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总听到一句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父母也时常用这句话督促我学习。
听得多了,我竟然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以为,学习中假如没有体会到苦和累,那肯定就是没学好。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苦和累的情绪,总像阴云笼罩、形影不离。
上学后,老师要求我们背课文,一想到上面那句“至理名言”,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背书是既辛苦又枯燥的事情。
你想啊,背书不就是一遍遍的读,读熟了记不住还要一遍遍的写,靠抄写加深印象,所以你看,一遍又一遍,多么辛苦;一样的内容反反复复,又是多么枯燥......
一直以为,这就是背书或者学习本来的样子,不会存在乐趣,没有其它可能,要不怎么大家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呢?!
然而,就这样辛苦着、枯燥着那些年,我依然学不好功课。现在孩子上小学了,该如何学习?好苦恼……
正烦着,宝贝跑过来找妈妈:
“妈妈、妈妈,你看,这个小熊猫好可爱,你教我画吧?”
“你可以自己照着书来画呀?”
“可是我觉得好难,我不会画呀!”
我接过书来,其实也没有很难啦,只是对于小朋友来说,如何让他们觉得不难,是个难题!
我看了又看,诶~对了,有了!
“宝宝,你看,画个圆圈难不难?你会画吗?”
“不难,妈妈你看,我给你画一个。”
“对啦,画的很棒!会画圆圈的话,画熊猫就太简单啦!你看,熊猫就是各种圆……”
果然,找到了方法,宝宝很快就画出了大熊猫,并且对画画充满了兴趣,又主动的画起了其它没有画过的小动物,而且画得都还不错!
这倒是突然启发了我:找对了方法,画画可以变得简单又有趣,那读书呢?(画完自己还喜欢用红笔学老师的模样批改~(⊙﹏⊙)b汗~)
2.
周五老师要求宝宝回家准备一篇小故事,周一与大家分享。目的是,一方面锻炼拼音认读能力,一方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找好了,有点长,但是拼音都会拼,我就要求宝宝多读几遍,勾出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单独挑出来练习。我呢,就在旁边坐着,让宝宝练熟了再来找我检查。
可是,孩子读了几遍就喊累,而且该错的地方还是错,加字、错字、改字,毛病多多。反复要求多遍,每次都是读两遍就让我检查,一检查又错漏百出,连续几次下来,我就彻底没了耐心。
一开始细声软语,几次之后就顿时火山爆发,语气、嗓门都暴躁起来,结果孩子委屈的大哭,越哭越大声,越哭越哀怨,就是要以哭的方式来抗争学习。
整整一个上午,就因为一个小故事,边哭边读,学没学到,玩也没玩到。
要知道阳光明媚的周末时光,好难得才能陪他的双休日,就这么浪费在冰冷的书房,哭哭闹闹、学习也没成效,还不如一开始就放他出去到阳光下奔跑,至少还能锻炼体格……我这心里真是又气又恼!
爸爸回来了,看到我和宝宝僵持不下,主动接过书本,把我赶出了书房。
我不服气,心想:“你那脾气平时比我还急躁,像个人儿似的,你还能教出什么花来?”又担心,又好奇,就隔着门缝偷听起来……
“宝宝,来,别哭啦!你看,爸爸给你买了最爱吃的巧克力,高不高兴?”
“高~兴~哼~哼……”嘴里说着高兴,嗓子眼儿里还在嘤嘤的哼哼,很是委屈呦。
“哈哈,那我们现在玩个游戏吧?巧克力就是游戏的奖励,怎么样?”
“什么游戏?”泪眼婆娑的小眼神儿仿佛突然放了光,定定的看着爸爸。
“那我们来玩‘鹦鹉学舌’的游戏,怎么样?宝宝见过鹦鹉吧?是不是特别聪明、特别伶俐的小动物?你说什么,它就马上能跟着你说,对不对?"
"嗯……“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是宝宝聪明,还是鹦鹉聪明,好不好?来,爸爸读一句,宝宝读一句,看宝宝是不是比鹦鹉更聪明,学得更快?”
你一句,我一句;
你大声,我也大声;
你抑扬顿挫,我也高低起伏……
模仿原本就是孩子的天性,互动原本就能增加趣味性,我怎么这么笨呢?!
果不其然,孩子很快就读顺了故事。
一开始我想,这样不好,这不是干预孩子的自我学习吗?而且都没有做到“一字不差”,里面改了词、错了字,用别的说法代替了文章里的字眼,而我的要求是更为严格的。
但是转念一想,老师要求的是讲故事,讲故事只要能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就可以了,何必纠结于字眼?
而且读一句,学一句,不是增强了学习的参与感与乐趣性吗?把枯燥的认字,变成了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自然很快就顺利完成了不是吗?!
这样对比的想下来,发现自己真的是一到关键时刻,智商就立刻丧失为零!
认识不到学习的本质,却花费掉大把美好的时光,用又枯燥又无趣的办法,既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又绑架了孩子学习的乐趣!
目光短浅的我,竟然不自觉的就把学习的目的归结为:得到老师表扬!实在是误人误己!
学校争优排名、机械教学的大环境(个别学校的氛围的确如此,但有些先进的学校已经开始通过氛围来感染孩子学习了,这点是非常好的转变),我们无力改变。但是作为家长、父母,我们本身有义务,更有责任,帮助孩子提前将老师的要求和目的筛选,不要让一些无谓的要求捆绑了孩子!扼杀了他们对学习、对探索原有的兴趣和创造力!不是吗?
同时我也认识到:积极的情绪能带给他力量,消极的情绪只能让他越来越怀疑自己,从而影响正常发挥。
正像之前听到一位哲人所说的:“如果你把学生当天才去教,他们未必会成为天才;但是如果你把他们当做蠢材去教,那你多半都会如愿以偿。”
教学方法很重要!与心理暗示一样神奇!
3.
现在你也许就该明白了,乐趣是方法和心境共同创造的!
假如总是带着“学习很苦”的心情,只有硬着头皮的应付,你是全然不会想办法让它变得有趣的!
假如学习的时候,不找方法,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当然学的很吃力,成绩也不好,兴趣全无、自信心也受打击!
关于学习方法,这里再分享一个李笑来老师的小故事:
笑来老师很幸运,有个做图书馆馆长的妈妈,对于学习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笑来老师小的时候,考试前复习不得要领,妈妈说:“先把目录浏览一遍,找出本学期内容的关键点,然后围绕关键点去发散、思考、串联……”(非原话,理解后复述)这样就能把一整本书的知识点,弄得很清晰了。
想想确实是,先掌握重点框架,然后是逐个知识点发散,这样,一个点牵出一个面,再牵出整个网络,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就一目了然。
这样学习下来,清晰、牢固,学得也会比较深、比较透,有关联性,就更不容易忘记。(这有没有很像我们【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
联系到前面画熊猫的例子,其实也是,跳出问题本身,全局思考看问题:
一个熊猫应该怎么画才又简单又形象?
假如没有整体思维,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去画,很容易比例失调、顾此失彼。
但是在画之前先去观察熊猫的特点,先在大脑里打个草稿布个局,把特点突出了,即使细节不太准确,最终出来的整体效果也会非常逼真。
果真,通过观察,我发现,熊猫的头及四肢,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几个圆或椭圆组成,发现这个特点后,开始画就非常简单了,把这个方法教给儿子,儿子即使不看着书,也能非常轻松的画出一个生动的大熊猫啦!
再举个栗子: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建筑楼阁建筑的典范之一,也是武汉最具地标性的建筑。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寓意“四面八方”,而最让人惊叹的是它的“飞檐5层”,“攒尖楼顶”……
是不是听起来都觉得挺复杂的?那画起来不是更困难?
其实不然,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点线定位法”——
①、先对照图片,将5层飞檐用点定位:
②、以点定位,然后连点成线,勾勒轮廓:
看看,是不是没有绘画基础的小白,也会觉得画起来没那么难了呢?
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关联相通的,从绘画到背书,从学习到兴趣,从心境到方法,跳出问题,才能将问题看得更清楚!
这就是方法带来的改变!善于找到方法,就能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让效率成倍提升!
最后,我们对于《学习这件“苦”差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习的“苦”,来自于心境;你觉得苦,它就一定苦!
学习的“乐”,来自于方法;找到方法,它也可以有趣又有效!
那么根据今天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将上一篇导图进行如下完善:
导图思路:
1、带着“乐”的心态学习,就像给梦想插上了翅膀,会让你变得“好学”、“爱学”,特别增加的分支“找方法”,为了区分,特地换了一种红色。
快乐的心态,会让你积极的寻求学习的方法,除了因为“好学”而多读书,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方法;
你还会因为快乐的情绪,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自己找方法。找对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点到线再到面,复杂的学习变得简单,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乐”的心态,能帮你找到好方法;而好方法,会带来快乐的心态。两者相辅相成,正向促进。
2、带着“苦”的心态学习,就像被藤蔓缠住了身体与意识,不仅情绪、心态、意愿受影响,更会蒙蔽你的心智,让你看不到学习的乐趣。
当你发现,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要学习,学习根本无法逃避的时候,你会痛苦一生。
通过深入思考,特别增加了“不找方法”的分支,为了区分,以淡绿色画出分支。
“苦”的心态,让你只想应付,不愿花时间找方法;没有好方法,让难题“难上加难”,导致学习的痛苦和失败。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现在你明白了吗?
学习不一定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调整心态、找对方法,学习也可以是特别有趣的事情。
心态和方法,缺一不可。
我是梦在指尖游走,我在武汉等你!
欢迎留言评论交流,喜欢别忘了点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