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在民间知名度很高,特别是经过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的经典演绎之后,他的知名度似乎到达了另一个层次,几乎是妇孺皆知。

在人们心目中,唐伯虎是一个行为放诞、落拓不羁的风流才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虽然才华过人,但是一生充满坎坷、历尽艰辛,这些都与他的性格有关。

正如他在《桃花庵歌》中所写的一样:“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其实这句诗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1

明代成化年间,苏州老阊门外皋桥头是个热闹的去处。这里有家唐记热酒店,因为主人唐广德很爱斯文,待人又和善,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喝酒谈天,吟诗作对。

唐广德的儿子年方七、八岁,生得聪明伶俐,常在店里帮忙烫酒递菜。偶尔和文人雅士对几句,出言吐语,颇为文雅。大家都向唐广德称赞道:“这孩子天子聪慧,能读书上进。”

被人们称赞的孩子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吴派”画家唐伯虎。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每当夜深人静,顾客散去,父亲拾掇店堂,他总是静坐灯下,一遍又一遍临摹客人留在墙上的字画。

父亲发现他天资聪明,认为是可造之材,到唐伯虎十三岁时,便不再到店里,一心在家攻读,希望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唐伯虎聪明好学,而且喜欢请教别人。他经常到父亲店里请教秀才举人。一来二去,引起了祝枝山的注意。

祝枝山又叫祝允明,字希哲,比唐伯虎大十一岁,文采极佳,而且擅长书法。他见唐伯虎是个可造之材,有心与他结交。

祝枝山见唐伯虎喜欢作画,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是闭门自学,难有进展。于是就把自己的朋友、大画家沈石田介绍给唐伯虎。

沈石田是明代“吴派”画艺宗师,他看了唐伯虎的画稿,为唐伯虎介绍了一位老师——周东村。唐伯虎拜谒周东村后,得到了对方的悉心指导,周东村还把自己的作品给唐伯虎观摩,唐伯虎受益匪浅。

从此,唐伯虎除了攻读诗书外,还专心学画。相比于八股文的种种束缚,唐伯虎更喜欢吟诗作画,因为可以抒发感情。

他还不拘礼数,常和一些歌妓接触,留心他们的生活起居,音容笑貌,从而融入到他的笔墨里,所以他的仕女画非常逼真。

2

明代功名以科举为正途。科举重八股文,当时的读书人为了八股文走费尽心思。唐伯虎为了满足父亲光宗耀祖的愿望,也曾认真学习八股文。十六岁时中过秀才,二十五岁中了解元(乡试第一名)。

中解元后第二年,唐伯虎和前科举人徐衡父一起到北京参加会试。

徐衡父以前的老师程克勤官居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任本次会试的主考官。徐衡父便带着唐伯虎一起去拜见他,希望老师栽培、提拔。

唐伯虎丰神俊秀,谈吐风雅,学问人品在常人之上,引起了许多前辈官员的重视,赞扬之声传遍北京城,纷纷说唐伯虎有连中会元(会试第一名)的希望。

会试考卷中,有一题为“四子造诣”,出题冷僻。程克勤看了很多卷子,多数答不对,只有两张做对了,他拍案叫好,并主观地认为其中必有唐伯虎。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添油加醋盛传开来。顿时京城内外都盛传唐伯虎考卷做得最好,连中会元无疑了。

有个叫都元敬的举人,也是苏州籍的,妒忌唐伯虎的名声在自己之上,竟不顾同乡之谊,造谣说徐衡父、唐伯虎两人贿赂程克勤,得到了暗示,才答出了这道偏题。

这话传到了御史华那里,华想借机显示自己明察秋毫,以便邀功请赏。第二天就弹劾程克群纳贿泄密。

皇帝得奏,立刻下旨逮捕程克群、唐伯虎和徐衡父,交刑部审问。

会试的考卷,有副主考李东阳查阅。李东阳拆开密封后,发现程克勤选中的两份考卷,并非唐伯虎、徐衡父所做。可见,程克勤纳贿泄密是无中生有。

但是,既然皇帝已下了旨,就容不得程克勤申辩。刑部为了拿到供词,大搞刑讯逼供,打得唐伯虎、徐衡父皮开肉绽。

唐伯虎、徐衡父受不了折磨,只得承认“贿通克勤家人,探得题目大意”等等。刑部得了供词,就复奏说:“程克勤纲纪不肃,拟请勒令致仕,徐衡父为庶民,唐伯虎发浙江藩府为吏。”

从南京中了解元,到北京这场“会试泄题”冤案,前后才一年,唐伯虎受到了极大打击,羞惭、怨恨、愤怒充满了心间。他回到苏州,决意不去浙江做藩府做那小官,和仕途一刀两断。

3

唐伯虎一介书生,无财无产,生活无以为继,只得卖画求生,聊以度日。生活多次陷入绝境,亏得好友文征明、祝枝山等帮助,财渡过难关。

唐伯虎夫人徐氏,乃是官宦人家出身,忍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常常抱怨唐伯虎。唐伯虎也不愿与她拌嘴,实在不耐烦时,常常去找好友祝枝山宽怀解闷。

一次,两人偶然听见有人在唱“西厢”,歌声婉转动人。原来,唱歌的是个妙龄女子,乃是祝枝山的一位朋友,名叫沈九娘。

祝枝山随即将唐伯虎介绍给沈九娘,唐伯虎极力称赞九娘唱得好,九娘却说:“唱的尽是陈词滥调,翻来覆去几百年了。唐公子既然写得一手好曲,能否屈尊为我们谱写几阙,也好添些新唱啊。”祝枝山也在一旁怂恿。

唐伯虎盛情难却,说到:“既承好意,却之不恭。”当即就提笔,应着眼前的园林美景,填就了一曲《园林好》。九娘在一边看了十分喜欢,轻轻的敲着牙板,和了起来。

词色佳丽,歌声清新,九娘唱着,满楼的人无不叫绝。从此以后,唐伯虎常为歌女们谱写些新曲,填写新词,和九娘的来往也更多了,慢慢的两人竟成了知己。

4

政治上的不如意,生活上的艰辛,没有压垮唐伯虎。反而促使他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的天地里。几年里。唐伯虎常对着烟波浩渺的太湖,参差错落的七十二峰,画了不少真山真水。

他把这些画拿给周东村看。周东村赞叹不已,说:“你的画更有神韵了。你去拿给沈石田看,他一定还有很多高见。”

唐伯虎又去请教沈石田,沈石田讲得更精透,他说:“看了真山真水,就应当实中求虚,虚中求实。假使你再走得远些,见得多些,成就会更大。”

这一番话,给唐伯虎很大启发。经过一年的准备,他卖画积攒了些钱。带了行李、文具、书籍,不顾夫人阻挠,向吴越间做了一次壮游。

这次数千里的壮游,是唐伯虎艺术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眼界打开了,怀抱放宽了,更养成了不避艰难的精神。冬天,唐伯虎兴致勃勃地回到了他的家——桃花坞。

5

到了桃花坞,只见庭院萧瑟,门前一片狼藉。唐伯虎心里一惊,紧敲房门,竟无人应答。邻居告诉唐伯虎:“夫人经不起贫困,离开这里回娘家已经很长时间了。”

不幸的事情一桩连一桩的降临在唐伯虎身上,许多人说唐伯虎命不好,看不起他。沈九娘却仍然对唐伯虎敬重如昔。唐伯虎落魄贫困,她不仅一点也不嫌弃,还时常和唐伯虎一同出游,寄情山水,安慰唐伯虎。

时间长了,加之徐氏又不愿回来,唐伯虎就把沈九娘接到家里。九娘辛勤操劳家务,样样办得井井有条。她知道唐伯虎喜欢结交朋友,总是别出心裁,用较少的钱,尽量做出可口的菜肴招待客人。

为了给唐伯虎创造更好的环境,九娘省吃俭用,造了个亭子,种了片桃花。三四年后,桃树蔚然成林,开花时节,宛如一片红云,吸引许多游人。唐伯虎也将这几间屋舍,改名为桃花庵。

6

正德四年,苏州闹洪灾。阴雨连月,桃花庵外白水茫茫,出入都非常困难。很多人家衣食不给,唐伯虎卖画生涯更是艰难,有时竟然无米下锅。

当时,唐伯虎和沈九娘的女儿桃笙尚小,因饥饿,整天哭闹不休。唐伯虎在给朋友的诗中写道:“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可见生活十分困苦。

患难见真情,九娘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操持家务仍然不辞劳苦。无钱买鱼肉荤腥,就是青菜豆腐,也要使唐伯虎吃得乐意,经常还设法买一点酒,让他怡然一醉。

因此,唐伯虎也慢慢变得豁达起来。他写道:“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九娘见了反驳说:“你们文人说话总是过分,三口之家写成'八口妻孥',也是说谎;没有立锥之地,更不是实话,桃花庵虽小,总不止一个锥吧?”

后来,沈石田病故了,唐伯虎前去吊唁。出了桃花庵,只见苏州城内、城外积水盈尺,房屋倒塌,农田遭淹,居民流离失所,号哭之声响彻田野,一片凄凉的景象。

唐伯虎有感于九年的批评,更有感于此行所见,回到桃花庵,就画了《野望悯言》的长卷,反应农家生活的困苦,这是唐伯虎作品中,表现社会生活的少数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7

桃花庵附近住着一个叫张梦晋的少年,才华横溢,不事科举,是唐伯虎的好友。

张梦晋爱学魏晋时的刘伶,嗜酒如命,狂放不羁。时常一手拿一本《刘伶传》,一手拄着根木棍走出去,喝得踉踉跄跄的回来。唐伯虎因此画了幅《张灵(梦晋的名)行乞图》。

后来,一位名叫崔素琼的才女看到了这幅画。崔素琼也素来知道张梦晋是个才子,十分钟情于他。张梦晋得知,也欣喜若狂。可惜他知道得迟了,崔素琼已随父亲崔文博回南昌老家了,两人便无法见面。

正巧,这是南昌的宁王朱宸濠派人带来厚礼,请文征明、唐伯虎去宁王府做幕僚。

张梦晋得知消息,极力主张唐伯虎去一遭。唐伯虎说:“我无意功名,到藩府何为?”张梦晋说:“你此去可帮助我完成大愿。”唐伯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崔素琼在南昌,张梦晋是希望唐伯虎此行能够成全他俩的婚姻。

唐伯虎到了南昌后,宁王热情接见了他,并拿出很多古画来请他鉴赏,唐伯虎凭着自己的眼光,指出了真假,宁王十分佩服。

唐伯虎抽空来到了崔文博家,转达了张梦晋对他女儿崔素琼的爱慕之情。崔文博已有允婚之意,说还要和女儿商量一下。

过了几天,宁王朱宸濠把唐伯虎请到了一件画舍里,要他对着几个美人画像。前后走出九个女子,唐伯虎以为是宁王的妻妾,不便过问,只是仔细作画。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九美图”画成了改,宁王朱宸濠告诉唐伯虎,“九美图”原来是供皇上选妃子看的,这九个女子都来自民间。唐伯虎听了大吃一惊,觉得自己做了助纣为虐的事,心中很是不宁。

后来又有人向朱宸濠进言,说有一崔素琼,貌美无比,更能作诗,素有“女学士”之称,若能一并选来,凑满“十美”,岂不更好?唐伯虎知道后不由大惊失色。

唐伯虎想到了张梦晋的托付,想到了崔文博父女将来的遭遇,心里更是不安。他看准机会,偷偷离开王府,一路来到崔文博家。

唐伯虎原本想给崔氏父女递个消息,好让他们早早躲避。哪知道已经来迟一步,崔素琼已被宁王府的人强拽去了。崔文博见了唐伯虎,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老人拿出女儿素琼的诗稿,托唐伯虎交给张梦晋。诗中有“才子风流第一人,愿随行乞乐清贫,入宫只恐无红叶,临别题诗会当真”的句子,表达了对张梦晋坚定不移的爱情。

8

唐伯虎目睹了这场骨肉离散、情人分离的悲剧,出了崔文博家,心里翻江倒海,不得安宁。一路走着,不禁嚎啕大哭,不能自已。

进了宁王府,他寝食不安,心神不宁。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得忽笑忽哭。

宁王朱宸濠兴致匆匆地来要唐伯虎画崔素琼的画,见了此状,以为唐伯虎疯了,就停了下来,没让他画。唐伯虎一想,这倒是救素琼的一个办法,也就索性装疯,素琼的画就搁下来再也没画。

唐伯虎在宁王府生活了几个月,专在装疯卖傻上下功夫,弄得宁王毫无办法,只得令人将唐伯虎送回苏州。

回到苏州,唐伯虎将崔素琼的诗稿交给张梦晋,张梦晋得知素琼已被拉进王府,气急交加,从此一病不起。临死,还写下了“张灵以情死”的血泪遗书。一对有情人被活生生的分开了。

南昌之行,使唐伯虎进一步看到了明王朝的腐朽、没落,唤起了他心中极大的不平。从此,他对自己卖画求生不但不觉得羞耻,反而充满了自豪。他写道:“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从此,唐伯虎豪放不羁,诙谐幽默,不愿与统治阶级上层同流合污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在他有生之年,就为苏州的下层人民所津津乐道。因此,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就不知不觉的编造出来,并广为流传。

9

1512年冬至前,九娘病重,临终前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

唐伯虎在郁闷和忧患中度过了大半辈子,饱尝世态炎凉。所幸遇到了九娘,才恢复了他对生活和创作的信心。九娘死后,唐伯虎万念俱灰,无牵无挂。

只有书画,继续吸引着唐伯虎;也只有在书画里,才能看到他对生活的牵挂,对山川的热爱,对美景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唐伯虎和同时代的沈石田、文征明等人一起,总结了宋、元以来中国绘画的成就,开创了崭新的“吴派”艺术风格,他还写成了《六如画谱一书》,为绘画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

1524年1月7日,唐伯虎走完了坎坷的一生。苏南一带的人民,感激他的所作所为,同情他的遭遇和身世,喜爱他的性格和行事,把唐伯虎的故事当作千古佳话,越传越美,越传越广,也越穿越神奇。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