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 | 妈妈的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关爱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似乎是咪蒙写的《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成功个屁啊?!》,一口气通篇看完,感触很深。

虽然我不了解咪蒙,更不了解咪蒙的身份角色,但是我还是比较赞同文章中的部分观点。

咪蒙在文中举例了大量的案例,当然都是以女强人为主,比如某外企女强人,非常上进,读MBA,读EMBA,职场上节节高升,风头无二。而她的小孩。长期寄存在内地,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如今9岁了,多年来保持母子二人一年见一次的频率。最后,咪蒙写了这样一句话,笑喷我了:她以为自己是圣诞老人么?

是的,

她以为自己是圣诞来人么?

她以为孩子是天神突降空穴来风的孩子么?

她以为孩子不需要家长的任何陪伴与关爱就可以自己成长的么?

……

其实,在目前浮躁的年代,在所谓女权的时代,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当然,也包括前些年的我~

前些年,我和案例中的女主一样样的。八年前,我生下儿子,因为一些不可控因素送到另一个城市交给我爸妈抚养,在儿子成长的头三年里,我一直过着双城生活,周内在一个城市,周末赶到另一个城市陪伴儿子,随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我再离开他的时候就越来越困难了,每当他抱着我的腿大哭“妈妈,别走”的时候,我的心如刀割,强忍着眼泪狠心将儿子抛下,头也不回的走掉,只留下满院的嚎啕哭声。难过的情绪总是很快的消散了,因为我有我最爱的工作,工作中带来的成就感让我忘记了忘了儿子那期盼的眼神,更忘了儿子的哭声。

我不断的重复自己的话: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为了给儿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人,是唯一接受暗示的动物。

这话说着说着,连我自己都相信了,也越来越觉得我这个当妈的多伟大,为了儿子的未来可以牺牲一切。

后来,儿子3岁时,我把儿子接回身边上幼儿园,我以为自然而然的场景转换但对于孩子来说是天大的打击,儿子身边所有熟悉的场景都被替换了,原先照顾他的姥姥姥爷变成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幼儿园里还有一堆不认识的老师和一帮小伙伴,于是儿子的反抗方式就是哭。他上了三年半的幼儿园,哭了两年,每周一最盼望的是周五的到来,因为可以回另一个城市的姥姥姥爷家;三年半共计1300多天的日子里,每天上学都会抱一个小布娃娃去学校,而那个小布娃娃是我在他很小的年龄哭的时候,无意中说了一句:这个娃娃叫布布,妈妈不在的时候它会帮妈妈陪伴宝贝儿。

而我呢,

单纯的以为“儿子在身边了就是陪伴”,每天继续以工作为自己生活的重心,而且乐此不疲;出差那是常事,加班晚归更是不在话下。

因以“雷厉风行,执行力超强”而被人唤为“工作狂”、“女强人”,江湖上也被人称为“文爷"。曾有一段时间,我甚至非常享受这样的称呼,因为霸气十足,仅凭词语脑海中立即能浮现出“高高在上,颐气指使”的画面。

就这样,

我慢慢的在儿子的心里活成了一个代名词,

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能够陪伴他玩耍的,给予他关爱的妈妈。

真正让我醒悟的是我的工作,是我的咨询客户。

我是一名职业生涯咨询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个体生涯发展与职业规划领域,常以小班授课及个案咨询为主。

在研究个体生涯发展的及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目前处于职业困惑的人,他的职业选择及职场人际关系都不太好,这类人深层次的内心是无比孤独的,而且较为缺乏安全感。

在每一个个案的梳理中,我发现冰山下真正的原因是来源于家庭教育及氛围。

这部分的教育的缺失或者不正向积极,对于孩子的价值观体系影响很大:

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不知道如何正确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的选择以及职场关系的处理,

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男友或老公的亲密关系……

我不断的问自己:

你这么拼搏努力的初心是什么?

你当初想要的成功不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吗?

如果孩子的未来不开心不幸福,将来还要找寻咨询师做生涯或心理咨询的时候,这是你想要看到的吗?

如果你不想看到,那你现在对于孩子的忽略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什么?

……

于是,我陷入对于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随意忽略孩子的祈求关注、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即便是陪伴孩子也是一边陪着一边拿着手机处理工作等等的行为,让我对自己曾经陀螺式高速旋转的工作,以及对于“成功”与“未来”的定义产生了怀疑……

于是,我,慢慢的,慢下来了,

慢慢的尝试给自己时间与空间调整自己的心态,

关闭手机,谢绝朋友的邀请,所有的应酬安排在白天,

晚上的时光只属于我和儿子,

一起读书,一起辅导作业,一起做游戏,一起看节目……

孩子是最不会骗人的。

我明显感到儿子不再像以前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总是担心妈妈哪天不见了;

心定了,孩子的学习也稳定了,发自肺腑的笑容也多了。

儿子说:他最喜欢的时刻,就是能和妈妈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很好。

这就是孩子的需求,原来他只需要妈妈全身心的陪伴

记得前段时间,我和闺蜜聊天。

她说:“我儿子现在敏感脆弱,如果早知道是现在的样子,当初就是辞职我也要陪伴好孩子那最重要的头三年。”

我频频点头,深刻认同。

现在我朋友圈里还会有很多不知疲倦的女性工作者,为了工作,身体和家庭可以一并靠后排序,每每看到此情况,我会深感惋惜,但也释然,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不同,每个人总会经历她所要经历的,也只有经历了,才会有所感悟,用前段疯传的采访陈道明片段里的一句话:慢慢碰钉子吧。


谨以此文献给儿子,以及身边有缘的看客。



后记:

在写文章时,儿子过来问我,“妈妈你在些什么?”

我刚读了标题,儿子立即说,“这是谁说的话,我谢谢他,说到我心里了。”

于是我问他:“过去妈妈不能陪你的时间,你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儿子认真的想了想,说了以下这些:

---“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啊,我把一包纸都哭光了."

---"我真想让妈妈天天陪着我,给我做好吃的饭,并且陪我玩儿."

---"我真想快点长大,这样我就可以天天陪着妈妈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 | 妈妈的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