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诺贝尔奖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一公布,都会在世界各地,引起广泛关注。
甚至开奖之前,还有专门预测获奖结果、搞什么稳赔率的,弄得像买彩票或者摸阄的一样,还可以小赌一把。
但是这个号称全球最高级别的文学大奖,其实正在慢慢丧失评价世界文学的能力,乃至正在慢慢丧失评价文学本身的能力。
现从十个方面,逐项批判。
.
(2)
第一,提名机制批判。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方式主要是通过提名。
而直到现在,诺奖文学奖的提名方式都只有三个渠道。
即瑞典文学院或者各国文学院院士提名、各高等院校文学教授提名、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或者历届诺奖得主提名。
也就是说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三种人是不能得罪的,或者是要搞好关系的:
大咖(院士、获奖者)、老师(文学院教授)、领导(作协主席)。
而比这更可怕的还是,这种提名机制,其实已经预示:
能够被诺贝尔文学奖接纳的,只有三种文学——学院文学、体制文学、或者受到名流垂青、抬爱的文学。
那种草根的,特别是流失民间的、真正独立的文学,已经被彻底排除。
.
(3)
第二,评价机制批判。
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的几个老头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选。
因此这几个老头老太的文学认识,就决定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认识,或者说那个最高文学奖的文学认识。
这是最可怕的地方。
可以说,只要这几个老头老太文学观点不进步,诺贝尔文学奖就不会进步。
而且只要这几个老头老太阅读视野不开阔,诺贝尔奖文学奖的选奖视野就永远不会开阔。
这才是比评奖的公心更恐怖的。
多难相信,几个操瑞典语或者英语的,只懂一两种语言的,而且一年只看一两百书的老先生、老太太们真有能力评价整个世界文学!!
连这些老先生们、老太太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整的评价出一个作者的创作都令人怀疑——如果仅仅只是读过那些作者的一两本书。
.
(4)
第三,将文学奖授予历史、哲学的专业错误。
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无知大概就是,经过研究之后明文规定,文学奖也可以授予历史和哲学。
其实,文学属于人文科学,历史、哲学属于社会科学,这两个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文学奖除了文学之外,最该授予的并不是历史,也不是哲学,而是电影、戏剧、音乐、美术。
因为就像电影作为电影文学也是文学一样,戏剧作为戏剧文学也是文学,同样的道理,音乐也是文学、美术也是文学。
文学是一切艺术创作背后的灵魂。
诗歌、小说、电影、戏剧、音乐、美术……仅仅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
虽然诺奖文学奖在2016年也尝试授予某歌手,但也仅仅只是以诗歌的理由,而且弄得有些遮遮掩掩、含糊其辞,完全没有表现出对文学创作、艺术创作形式的应有认识。
.
(5)
第四,越来越保守的老年文学奖。
诺奖文学奖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变成一项中老年文学奖。
主要授予对象,差不多是各个国家那些相对来说已经站稳脚跟的和小有名气的老作家。
因此获奖的文学也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些老文学。
甚至是一些五六十年代的文学。
而未能真正反应整个世界文学的新发展、新面貌、新趋势。
诺奖文学奖正在越来越趋于保守。
那些新的、最重要的创作,正在越来越被这个大奖忽视。
这个瑞典文学奖已经变得越来越像保温杯文学奖。
.
(6)
第五,空奖机制缺乏。
诺贝尔文学奖是每年都评的。
每年都会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世界五百年才出一个大师,它也照样会非常不诚实的每年都给大家推出一个大师。
而没有勇气公开承认,哪一年没有好作品、没有好作者,就不评奖,就让这个奖项空下来。
同样的道理,如果哪一年,突然发现有很多好的作品、好的作者,它也不会实事求是的,给大家多推广两个。
而且,因为这是每年都会有一个获奖名额的大奖,并且是只有一个获奖名额的大奖,现在也基本上已经沦为很多人论资排辈在排队领奖。
连那些赌博机构,都猜测得出来,今年可能轮到哪几个!!
而据说,很多可以获奖的,也都是已经提前好几年,就被叫去考察、做好组织谈话的。
.
(7)
第六,淘汰机制缺乏。
诺贝尔奖文学奖设立一百多年来,已经评出了上百位的诺奖文学奖获得者。
但是有些获奖作品、获奖作者,受到特定历史时代影响,只是反映了人类某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水平。
在某一时期的评奖委员会看来,那些可能是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作者,但现在看来,可能就已经没有那么优秀了。
还有一些作品或者作者所以获奖,只是为了平衡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或者基于政治的原因,才当作友谊奖、政治奖授予的。
对于这些如果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死掉的文学、没有价值的文学、或者不再是那么优秀的文学,就应该及时的清理、及时的淘汰。
不然就会有很多混进去的。
而目前,诺贝尔文学奖在淘汰机制上的缺乏,正在日渐威胁着这个最高奖的权威。
.
(8)
第七,诸多获奖理由不可信。
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者或者获奖作品,在授奖的时候,给出的很多授奖理由其实都不可信。
专业的获奖理由,应该说明获奖的作者到底对创作做出了什么贡献,或者通过他的作品给大家传播出了什么东西。
但是现在诺奖文学奖的很多授奖理由,都非常空洞,甚至都像是在拍那些获奖者的马屁一样,只是在夸大其词的吹捧、说好话,乃至造神,将那些获奖者个个吹成云里雾里、高深莫测。
比如,2017年授给石黑一雄的理由是什么“有强烈的情感力量,挖掘了人类与世界虚幻联系下的黑洞”。2016年授给鲍勃迪伦的理由是什么“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甚至2013年授给爱丽丝门罗时,则连理由都写不出来,只是随便说了一句,因为这位女同志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就算把大家糊弄过去。
这就像很多不负责任的评论搞的那种套路,对明明写得很平庸的,甚至让人看不下去的,就说成是写得很温和、很冷静。
对明明写得没有一点突破的,就说成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或者坚守了什么伟大的传统。
甚至,稍微写得夸张一点或者不正常一点,就说写得像卡夫卡。
稍微写得像记流水账的,就说是如同普鲁斯特。
好像随便拉个名人过来,也可以给这些人加分。
其实,对授奖理由都不可信的获奖作品或者获奖作家,就很难有什么理由相信可以获奖。
对授奖理由都写不专业甚至写不出来的授奖者,也很难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信,这些人有什么能力给人家评奖。
.
(9)
第八,平庸的获奖者。
要说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都不及格,可能许多人会觉得苛刻。
但要说很多诺贝尔文学奖只能算勉强及格,其实也已经算比较客气了。
许多获奖的老作家,虽然看上去都像是那种文学战线上的老兵,但是如果用那种新文学、新艺术的标准看,其实只要是没能跟上新的艺术的发展步伐的,就只能算还是这个行业的新兵。
像很多获奖者,虽然是搞文字工作的,但是获奖感言,也真的是都写得像中学生作文一样,而且还是提前准备了好几个月的,真的很让人怀疑,都是怎么获奖的,或者到底有没有什么高深的境界。
其实,现在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包括那些获得物理奖、化学奖、经济奖、生理医学奖的等等,都是只是相当于那种在业务上,进入世界排名前十万名,或者前一百万名的而已,只要稍微做出点成绩,就有机会获奖了。
而且能不能获奖,完全是看运气和造化。
比如科学类的,只要发现个什么素,就可以获奖了。
而文学类的甚至有的只是作为记者,写个纪实文学作品就可以获奖了。
.
(10)
第九,读者影响。
诺贝尔奖文学奖如今就像风向标,一个新的获奖作者或者获奖作品一旦被推出来,马上就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而大家对诺奖的关注,对诺奖作者、诺奖作品的关注,其实也反映了大家对精神、对心灵的关注。
很多人都渴望通过这个大奖,读到一些新的大作,认识一些新的大家。
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导向作用的最高奖,如果不能提供最好的文学,而只是提供一些勉强及格甚至是不及格的文学,或者十万名左右的文学,还冒充第一的文学,其实就是在浪费大家的信任、浪费大家的尊重、浪费大家的阅读、浪费大家的时间、浪费大家的生命,也是在关键时刻进一步误导大家对文学艺术的认识。
这不仅是对最高奖的亵渎,更是对文学艺术的亵渎、对专业精神的亵渎!!
.
(11)
第十,创作影响。
不可否认,诺贝尔文学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一些从事创作的创作者。
但是也对许多获奖者构成了摧毁。
很多获奖者获奖之后就开始变得平庸,写不出东西,只是出来到处开会、到处做讲座、到处给人签名、拍照,顺便到处吃喝玩乐。
让人看到的不是受到一种奖项的鼓励或者加持之后,促进的专业的进步、理想的进步、精神的进步,而是各方面、全方位大踏步后退。
艺术其实本来就像是光脚的,而诺贝尔奖却像一件礼服,当很多获奖者穿上它以后,是否还有反抗的能力,原本就很让人怀疑。
就像有些知趣的,甚至还主动拒绝这个来自某个机构的大奖!!
.
(12)
这么多年了,其实也是时候,更客观、更理性的来看待一下“诺贝尔”了。
花最多的钱,可能可以砸出一个最高的奖。
但是花最多的钱,真的不一定能砸出一些什么最好的作品。
其实,按照诺奖的获奖水准,在中国,起码科学界就有1000个到5000个人可以获奖。而在文学艺术界,就至少有100个到500个人可以获奖。并且还有1万个到5万个人可以拿和平奖。
这就是中国的诺贝尔奖存储当量。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的科学水平或者文学水平就真的有多高,而是它的要求本来就不是很高。
像屠呦呦,几十年前发明的小东西——跟国内后来那些巨大的发明比,冷了那么多年,最后都能获奖,就可以窥见一般。
而什么引力波、生物钟这种小儿科的东西,给那些科普作家随便一张图就可以破掉的都能获奖,也可见不是很难。
有人所以会得奖,不过是运气好点,占了先机,拔了头筹。
据说,诺贝尔文学奖一直坚持,授予那些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
但是这一标准最大的矛盾却是,能否真正接受得了理想主义的死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