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未来没那么高深,这是人人皆有的一种禀赋和能力

1

几十年前,一对普通的山林夫妻,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抛家弃业地举家迁徙到五六公里之外的镇上。


预见未来没那么高深,这是人人皆有的一种禀赋和能力_第1张图片

自此,当别人家孩子在霜冻的天气公鸡一打鸣,就骑着单车赶赴学校的时候,他/她们的女儿睡在大被窝里,挨到近乎迟到的前夕,懒懒散散步行到学校;

自此,当山林居民日常所需总要奔赴几里外的赶集场定期采购,他/她们的女儿总在步行距离范围内尽得所需。

几十年后,他/她们所住的镇子被划定到市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里的大人们在有限的医疗配套中争夺走廊里一席之地,只为生个健康的娃儿,他/她们的女儿生产就在家步行开外的医院,享受着清净、干净的独立病房,周全的医护照料。

他/她们的女儿在感叹这百利而无一害的家庭战略转移所带来的便利时问到:你们当初是咋想的?

那位妻子的话朴素得令人惊诧:生了两个女儿后,我们就在想,如果你们出嫁,身边没人的话,生病了,我们自己爬也能爬到医院去。

这对夫妻就是我的父母。

他/她们几十年前的一个“如果……也能……”的假设不仅给自己的后世人生铺垫了一个最重要的转折,更给子女的成长、教育、医疗、就业提供了非常的便利。

2

这样一个看似极不起眼的句式切换了一家人的人生,《商业预测》的作者王明伟却用它来撬动数家商业企业的命运。他说,回忆过去和畅想未来,所用的是两种思维模式。从大脑认知科学角度来讲,回忆过去启动的是人的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而畅想未来不止于此,它还调用了大脑的海马盘回、后扣带回以及腹内侧前额叶等区域。“What……if……”句式就是实现这种思维模式转换的标准句式。

王明伟从十年前开始关注《商业预测》这个主题,他通过企业培训、专栏写作、美国专项考察深造等途径不断实践,集结精华著作成书。这是一套关于商业预测的方法论和实践工具。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对应的参考路径,去探索与预见自己的未来。可以说中国商业发展二十年,真正开始领略思考未来对商业影响力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开始。然而,作者在十年前就已经启动专题研究,不得不佩服他对时势洞察之敏锐、潜心研究的决心之巨大。


预见未来没那么高深,这是人人皆有的一种禀赋和能力_第2张图片

然而,作为企业的高端培训师和教练,这样将自己十年修炼的精华倾囊相授,岂不是自断后路?《商业预测》中,作者也引用了伊隆·马斯克的故事。伊隆·马斯克免费开放特斯拉的专利时,坦言道:“他曾经认为专利是一个好东西因此努力去获得和保护它;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专利仅仅是巩固了大公司的地位、肥了法律从业者,而对实际创新者而言,更多的只是扼杀了进步。他甚至认为,获得专利就如同得到了一张可以打赢官司的彩票。”我想,正是作者对个人的进步,对创新,对未来有足够的自信,才会如此开阔地将自己多年的核心经验输出。

3

然而,作为个人,如何做到通过预测未来这么一项技能,为己所用呢?

第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就是思维的切换。所用的方法是”What……if……“的句式。

第二点,就是需要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所谓预测,尤其是商业预测,需要将每一个微小的个体、每一个微小的事件放置到时空这么一个大维度里去思考。王明伟在各个章节中串联了历史观、全局观、未来观等多种宏观视角,也列举了企业、行业、国家、全球这样的宏观维度。这就好似盲人摸象,在历史长河中每一粒波动的微尘,都是大象的一个细胞。身处其间,要通过触摸,了解大象的全貌。不仅了解大象的全貌,还需琢磨它的性情,才能知道它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知道如何驾驭它。

第三点,找到预测对象变化的驱动力。《商业预测》这本书里抛出了一个百试不爽的模型,叫做STEEP驱动模型。就是通过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策这五个维度来捕捉驱动。拿我父母搬家这个例子来说,他们的驱动力就是社会意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他们生了两个女儿之后,被断绝了后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寻求改变,才有了搬家的行动。同时,农村人对物资富饶、求学、就医方便度的渴求,也是他们内心缺乏的因素之一。这样的个体汇聚成群,就成了现在一二线城市人口暴增的源头,也就是城市人口红利的一部分驱动因素。

第四点,预测自己与驱动力作用下群体行为的演进趋势。作者王明伟举了个例子,就是财经作家、自媒体达人、蓝狮子出版集团的老板吴晓波的故事。早在90年代初,他就给自己定下每年买套房的目标。因为,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时候,他发现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房地产和汽车将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而九十年代,中国正是向这个经济发展阶段迈进的爬坡期。吴晓破较一般人更早地进驻中产阶级,就是成功捕捉到这个演进规律的结果。更多的像我家一样的农村家庭,渴望进入城市发展,谁较早地迈出了行动的步伐,谁就更早地抢占到城市的资源。

第五点,行动。万事成功,临门这一脚最关键。这也是王明伟敢于公开这些工具和方法的原因之一吧。因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么多模型和工具摆在面前,如果不去实践和应用,那也是枉然。就像知识经济的红利到来,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创作、输出,从而抓住这波浪潮?在网上查一下全民阅读的基数,就知道答案。

4

说了这么多,还仅仅是从个人的角度攫取一星半点的预测方法。如果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将书中提及的各个预测方法和预测工具一一应用,将组织中的每个人对未来的预判能力凝聚起来,汇流成河,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打败时间,常驻常新,获得持续的生命力。这就需要组织化的行为,进行商业预测技能、思维的锤炼,需要商业外脑实施反馈和教练,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1984年出版的《神经漫游者》作者威廉吉布森所言: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

你可能感兴趣的:(预见未来没那么高深,这是人人皆有的一种禀赋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