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防身术:92%的微信群都造谣、传谣!你如何应对?

平时看到一帮不知道哪里来的大爷大妈疯转一些"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些真相你不知道麻烦大了"又臭又长的文章也就算了,我常常在想,静静把他们拉黑不就得了么?


但有一天我发现我的父母也在转一些他们无法确认但我一眼看去就知道是谣言的东西,这就很尴尬了,我又不能轻易拉黑他们。谁都不希望自己被错误的、有误导性的信息淹没,但是如果我的父母不加确认却完成了转发的行为,那说明我并没有帮他们尽到净化信息的义务,因此就算不客气的怼一脸也要直接指出。我媳妇说我说话不考虑别人感受,太直白,像她就会给老人推荐果壳的辟谣栏目,然而我想说,就让我扮演这个情商低的角色吧,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并没有余裕组织优美的语言劝诫他人,借用一句小时候大人喜欢说的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今我的忠言也很逆耳,能不能听进去,全凭个人修行,谢谢。




1 谣言的生存与传播机制



阶段A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根本就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造谣成本低,传谣成本接近于0,而辟谣成本极高,造成了谣言第一阶段的生存与传播。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一篇充满丰富的论据或者危言耸听的文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总是能轻松刷出十万阅读,这就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病。那些不够危言耸听的文章不管是真是假,早已经被人们追求刺激的脑子过滤,为了营销而营销的文章才能勉强坚持着活一周,一个月之后,速朽的信息随着健忘的人们消散在空气中,只留下危言耸听的谣言的印象。


"精于营销的文章,很难精于内涵",你不能指望所有大号都能像咪蒙一样,舍得花力气在公众号上用几千字的历史包装一个正常的商业广告,更多的消息仅含有病毒属性,为了传播而传播。花1分力气造谣,而利用人们好奇心理完全不花力气传谣的心理,一个谣言能瞬间火遍大江南北。究其原因就是,造谣的成本太低了。一个含混不清的故事,一段难以考证的经历或者一系列事件,都是滋生谣言的温床,而为了证明这根本就是虚构的谣言,要花的精力就是千倍万倍了,因为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造谣者完全有能力声称"你没听说过的故事只是你不清楚而已",对于相关人和事的考证成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推理才能知道谣言实属子虚乌有。


朋友圈出现过一个事件:一个小孩走失,发挥朋友圈的传播作用搜救,另一个帖子辟谣说这个小孩并没有走失,前面的文章是谣言,进而又有另一个帖子说,确实走失了,刚才辟谣的帖子才是谣言。这里面有多少真多少假,如何考证才能不给当事人添乱,人贩子在事件发酵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真是细思恐极!



阶段B 谣言更可能在谣言温床出现,暴露在空气中会死的很快


流感病毒尚且有自限性,会在人体自生自灭,有些谣言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自生自灭的,这主要取决于有没有一种机制能够限制谣言的存在和传播。


微信群、qq群内的消息是大量谣言滋生的温床,因为传谣特别容易,动动手指就可以了,但是辟谣特别困难。它不像email的邮件串,也不像论坛的讨论,有些谣言给大家留下了一定印象之后向前追溯信息就变得极其困难了,就算能辟谣,造谣的事主是谁你不知道,造谣影响到了谁你也不知道,你怎么像靶向药物一样对谣言产生的影响精确打击呢?


如果真的有很重要的消息需要传播,写成微信公众号就好了啊。公众号就有一种自限性了,有些危言耸听的谣言文章传播的比较快,而且公众号评论是有选择的发出来的,评论原文造谣并没有什么鸟用,但是一旦被发现是造谣,被举报之后将会对公众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封号。谁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养的大号直接挂掉吧?如果造谣文章会导致删帖、封号,相信这笔帐公众号的主人自己还是能算明白的。因此公众号造谣的力度远远小于微信群内、qq群内造谣力度。


对谣言免疫性最强的我认为是微博。微博的传播速度固然也很猛,但是可溯源性非常强。是谁一开始造的谣,谁就非常有可能迫于压力最终删帖,因此微博上往往会产生混战,但是谣言往往有反噬的例子:如果造谣抹黑他人的话,图片、音频、视频证据就会被当事人大爆料了,有句话叫理不辩不明,只要进入了互相大量举证阶段而不是停留在狗咬狗阶段,一般都会有个公允的结果。


PS:微博的脑残不集中在传谣上而集中在转发抽奖上,微博的转发抽1000块人民币活动到处都是,几万人关注+转发就为了这几千块人民币,但是究竟抽奖了没有,往往就不可考证了。循环个几十次这种把戏,你也可以有上百万的粉丝,他们都是忘记取消关注你的活人,你再打广告就容易得多了。这种简单粗暴的吸粉把戏在一堆人穷志短脑残者的群魔乱舞下构成了一道独属于微博的令人作呕的景象。





2 妄谈辟谣并没有鸟用:我tmd凭什么?


论点A


有的人宁可先入为主的相信谣言,在我说是谣言的时候让我辟谣。这时候我就要说了,对不起,我tmd凭什么?请大声朗读以下这句话,


谁立论谁举证。


我并不需要为他人如此低成本的行为买单,对于未加确认的消息我是一概当作垃圾的,甚至直接揣测发言人的动机,造谣传谣背后是否跟发言人有利益相关性,想清楚所有可能、收集到能收集到的信息,都未必能下出一个较为可信的结论。我的思路是跟法律不一样的,法律强调的是无罪推定,然而犯罪跟造谣有一点非常类似,有些人有动机没得手才是最需要防范的。所以法律一般管的是得手之后被发现的事儿,但我肯定要复查一下造谣动机。最恶心的就是毫无动机,单纯追求曝光量的造谣,恭喜你,你的大号不仅可能会火,还有可能带你进监狱。


论点B


学会在造谣的世界里生存是大家自己的事情,我微弱的一己之力也是并没有什么用的。因此,请大声朗读以下几句话:


不会防范造谣的人活该缴纳智商税,活该上当受骗,只有傻子太多的时候骗子才有行骗空间,在不考虑法律存在的情况下,只有傻子消亡了或者受骗的门槛升高了,行骗的成本才能提高。


就像我在早先某些文章中写的,欺骗的供需仍然符合经济学原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对谣言免疫的人更适合生存。仔细想想在野生动物园下车换司机的女性为什么会被老虎咬残?你的基因不行,就该优胜劣汰,就该把适者生存的机会留给别人。朱熹前辈讲一句话很对,"存天理,灭人欲",人类作为一种普通的生物也有自身的缺陷,不学习、不进化的话就只有通往灭亡一条路可走,真的不比其他物种高明多少。如果猫有幸成了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种,依我看,猫们悟出存天理,灭猫欲这一道理也是早晚的事儿。



3 真正的辟谣:没有事实很可疑,有数字也可能是垃圾


切入点A 抓住事实要求造谣传谣者举证


最容易辟谣的地方也最不容易产生造谣,那就是既成事实。真正的社会事件、科学进展也许会受到有意识的屏蔽或者扭曲,然而因为目击者众多,受到无数双眼睛的监督,往往一个谣言可以通过多方求证来汇总出一个较为可信的版本。当然,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片面故事可能是大相径庭,但是理不辩不明,要感受这一点我推荐大家看一部动画片,蛮有意思的,《hoodwinked》,改编了经典的小红帽童话,然而它讲的故事就是:同一个故事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看,而不能偏听偏信。


切入点B 科学的态度:谨防被数字欺骗


没有事实的谣言(比如没有强有力的一手信息源,没有大量科学研究的先导性成果报道)就已经很可疑了,另外有一种谣言的表现形式隐蔽性特别强,危害性特别大,那就是滥用统计数字。


马克吐温说过:有三种欺骗最可恨:谎言,天大的谎言,统计数字。这让我们搞统计分析的人情何以堪呐!然而很多情况下这就是现实,做统计分析对道德标准是相当高的:


* 你的采样水平如何,样本够多吗,采样够均匀吗,得到结论的方法论够科学吗?

* 样本的逆向选择。你看到打不到车的人很多,是因为更多能打到车的人都不在路边。

* 统计指标选择合理吗?薪资、资产显然不适合用代数平均数描述而更适合用几何平均数。


以上几点做的不好都会干扰人类的直觉判断,更不要说有些人是故意要扭曲统计数字得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的!


科学的统计方法中最常做的事情是,在某种数学模型的前提假设下,给出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比如"这个事情有80%的可能是谣言"。然而这种描述方式太过于学究,不会对愚昧的普通人类心理造成足够的冲击。人们都是喜欢确定性的描述,而对于不确定的描述置若罔闻。往往抱着"搞个大新闻","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态就加入了造谣、传谣的大军,这一点是非常可怕的,这种群体性愚昧就跟科学无关了,训练再有素的人也会不小心受到人性影响的,建议大家读书《预知社会》。此书大量陈述了科学史,里面同时也提到,达尔文的表弟Francis Galton提到:人类素质有高有低,因此搞民主选举一定是错误。这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有微妙的契合感。



总结


对待谣言要像秋风扫落叶一般,一定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那些不讲事实、胡扯数字的人、媒体、自媒体。到了此刻如果你再仔细重新读一下此文标题,就会发现,此文的标题正在造谣。92%这个数字,没有事实,没有数据源,没有统计样本,没有采样依据,没有!什么都没有!这个标题无非只是为了增加让你阅读此文的概率而已。


如果一个人从直觉出发就能感受到此文的标题正在造谣,那么我相信这篇文章讲的东西他已经懂的不能再懂了。所以现在你知道造个谣究竟多容易了么?当然,喜欢考证的可以真的去研究一下一周之内没有出现造谣传谣的微信群占你全部的微信群比例有多少。被我套路的大家,就多多包涵吧。


我毕竟是就事论事的,我不是针对谁。字面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谣言防身术:92%的微信群都造谣、传谣!你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