂上鹿角上集市采购食物。一次采药时小鹿遇到了失散的父母,最终,小女孩将铜铃送给小鹿,含泪送别小鹿。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9张图片

《鹿铃》是在相隔近20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多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都必须重新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10张图片

在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青青山水,依依惜别:《山水情》

这部风格高雅洒脱的水墨动画于1988年10月摄制完成。故事很简单,一位仙风道骨的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偶遇一位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与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为老琴师送行……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11张图片

在传统水墨画中,人物不占重要地位,山水才是主体。《山水情》虽然聚焦在一老一少的师徒情上,却将很大一部分篇幅分给山水画。摄影师打破了此前水墨电影逐格拍摄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处理师徒离别的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影片虽只有19分钟,但每一个画面中都充盈着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那云雾缭绕的山,烟雾氤氲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

影片于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八八年度优秀影片奖,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以及其他数个国内外动画奖项。

中国水墨动画在世界范围的熠熠生辉,鼓舞了一批动画制作者,日本漫画鼻祖手冢治虫就曾表示,水墨动画使他受益匪浅。高田勋和宫崎骏也在80年代看到这批作品后,惊叹不已。

然而,水墨动画没有再走下去,当时国营企业改革大潮来袭,五六十年代那种集体创作、固定薪酬的形式面临着淘汰。事实上,正是上美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集体创作”,才孕育出《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经典佳作。而之后一切向效率和收益看齐的思维,限制了水墨动画的发展。

原因主要是,水墨动画完全和“效率”背道而驰。这门艺术极为耗时耗力,每一个画面都蕴含着动画师们巨大的时间和心血。除了特伟、钱家骏等老一辈动画大师,连李可染、程十发等国画名家也参与其中,正是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使中国水墨动画在世界范围受到瞩目

所以,那些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后都不敢轻易尝试。

八九十年代,中国动画进入了商业为主的阶段,国家投入和生产的作品减少,短片创作中断,动画剧集成为主要形式,《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等是这一时期的经典。有人说,《山水情》成了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也成了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

其实不光是水墨动画,那些脱胎于中国传统技艺的动画形式,包括黏土动画、木偶动画、剪纸动画等,都因繁琐的制作工序,以及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不匹配,逐渐消失。从此,中国动画在低幼和恶劣模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12张图片
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1963)


数字技术占据动画主流之后,由电脑制作完成的水墨动画又开始隐现。近年来,不乏一些水墨短片佳作,但始终属于小众范围。水墨动画效果还在一些广告、宣传片中应用较多。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13张图片
《桃花源记》(2006)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14张图片
《二胡》(2012)


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_第15张图片
《阿长与〈山海经〉》(2015)


水墨动画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最适合用在一些含有中国元素的动画中。不过水墨动画的创作方式必须产业化、规模化,才能有更为精美的作品出现。中国水墨动画正处于一个从实验向产业化过渡的时期,只要抓住时机,技术转型,思想模式转变,就能抓住商机实现其价值。

更多资讯添加作者个人微信:hyxm13269204517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画考古:中国水墨动画的前生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