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互联网金融业飞到最高然后摔的半死的一年。我很幸运地在这个抛物线顶部飘了一段。现在尘埃落定,于是复盘一下当时上行阶段的故事。毕竟在互联网,哪个产品经理没有做死过一两款产品呢
这个故事从国内小贷业务上升开始。小贷公司到现在能死的基本死差不多了,没死的也在政策调控下挣扎。回头看过去两年,互联网的中坚力量90后们正在超前消费,P2P已经被监管盯上,小贷符合国家普惠金融号召又是刚需,所以在2017年,小贷规模的增长是指数式的。
但是小贷公司有他的天然短板,可以放贷,但不能吸储,资金不能形成闭环。业内尝试了非常多的生息资产变现的方式包括资产打包、ABS,金交所、债权、信托等待……整个变现过程高度依赖外部资金方,小贷公司不得不把到手的利润让出一部分。
在2017年,各路小贷公司都在扩张规模,但是资金成本一路上涨,利润压缩很严重,所以陆续开始考虑收购或者自己做资金端产品。
我在的公司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开了一条P2P产品线。所以这个产品(姑且叫A理财)的第一目的,是优化公司的资金结构。这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产品目的,而对用户来说,我们降低了中间成本、提高了用户收益,但对市场来说这不足以做到差异化定位,还需要结合其它资源。
这是我第一次做理财产品。调研分析过程花了比较长的时间,画了好大好大一个脑图来写自己的idea然后一个一个处理掉,一路从需求摸索到提测,踩了无数坑,终于上线。现在尘埃落定,我来复盘一下这个过程。
P2P产品简单来说,可以分6个大块。
1)资产:包括资产接入、管理、风控、上标
2)资金:包括平台资金、用户资金、财务清结算
3)交易:包括标的/资金匹配、理财计划、收益分配、
4)账户:平台/用户多级账户体系
5)合规:信息披露、签章合同、现金流合规、资产合规等
6)推广:用户拉新与留存、品牌推广、红包与加息券、社群
其中,风控我把它放在资产里,是因为贷前风控行为本身属于资产端,对于小贷公司来说,P2P的风控与小贷风控差别有限,从业务模式到技术难度都不在一个量级。下面一个一个地介绍。
交易
之所以先写交易,是因为它最难。P2P交易的链条比较长,交易从借款人开始,包括三个大的部分:
1)申请:申请借款-->平台审核-->上标募集
2)募集:出借人投标-->满标-->划拨资金给借款人-->开始计息
3)收益清算:每日清算出借人昨日收益
4)还款:借款人还款-->借款本金及利息划款至出借人账户、服务费划款给平台收益账户,即完成一次正常还款。加上逾期、提前还款等违约情况,构成还款阶段的主要事件。
在投标阶段,因为资产类型不同,对于大额资产来说,需要多个用户去投才能满标。对小额资产来说,用户一笔资金,可以满好几个标。中间存在错配,需要一个撮合策略,保证用户投资后能尽快获得收益。
账户
账户分平台账户、用户账户两类。平台账户是一个大型账户下的多个子账户,用来做收益清结算、非常规交易中的资金清算。
用户账户分两级,第一级是资产结算账户,第二级有很多个,是出借人各个出借资产的收益清算账户。每次交易相当于给用户建立一个新的二级账户,用来记录投资人收益。
同时为了账户安全,接入实名二要素验证,与银行卡四要素验证。
资金
资金模块为交易、账户提供基础服务,包括接入支付通道、清结算服务、账目流水,以及为财务和市场运行提供报表。
资产
这一部分是小贷公司已有的业务,再增加资产是否通过审核、标的流标导致资产退回的行为。
合规
合规要求现金流与资产流匹配,要求信息披露,有效的合同签章,还有很多宣传措辞问题,这些在产品设计初期有所规划,在设计后期与法务合作一个一个地处理下去就好。这期间公司法务缺席了一段时间,用户协议是我自己照猫画虎地起草来的,想起来真是好不容易。
还有存管,交给商务团队来处理。
推广
推广是这个产品死来死去的高潮故事。
9月下旬产品终于上线,开始小范围公测,我们在初期发相对高息的计划(但对小贷业务来说是较低的资金成本),然后公司内部人手安装一个。因为周期较短,发薪当天,公司发出薪水的40%又回到了账上。为什么只有40%?因为我们的工资卡是招商卡,它在支付通道笔单日限额太低,而我们设定的起投资金太高了♀️。这很容易解决,只是出乎意料之外。
这一产品很受同事们喜欢,因为它利息高于外界同类产品,而且大家自己清楚它的风险点在哪,所以都非常捧场。但在对外推广的时候可以说是阻力重重。
首先是上架。10月份应用市场风声日紧,合规要求我们在新的实体中运作这个产品,但新产品在没有金融资质的时候上不了架,看起来像个死局。于是一边尝试IOS的企业开发者账号,一边走垂直社群,一边做邀请红包和加息劵。我自己下手做客服,教IOS用户不走appstore怎样安装(这后来在区块链领域变成了通用手段)。
垂直社群推广速度可以说非常慢,但用户忠诚度出乎意料。因为经历了“产品没有上架”“存管还在接”两个心理门槛之后,用户已经非常倾向于我们了。所以整个社群氛围非常好,妹子们把闲钱放进来,还可以控制剁手。
然而,当时IOS收紧了审核标准,企业开发者账号超级难申请,Ios的推广几乎是龟速,存管的推进一样艰难。用户对我们保证的“正在接存管”也慢慢不再期待。风险敏感的用户开始撤离。产品好像要死掉了。
我们尽力向用户解释我们的严谨性(严谨会导致一些反用户直觉的情况),我们的为存管做的准备已经全部上线,我们在小贷领域的盈利情况等等。这样,总算留下大部分用户支持我们。
经历了这一波低潮,资金盘有缩减,而公司度过了资金困境,不再关注这里,存管银行对新产品兴趣寥寥,即使新产品没有历史包袱。因为有太多做出了业绩的公司在排队。孤立无援,我们几乎只能靠自我约束取信客户——听起来很好笑对不对?
具体怎么做的呢?我们做了有效的资金管理,严格划分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平台账户中的资金什么时候可以提、怎样用、什么时候需要充,非常明确。有的用户喜欢尝试提现,以确认资金未被挪用,我们从来没有让他们失望过。这样,资金盘又慢慢大了起来。
到了12月,2017年12月,是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寒冬。现金贷被一刀切,消费金融被重新定义,P2P被下最后通牒,货币基金、支付通通下发监管通知…整个行业愁云惨淡。
我们的产品,也终于无力挽回了。用户和标的一起减少,最后的最后,只有公司内部还有人在使用。运维依然为我们保留了线上的服务器,虽然它几乎是死掉了。
反思总结
这是我第一次亲手操作一款产品。中间得到同事非常多的支持。也踩了很多坑。现在写最重要的几点,给后来的盆友们。
1)在产品初期,研发资源倾斜的时候,尽量完成关键功能的闭环,特别是拉新和留存的关键位置,一定不要俭省,更不要拖到迭代再处理。否则会让你在上线后获客效果大幅下降。
2)不要过分压缩设计周期。如果你的设计师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压缩时间的下场就是做得很丑还没时间改。
3)业务流程在闭环的前提下尽量简化。除非你非常确定这个产品前途不可限量,否则不需要在业务上设想太多可能性,贴合自己公司情况(老板想要)的才最有效。这个产品启动的时候,已经是P2P严格监管的时候,竞品多利润空间小,目的只是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而我却在设想做大之后一定会需要的东西,可谓是不合时宜。
4)适时扮演项目管理角色,check研发进度,control研发节奏,中期加班好过最后加班。当项目周期较长的时候,在研发进程中增加沟通,可以避免一些研发对需求细节理解偏差的情况。
5)认真规划上线后第一次迭代,不要只当成是一次fix版本,产品前期迭代对用户生命周期来说非常重要。
6)更多更主动地去向领导解释产品的进展,而不是等领导来询问。这个产品并非完全没有生机,如果我更多地去争取,去提升它在领导心里的优先级,更主动与业务团队接触,主动推进业务进程,从更高纬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把自己陷入无数完善的细节中…
尘埃落定
现在基本全部结束,后悔无用,唯有总结成文,继续勉励自己。
当然,这中间也有非常多的收获。从产品思维到项目管理,部门协调,我都获得了非常多的锻炼。这也是我司第一次,尝试多部门快节奏高耦合度的协作。协作本身成功了,也影响了后续很多项目的推进模式。获益良多。
现在我换了另一个产品线,当然,上一次的坑,我肯定不会再踩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