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不少购买基金的朋友们都在各个讨论区里听到过“基托”一词。其实最早的“托”是仅出现在消费品领域,通常是指那些冒充消费者售卖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产品,或者恶意攻击其他竞品的人群,其主要作用就是烘托物价,后来随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托”也逐渐多样化,多元化。
如今在社会上不仅有了戏托、医托、游戏托、自媒体托,在证券市场中更是出现了股托和基托。
“托”这个词其实在互联网出现之际就已经埋伏其中了,自1990年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至今已经上市了超过三千只股票,而部分上市公司为了完成好看的业绩就会花钱雇一些“股托”来造势以达到万人哄抢的效果,它们通常会请一些大V或者意见领袖来宣传推广,这个昵称也遇到过,甚至也有邀请过昵称,不过被昵称拒绝了,而有些基金公司则同样利用了“从众心理”这一点,利用大V自带流量的特点来吸引那些不明就里的基民入坑。
正如昵称之前文章中提到的: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因为人多的地方情绪容易被影响,节奏容易被带乱,陷阱也特别多。从那些明星的经纪公司的公关操作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深谙此道。
所以“基托”确实存在,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基托,基托也有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而且其运转机制都是有迹可循的。
一、团体作战的“基托”
我们之所以容易受到大V和专家的影响就是因为个人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影响时往往愿意表现出趋从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符合公众的舆论,而大V和专家则通常是舆论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有组织的“基托”一般都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他们本着“炒股不如教人炒股”,“买基不如教人买基”的运营理念,通过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来获得无风险的高额回报。
“基托”如今的手段不再是单一地推荐基金,而是假借他人之口透露某只基金,常见的模式则是“打配合战”。先是以“学生”的身份请教“老师”,然后“老师”抛出某只具体的个基表示用来操作,最终实现“托”的目的。
随着“基托”行业的发展,其手法也越来越高明。因为热文是根据阅读量和访问量作为指标,所以有经验的“基托”就会在“荐基文章”中利用人海战术,互相吹捧,甚至通过对骂来提高文章热度,升到首页,让不明就里的基民陷入埋伏好的陷阱之中。
二、筛选过的文章和评论
牛市靠炒股赚钱,熊市靠忽悠赚钱。在熊市之中,“基托”常会利用投资者在“熊市”中亏损严重,急于回本的心理为投资者埋下圈套。
“基托”最佳的套路就是在每日在收盘前同时编辑发布多篇预测各大指数基金涨跌的文章,等待收盘后留下预测准确需要的文章,删除错误的文章,这样就能打造一个完美的“股神”形象,这对于只关注成绩和水平的新手来说,是很难识别的,就很容易相信这类“基托”。
其文章内容主要有:
1、抛出具体点位,如3000点钻石底,2500点婴儿底,后期诱多,并且使用的都是绝对句型,极具煽动性。
2、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透露联系方式,以学习交流指导的名义让基民加群,加个人联系方式,后续再逐一攻破,或收费咨询,或荐股荐基,或售卖软件服务等等。
3、观点不断更变,上午看好券商,下午就变成看好煤炭,盘前30分钟,操作随意改变,当上证指数破3000点,底部就移至2800点,当上证指数降至2800点,就会再次把底部改为2500点,当破了2500点后又改说会在2300点,如此往复,而从来不提风险,不减仓,不清仓。
4、文章中心内容就是:急跌抢反弹,各类都要上,风险全不顾,鼓动最带劲,涨前不言语,事后诸葛亮,文章要深奥,最好看不懂,级别要不够,休想看得透。
三、一面倒的数据和分析
俗话说“风险和机会是共存的”,既然有机会,那么势必就会有风险,而“基托”是只谈机会,不谈风险。一味看好某个基金,却丝毫不提及存在的风险。利用券商研报,年度数据,分析软件一顿复制黏贴,加上组织一些语言,利用PE、ROE、PB等指标来肯定这个基金的绝对优势所在,就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所以刚刚踏入基市的投资者们一定要注意此类文章,学会辨别。股市基市就是一场修罗场,没有一点分辨能力和意志力就很容易丧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