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级市场的碎碎念(二)——企业服务三国杀

现在的企业服务市场,除了原来的那些“传统IT”外,多了很多新玩家,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互联网公司,大巨头+小巨头,都是在自己的业务发展起来以后,觉得能够支撑自己爆发式业务和海量用户的这套IT(软件)很牛逼,只要将其标准化,产品化输出,应该就能帮助其他想要做互联网业务的公司了;还有一类就是各种企业服务的创业公司,基本上也是由互联网思维驱使的,几个年轻人,有的甚至毫无行业经验,就开始做saas,或者拿一个国外的开源软件,回来改改包装一下,就美其名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始找各种企业去推广、宣传、试验。这两类企业其实都是奔着互联网+去的,都觉得中国企业未来要互联网化,应该是个万亿级的市场。可以说,企业服务市场这趟子水,就是让互联网思维搅浑的。

看看这两类企业目前的现状,可以说,大部分活的很惨。互联网厂商做企业服务的,唯一看起来前景比较好的,只有云计算,毕竟阿里云17年估计要上百亿了,而国外还有个营收超过100亿美元的AWS在前面当标杆。互联网企业做开发平台的,现在已经挂的差不多了,曾经的BAE\SAE都已经悄无声息了。去年容器很火,搞了不少创业公司,先是做公有云,再转型做私有云,但是到今天国内没有一家真正算的上成功的容器厂商,就是有标杆案例,能让早起喜欢新技术的企业都用起来的,没有。除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叫的更响,但是成功的更少。参考一下国外的cloudera,horonworks等领先的大数据平台上,前景一片黯淡。至于人工智能,几家巨头迫不及待地免费开放语音平台,百度甚至开放了无人驾驶平台,盈利模式至今尚无定论。

创业公司做企业服务的,到17年开始在CRM、HR等通用领域和某些垂直领域有了一些用户规模上十万的应用,但一说到具体经营情况,都是一把辛酸泪,谁知其中味。B端是个很苦逼的行当,大家都是生意人,不谈感情,上来先问能带来什么价值,而且最好是收入方面的价值,如果说是节省成本,很多人还懒得算。就算说好了能带来价值,还要再砍砍价,因为中小公司没钱。现有的社会信用体系和资源分布体系决定了公司的价值取向,政府国企大公司的确很有钱,但不会用创业公司的东西,最多当个票友,尝个鲜,谁都担不起风险;中小公司朝不保夕,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所以我看很多创业公司的企业客户数量都是注水的,好看的都是累积客户数有多少多少,但谁都不知道这累计客户数量里面有多少还活着的。互联网创业成功率A轮不到10%,到IPO再减去90%,最终大概只有1%能够活到上市,所以有时候客户数量这个数字,是骗人的。

其实相对来说获得最好的,还是传统的IT企业,因为他们深耕了这么多年,建立了成熟的渠道体系。有渠道,有客户;有客户,产品就有销路。B端市场和互联网2C的产品不一样,好产品再会说话,没有渠道能够达到客户也是白搭。而且企业客户,重点是解决问题,至于用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解决问题,那都是后台的事情,只要能够以合适的成本解决问题,用谁家的都一样。

所以像华为、华三、浪潮、金蝶、还有各行各业的软件开发商和集成商,都活的还可以,至少还有口饭吃。在云计算市场,虽然说阿里云名声响,但赚的钱远远不如华为、华三这些传统硬件厂商,人家装套虚拟化软件,按上私有云的名头,照样卖服务器,在政务、国企、金融、通信等金主市场闷声赚大钱。至于大数据,华为这样的还把hadoop拿过来改一改,有些集成商干脆就OEM一个开源创业公司的,照样也能赚钱,说实话大数据在大客户市场很多都是尝试性质的,先买一个玩玩,不行了就丢一边。倒是不少创业公司苦哈哈地做研发,做POC,到最后还是一个被集成的命,拿了最小头的钱。

虽说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企业服务市场,但总体上B端的商业逻辑没有太大的改变。大客户,项目制,样板点,堆人头,实施交付,售后支持,这套逻辑还在,所以传统的IT企业虽然比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要慢一步,却还是更快地适应了市场的变化。

真正有可能会影响甚至颠覆企业服务市场的是这么一些公司,创始人在B端市场摸爬滚打十几年,对于B端市场的玩法有深刻的了解,对于B端市场客户的痛点又有切肤之痛,怀抱理想,出来创业。一方面能通过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比原来更高效的解决客户的问题,一方面有深谙企业级销售的玩法,该推渠道推渠道,该找合作伙伴就找合作伙伴。有深厚的人脉,能够和CIO们直接对话,同时还能利用政府的各种政策,为自己的企业争取各种补贴和商机。这样的企业,很少,但逐渐在多起来。这些才是企业服务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企业级市场的碎碎念(二)——企业服务三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