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

《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了不起的我

最近将陈海贤老师的新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读完了。海贤老师在最后一章结束时留了问题:

这本书里,最打动你的三个知识点是什么?对你最有用的三个知识点又是什么?

为此说说自己的感受。

最打动我的三个知识点:

一、如何看待迷茫

这说的是一个人处于人生转折的档口,在转折期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所谓结束就是脱离原来的环境、身份和目标。在结束之后迷茫就来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旧的生活已经过去,而新的生活还没到来,我们被留在了意义感的真空里。在迷茫时期我们可能会试图回到过去,表现为拿当下自己的状态同过往比较;或者是急于奔向远方,表现为要立刻找新工作、开始恋情等,试图积极转型和适应新生活。无论是想回到过去还是想要尽快到达未来,其本质是认为迷茫是个不好的状态,所以要急于摆脱它,仿佛只要摆脱了它,我们的转型就是成功的。

但海贤老师说与其急于摆脱迷茫,还不如就耐下心等待,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去花时间去适应。

转变有它自己的节奏,就像没法略过冬天去经历春天一样。

在迷茫的阶段,在新旧交替的阶段,我们可能会在精神领域有更深更广的联系。

海贤老师打了个比方

就像萧索的冬天在积蓄春天的力量,迷茫期也在积蓄重生的力量。有无相生,如果说迷茫期是“无”的话,“无”里面有一种张力,蕴蓄着“有”。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二、对重生的理解

我们头脑中默认的转变都是向好的方面转变,毕竟转变要经历痛苦,要经历迷茫,如果结果还不好,那何必费那个劲儿呢。但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如果拿职业转变来说,通常我们会觉得工资越多越好、职位越高越好、时间越自由越好。都是些看得到的、计算得来的经济利益上的比较。可是否只有这种转变,这种重生才算是好的呢?

海贤老师说

转变本质上是发生在我们心里的。重生是心理结构的重组过程。在重生阶段我们获得一个新目标、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一种新的意义感。

从这个视角来看,职业转变根本不是一个经济计算上的选择,甚至当我们在考虑职业转变时经济利益不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反而我们更应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想想自己究竟要什么样的生活。

重生,是学会放弃后的另起炉灶,不执着于过往,勇敢放下熟悉的,放下容易的,甚至是接受损失,然后在新的地方开始。

三、过程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制定目标,完成目标,并享受达成目标时的喜悦。而为达成目标所经历的过程则往往被我们忽略或是遗忘。我们甚至经常会自我安慰说今天受的苦是为了明日能尝到甜,从而让自己麻木于今日的苦难。

凡事以结果为导向的坏处在于一旦失败则什么都没有了。奔着目标去,一旦目标没有达成,那么无论过程中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困难,当你失败时这些都变得一文不值。

可过程中的经历、体验、感受真的就一文不值吗?只要失败了,就没有意义了吗?

海贤老师说

过程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的人生,从生到死,起点一样,终点也一样,可是展开的过程不太一样。而这个过程,才是它的本质。

目标的意义是为了引发过程,就像地图的意义是为了上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法展开过程;如果太注重目标、太注重结果的成败,我们也会失去这个过程。

最有用的三个知识点

一、心理免疫的X光片

在说心理免疫的X光片之前,我们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不是空间上的区域划分,不是我们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我们常说要走出心理舒适区,实际上是要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比如说一个人一直在学习各类课程,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涉猎范围,这貌似是在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不断进步的表现。但实际上他除了学习外从来没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永远在做准备,从来没有迈出行动的步子。学习才是他的心理舒适区,是他用来避免焦虑,掩盖害怕心理的方式。

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想要走出心理舒适区,就要从改变我们的行为开始。而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心理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焦虑,我们就用回了老办法。所以我们必须用X光片把心里真正怕的东西照出来。

这个照X光片的步骤有四:

  • 明确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 列举出我们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 思考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
  • 由发现的隐含好处推出自己内心深处阻碍改变的重大假设。

只有发现了目前行为背后的假设,才能够针对这个假设去设计行动,来推翻这一假设。

二、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往前看,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个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它的核心思想是: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三、培养“环境场”

“场”是很奇妙的,我对于“场”的感受是我在公司健身房里一个人跟着APP做瑜伽总比在家里跟着APP做瑜伽要认真和持久。同样一套瑜伽动作,在家里做时就会容易偷懒,即使内心刻意告诫自己要坚持,可还是会放弃。但在公司的瑜伽室里,却会没那么费力地就做完了。

海贤老师说

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这话说的真是精准。就像我们会把不同的东西归类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一样,对于空间,我们也会进行功能归类。

既然这样,那么在家里就要有意地为自己和家人培养一些“环境场”。比如说小朋友学习和吃饭不能在一张桌子上;在家里写作要固定地方等等。这种实用的改变行为的小技巧必须认真实践。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没有试图就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给出标准答案,甚至在这本书里经常会看到“前后矛盾”的地方,章首讲了一个观点,章末时就提示大家还有其他的思考方式。这种变化的视角非常难得,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去思考。对于生活中工作上遇到的心理上的障碍,没有唯一的解决途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分析,只能是“It depends”。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