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卫斯理
本书讲了很多提升工作效率的思维和技巧,对于职场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同时,每一个环节,书中都有一些自我觉察的问题,通过打分,让大家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了解。
笔者在这里把这些问题整理了出来,读者朋友不妨来个自我检测吧。
每个板块都会有5个问题,读者朋友可以从0-5打分,0分是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状况,5分是经常发生这样的状况。总之,得分越高,说明你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越多,反之则说明你有良好的工作习惯。
一、从发现问题开始
1.事业进展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但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回题
2.怀疑某个环节存在纰漏,但说不清毛病在哪里
3.做事效率一直很低,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4.感觉这次的工作比平时更加费力,但找不出原因
5.呕心沥血地做事,但总是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症结诊断:
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能准确找出当前形势的关键所在,对自身的情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只是凭着本能和现有经验来被动地做事,而不能头脑清晰地处理工作。随着迷茫感和挫败感的累积,自信心和工作效率会进一步下降。
1.以为解决了某个问题就能获得胜利,结果被残酷的现实打脸
2.跟别人争执不下,工作进展因此陷入局
3.执拗地反复尝试同一个办法,失败了也不改弦更张
4.一切都按“专家”说的去做,结果还是无法解决问题
5听了很多建议,但不知道哪一个建议才是真正有用的
症结诊断: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说明你处于“缘木求鱼”的状态,根本没有搞清楚解决问题的方向,这就好比是抓痒:一且找到痒点,只需轻轻一挠就不痒了:否则就算你抓破了皮,也还是岸得难受,这个“岸点”就是“真正的问题”。
1.不擅长分析问题的重点在哪里,每次做事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2.别人说我的解决思路跑偏了,但我一点感觉都没有
3.使用了自己以前的成功经验,奇怪的是这次完全无效
4.想直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果闹出了东施效颦的笑话
5.面对一堆问题时头昏眼花,找不出对症下药的办法
症结诊断:
如果不对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就抓不住问题的核心,解决难度自然随之增加。问题是干变万化的,往往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刀切的处理方式是最不可取的。不过,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入三大类,只要认清类别就能对症下药。
恢复原状型问题:回到从前就好
1.费尽心思改良某些东西,但别人丝毫不领情
2.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批评你总是喜欢画蛇添足
3.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损失,不知道应该怎么弥补
4.总是在同一个问题上栽跟头,不知该怎样防患于未然
5.搞不清出现的结果到底是现象还是原因,从而束手无策
症结诊断:
对问题的类型认识不清,把恢复原状型问题错当成其他类型的问题,导致解决思路出现严重的偏差。从表面上看,你非常努力且迫切地想解决问题,但没把握好恢复原状型问题的关键,越努力就离有效解决问题越远。
防范潜在型问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1.不能提前发现隐患,直到火烧眉毛时才恍然大悟
2.尽管平时谨小慎微,但还是隔三岔五地出现一些纰漏
3.看到自己出现低级错误时,完全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漏算
4.当危机爆发时,六神无主,不知所措
5.觉得那些防微杜渐的措施是小题大做,事后才追悔莫及
症结诊断:
对问题的类型认识不清,把防范潜在型问題错当成其他类型的问题,导致解决思路出现严重的偏差。忧患意识淡薄,总是抱有侥幸心理,缺乏一套成熟的危机管理机制,事前疏于防范,事后懒于总结,对潜在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追求理想型问题:一切为了改变现状
1.搞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是按部就班地被动工作
2.时不时发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感慨
3.感觉追求远大目标太累了,只是嘴上说说而不愿行动
4.自翊理想主义者,但总是做着与“理想”背道而驰的事
5.努力到一半时,突然觉得保持原状更好,于是就放弃了目标
症结诊断:
对问题的类型认识不清,把追求理想型问题错当成其他类型的问题,导致解决思路出现严重的偏差。毫无目标,只是随波逐流;目标定得过高,根本无法实现;目标定得太低,毫无干劲;选择了错误的目标,最终骑虎难下。
1.虽然能发现问题,但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
2.对事物的变化非常迟钝,被人提醒后才会注意到
3.抱有“每天有那么多事要做,哪有精力去研究课题”的想法
4.没有接收到别入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5.从不主动去寻找课题,觉得没必要费那么多脑筋
症结诊断:
没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懒得去主动发现问题。当问题摆在面前时,也依然低估其负面影响。以种种理由逃避深思熟虑,总是等着别人来给自己指明方向,甚至提供现成的答案。不善于通过设置课题来理出头绪,一味低头蛮干。
二、设置解决问题的课题或方向,明确自己为了什么而做
SCQA分析问题
Situation,状况,描述当事者目前的稳定状态,无论好坏,只要是长久而持续的,都属于“稳定状态”。
Complication障碍,假设一个足以颠覆稳定状态的事件和障碍。
Question课题,针对这个问题,假设一个对主角来说最重要的疑问。
Answer回答,提出有足够说服力的解决课题的手段。
SCQOR解决问题
Situation设定情景
Complication发现问题
Question设定课题
Obstacle克服困难
Resolution解决收尾
1.没有自己想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只会机械地走工作流程
2.不懂什么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3.想了不少课题,结果被领导批评不切实际
4.没有搞清楚课题的关键所在,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5.发现当前策略存在漏洞后,仍然拿不出什么解决办法
症结诊断:
所有的症结都出在没吃透问题上,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没搞懂解决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主客观条件。这样一来,你制订的解决方案必定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让问题因悬而未解而变得复杂化。
1.经常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样打破僵局
2.思考间题产生的原因时,往往会忽略重要的线素
3.发现了很多间题,但搞不清哪个才是主要问题
4.发现原先的策略并没有效果,但绞尽脑汁也没找到原因
5.没听说过“逻辑树”,觉得这种分析工具好像没什么用症结
症结诊断:
考虑问题的时候凭空瞎想,根本不讲究章法,没法从繁杂的反馈信息中捕捉到那个关键信息。平时粗枝大叶惯了,也不懂得使用一些分析工具来辅助自己查找问题。漫无目标地思考当然会让你变得效率低下。
1.明确问题所在,但不知道该怎样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2.设立了课题,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探讨
3.提出了某个假说,但不知道该怎样去验证
4.发现自己设置的课题根本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5.提出的课题是没有必要立刻找出答案的“假课题
症结诊断:
没有学会用课题指导思路。对要解决的问题认识不深,提不出具体的假说,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检验自己的猜测。就算模仿别人提出课题,也不得要领,提不出好课题。说到底,还是思路不清晰,没有真正用心去想问题。
1.提出的课题内容太庞杂,主干不清楚
2.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而没把课题转化成一口了然的图表
3.不明确自己想要通过研究课题达成什么目的,只是为提出课题而确立课题
4.没有反复审视课题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急于向众人展示自己的假说
5.把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当成必然出现的事件来研究
症结诊断:
课题的质量取决于你的思维严谨度。只有经过缜密而深入的思考,才能确立一个好课题。麦肯锡专家往往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设置课题,他们在确立课题的过程中会把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现由来,以便提高找答案的效率。
1.不善于把课题分解开来,导致分析方向模糊不清
2.设置课题时百密一疏,忽略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3.想了很多课题,但不清楚哪个是关键课题,哪个是次要课题
4.先入为主,用自己心中的答案反过来构建课题
5.分析课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对某些隐患失察
症结诊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你思虑多么缜密,都可能出现重复出现课题或者遗漏重要条目之类的小错误。反复俭查是免疏失的主要手段,但在没有“MECE感”指导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对某些差错熟视无睛。
三、做事情前先要梳理信息
1.不知道去哪里查阅需要用到的数据
2.不加分辨地把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当成权威
3.不加分辨地把知乎、果壳上的案当成标准答案
4.不加分辨地把微博大V的头条文章或者微信公众号文章奉为主臬
5.懒得目己搜集资料,要求别人直接给自己一个现成的答案
症结诊断: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却也给我们造成了新的“信息迷雾”。很多人并不擅长搜集数据,也不懂得分辨数据是真是假,只想着在互联网上搜出一个现成的答案。归根结底还是懒得动脑。
1.不懂得什么是第一手信息,什么是第二手信息
2.拿到第二手信息就急于发表意见,而没有认真查证信息来源是否
3.看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就不假思索地轻信
4.认为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一定是假消息
5.单纯依赖书面报告,而没有亲自到现场调查
症结诊断:
缺乏信息甄别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凡事以理念先行,只看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无视一切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懶得深入现场调查,没意识到他人转述的信息已经被过滤了。
1.直接照搬别人的调查问卷表来做巡查
2.用问卷调查法应付一切调查工作
3.只想听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不愿用心了解完整的反馈信息
4.不知道怎么问出所需情报
5.不愿意花时间跟被调查对象深入交谈
症结诊断:
以上都是为调查而调查的表现。无论采取什么调查方式,我们的根本目的都是解决问题。当你发现原先的调查并不足以得到答案时,你就会自觉地去调查更多信息,而不会只满足于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1.分不清哪些信息属于事实,哪些信息属于意见
2.搜集了很多信息,但弄不清哪些才是有用的信息
3.同样的调查报告,别人能看出其中的价值,自己却一脸茫然
4.知识面不广,无法发现所得信息中的玄机
5.拘泥于书本教条,不善于用基木常识把各种信息联系起来
症结诊断:
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缺乏相关知识,另一个是存在思维盲区。知识方面的短板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相对容易解决;思维盲区只有在当事人自己意识到时才能解决。
1.搜集了大量信息,最后还是找不到答案
2.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信息,导致工期不断延迟
3.掌握了很多相互矛盾的信息,无从分辨孰是孰非
4.在搜集信息时沉于细节考证,逐渐偏离最初的调查方向
5.感觉自己每次都搜集了过多的无用数据
症结诊断:
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源于少数关键信息。搜集数据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关键信息。不善于筛选信息的人会做大量无用功,只是在增加垃圾数据而已。人的脑力有限,过多的信息会降低思考效率。
1.对组织的硬件状况缺乏了解
2.对组织的软件状况缺乏了解
3.不知道组织里有哪些人可以帮助自己
4.不知道组织需要从外面引进什么类型的人才
5.不清楚组织目前的状态能否认同白己的解决方案
症结诊断:
平时对组织的发展不够关心,事到临头才急忙了解情况,自然是一问三不知。有事业心的人应该具备一点运筹意识,了解组织的运作方式,把解决方案与组织当前的状况结合起来考虑。
检查下自己对公司的了解程度:
1.战略
(1)公司的市场定位是什么(是否具有差异性?
(2)公司当前的战略重心是什么(公司不该做什么事?
(3)公司的支出情况如何(是否遵循优先顺序?
(4)公司的绩效情况如何(跟竞争对手比有无优势?
2.营销
(1)公司的市场定位是否符合客户需要且具有独特性
(2)公司怎么对产品进行定价?
(3)公司该怎样有效地宣传自家的产品?
(4)公司如何分配媒体预算?
3.运营
(1)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怎样实现的?
(2)公司怎样降低制造成本?
(3)公司怎样提高产能?
(4)公司怎样增加产品种类?
4.人力资源
(1)公司给予员工的待遇如何?
(2)公司的各个岗位是否有合适的人选?
(3)公司怎样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4)公司怎样确保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被严格遵守?
5.财务
(1)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如何?
(2)公司怎样获得用于扩张规模的资金?
(3)公司的业绩是否能够维持发展?
四、是否能够做到合理分析
1.因为说话条理不清,所以大家一般不认同我的观点
2.每次别人问我“这个判断有什么依据”时,我只能回答是凭直觉做出判断的
3.思维太跳跃,经常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混杂在一起说
4.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相信自己的“逻辑”,但并不会去找证据来验证这个“逻辑
症结诊断:
看问题要么马马虎虎,要么钻牛角尖而不能自拔,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表现。由于缺乏逻辑思维,因此你无法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往往是充满随意性地凭感觉和经验做出判断。
1.以为自己能想到的东西都想到了,直到别人指出才发现疏漏
2.费力地思考每一个细节,但还是无法找到头结
3.不清楚公司的发展目标,也不清楚公司在市场上的定位
4.对问题一头雾水,无法做出假设
5.在验证自己假设的过程中感到送惑不解
症结诊断:
上述现象表明你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没有达到能做出假设的地步。在验证假设的时候,你心中缺乏相应的标准,不知道该如何对信息进行分类组合,于是就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求证了。
1.觉得定量分析没什么意义
2.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3.不懂得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4.做定量分析的时候没有检查数据的可靠性
5.有时候做定量分析,有时候不做,没有形成固定的流程
症结诊断:
对数据缺乏敏感度,或者根本不重视统计数据,习惯了粗枝大叶和泛泛而谈的工作方式。如此一来,你就会变得过分依赖先入为主的定性诊断分析,察觉不到事物的细微变化。
1.很少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
2.只是从结果来评估决策思路
3.缺乏对过程的管控,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
4.对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做出类似刻舟求剑的行为
5.只重视短期环境的特点,而不重视长期环境的演变
症结诊断:
脑子里存在“只要结果好,过程怎样无所谓”的错误想法。这种唯结果论的理念让我们过分轻视了过程对工作的影响,且情境发生改变,原先隐藏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1.不知道自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不知道自家公司跟主要竟争对手的实力对比如何
3.不知道自家公司主要经营哪个市场
4.不知道自家公司最主要的客户群体来自哪里
5.考虑问题时不懂得把自家公司、竞争对手、顾客和市场的情况结合起来
症结诊断:
主要是因为你头脑中缺乏战略意识和大局观,不知道企业的竞争战略 (哪些环节构成,又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更不清楚怎样诊断企业的竟争力与发展前景。
1.认为自己的解决思路不存在任何风险
2.过分高估风险,以至于不敢做事
3.为不必要的小问题而焦虑,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4.知道风险的存在,但没有采取防范措施
5.错判风险因素,造成资源浪费
症结诊断:
风险意识过多或过少,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困扰。由于不能准确鉴定风险,只能在过度警惕与过度轻忽之间左右摇摆。当多种风险出现时,无法按照轻重缓急来安排工作。
五、思考对策应抓住问题的本质
1.在工作中碰壁时,我会放弃原有的计划
2.在工作中碰壁时,我不知道该怎样思考对策
3.无论事实如何,我习惯先跳过事实直接做价值判断
4.假如我误解了事实,会为了保住面子而一错再错
5.产生新想法时,我不知道该怎么行动症结
症结诊断:
上述现象一方面是我们因工作进展受阻而产生的压力所致,另一方面与思维方式缺乏连贯性和严密性有关。我们应当冷静地面对困难,思考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用“空雨伞”思考法寻找对策
空:目前的状况(事实)
雨:具体的意义(解释)
伞:实际的解决办法(行动)
1.不了解公司的盈利模式
2.遇到问题时,不清楚是公司的哪个流程出现了紕漏
3.运营团队时顾头不顾尾,工作流程不规范
4.看到了公司存在的问题,但提出的策略成本太高
5.不善于判断不同获利方式的优劣
症结诊断:
上述现象主要出现在缺乏系统意识或者混日子的员工身上。前者的问题在于无法有效掌控整个流程,后者的问题在于懒惰。无论是哪种人都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AIDMA”模型呈现客户的消费决策流程
Attention注意
Interest关心
Desire欲望
Memory/Motivate记忆/动机
Action行动
1.不知道该怎样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2.促销活动并没有增加销售额
3.公司的新媒体平台粉丝很多,但转化为购物者的人很少
4客户表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缺乏让人过目不忘的特点
5.客户表示交易流程太烦琐
症结诊断:
无法取得客户的认同是很多工作人员最头疼的向题,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换位思考,没有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没弄清他们消费决策的依据。
1.上级领导不认同我的解决思路
2.合作对象不认同我的解决思路
3.部下认为我的解决思路根本无法落实
4.其他部门不配合我的解决思路
5.客户对我的解决思路不满意
症结诊断:
如果你遇到过上述情况,则可能是你的解决思路确实存在问题,也可能是对方还没有真正理解你的想法。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你的意见不符合对方认知范围内的正确答案。
1.完全提不出具体想法
2.想了很多点子,但不知道哪一个有用
3.在方案A与方案B中犹豫不决
4.自己想不出点子时,也不求助于人
5.没有备选方案,唯一的方案又没有通过
症结诊断:
构思方案确实是工作中最费脑筋的环节。当我们对问题认识不够深入时,我们很难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更别说准备其他的备选方案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并遵循一定的方法才能度过难关。
1.向上级陈述的方案太多,导致报告时间过长
2.提出的几个方案差异不大,实际上是同一个方案
3.没有认真考虑方案的提交顺序,导致自己最满意的方案被领导忽略
4.没有区分主推方案与备选方案
5.对方案的诠释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症结诊断:
只是制订完美的解决方案还远远不够,必须让所有工作相关者都能理解你的方案,知道自己该负责哪个环节。如果在提交方案时不动脑筋,就可能会让大家弄错关注点,对主推方案认识模糊,从而给出否定的批示。
1.工作经常因“意外的变数”而功亏一篑
2.自认为十拿九稳的事情,最后居然乐极牛悲
3.虽然事前注意到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4.由于过分乐观,觉得这次的工作可以敷衍了事
5.当隐患逐渐暴露时,还抱有“这只是个小问题”的侥幸心理
症结诊断:
上述现象的症结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以盲目的自信对待工作。由于盲目自信,因此你把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抛之脑后,没有做好应急预案。这无疑会让你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六、理性评估方案,减少决策失误
1.只想一个方案,而不准备其他的替代方案
2.不用心准备其他的替代方案,把希望全寄托在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方案上
3.当主推方案被驳回后,变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4.关起门来自己想替代方案,而不去集思广益
5.不知道该选择哪个替代方案
症结诊断:
列举有潜力的替代方案其实是我们确定课题后应该做的事情,但很多人缺乏这个意识。评估替代方案是为了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只有在评估阶段制定合理的标准,才能确认各个替代方案是否真能解决问题。
1.评估各个替代方案时对当前应用环境的特点考虑不足
2.没有考虑其他的应用环境
3.完成替代方案的评估后,不知道该采取什么行动
4.用单一的行动策略应对所有的应用环境
5.当行动策略受阻时,没有其他的应对措施
症结诊断:
不同的应用环境需要不同的行动策略。道理大家都懂,但在评估替代方案时未必会把各种应用环境考虑周全,在设计行动策略时对成本与收益的综合分析也不够透彻。这就会降低我们做决策的准确度。
1.做决策时只看结果最大的方案,而不考虑过程中的风验是否超出安全水平
2.做决策时只看结果最大的方案,而不考虑过程中的障碍是否超出承受能力
3.做决策时只看过程中风险最小的方案,而不考虑结果能否达到利益最大化
4.做决策时只看过程中阻碍最小的方案.而不考虑结果能否达到利益最大化
5.做决策时没有考虑执行过程中可能增加的新风险与新阻碍
症结诊断:
我们评估方案时不能只看成本与回报,对风险与阻碍也要有足够的警醒。通常而言,高回报会带来高风险,也会遇到更多的阻碍。找到并解决最大的阻碍,才能有效降低方案的成本与风险。
1.只有一个提案,并且认为被采纳的可能性很低
2.当唯一的提案被否决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3.反复修改啡一的提案,但总是觉得不满意
4.觉得既然是唯一的提案,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
5.无法判断唯一的提案是否具备可行性
症结诊断:
这种情况在工作中其实并不少见。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问题并没有太多的解决办法,也很难确定自己想到的唯一一个提案是否接近最佳解决策略。面对这种棘手的局面,常规思路很难发挥作用。
七、在沟通谈判中提高双方的满意度
1.谈判议程完全被对方掌控,自己只是被动参与
2.找不到合适的谈判人选
3.不知道应该派几个人参加谈判
4.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地点进行谈判
5.不知道什么时间最有利于谈判框结
症结诊断:
谈判不只是比拼辩论口才,谈判的议程、人选、地点都会影响整个谈判过程。老练的谈判高手会力图控制这些环节,让对手采纳自己的意见,以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缺乏这种意识,会导致谈判陷入被动。
1.谈判的时候跟对方发生激烈的争吵
2.谈判的时候尖酸刻薄地讽刺对方的缺点
3.谈判的时候使用欺诈手段
4.谈判的时候不给对方发言的机会
5.谈判的时候一味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提议
症结诊断:
很多人没有认清谈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本质,把谈判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决斗,或者宣泄负面情绪的工具。这样无助于贏得谈判,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为此,你要明白恶性谈判和良性谈判的差异。
1.在谈判过程中容易情绪激动
2.对方看你的表情就能知道你的想法
3.一旦谈判进展不顺利,就会变得悲观失意
4.一旦谈判进展顺利,就会变得得意忘形
5.为了赌气而做出草率的决定
症结诊断:
谈判战术中包含了心理战。不善于控制情绪的人,很容易被别人扰乱诊断心神,这样会大大增加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与平和的心态,才能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1.在谈判中设立严苛的条件,也不管对方能否做到
2.在谈判过程中毫不让步,哪怕谈判破裂也执拗到底
3.对方一施压就亮出底牌,白白被占便宜
4.在对方的施压下一再让步,坚守不住底线
5.对方稍微一让步就迫不及待地达成协议,没能乘胜追击争取更多优惠条件
症结诊断: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都是对谈判认识不足。谈判固然需要相互妥协,但仍是一种带有竞争色彩的解决手段。让步不是目的,而是换取有利条件的手段。把手段错当成目的,谈判肯定出问题。
1.不知道怎样在谈判过程中提问
2.不知道怎样通过问题组合来获取所需情报
3.不知道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
4.面对尖锐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5.面对连续发问时,不知道应该怎样回复
症结诊断:
谈判就是一个不断提问和不断回答的过程。提问能力不足就无法获取信息,回答能力不足则会被对方轻易难住,最终导致谈判局面完全被对方掌控。只有掌握好回答的技巧,才能在谈判中对答如流。
八、工作的成败在于细节执行力
1.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无用功
2.表面上看着很勤快,实际上只是在做简单重复的事
3.总是强调自己的苦劳,却没有多少实际的功劳
4.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加班加点地蛮干
5.不懂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
症结诊断:
上述问题都是不动脑筋的结果。不努力的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但努力不到点子上的人只是白费力。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创造价值而进行的,拿不出像样的成果,只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
1.没有什么执行计划,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
2.执行计划因过于粗简而缺乏指导意义
3.执行计划因内容不全而缺乏指导意义
4.执行计划因难度过高而缺乏指导意义
5.执行计划因成本过高而缺乏指导意义
症结诊断:
制订执行计划是提高执行力的有效途径。可惜很多人对此不太重视,觉得自己随便应付两下就能交差。再理想的方案也会被这种毫无章法的执行毁掉。为此,我们必须学会科学合理地制订执行计划。
1.因态度松懈而积压过多工作
2.同时展开多种工作,导致自己焦头烂额
3.没有完成工作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
4工作报告敷衍了事
5.工作的时候经常为别的事情分心
症结诊断: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另一个是过分追求高效率。同时做几件事并不能提高效率,只有专注才能提高效率。假如不能及时总结,工作时间再长也不会带来工作经验的增长。
1.不知道该怎样跟上司沟通
2.不知道该怎样说服上司采纳自己的提议
3.明明努力做事,却得不到上司的欣赏
4.摸不透上司的真实想法,无法执行其指令
5.不适应上司的管理风格
症结诊断:
这些问题困扰了无数职场人士。每一位领导者的水平、性格、想法都各不相同,没有人能适应所有的领导者。但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做出符合上司期望的行动。前提是你要了解自己的上司。
1.部下不听你的指令
2.部下对你阳奉阴违
3.部下不能领会你的意图
4.部下过分依赖你的直接指导
5.部下总是制造出一些麻烦,让你不得不替他收拾残局
症结诊断:
每个领导者,都希望自己有能干的部下。但事实上,完美的部下少之又少,更多时候,需要身为领导者的你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来发扬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
1.对客户的投诉置之不理
2.对客户的投诉推御责任
3.对客户的投诉态度蛮横
4.对客户的投诉不知所措
5.对客户的投诉一味躲避
症结诊断:
没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但有的人总是企图逃避责任,只想着占客户的便宜。这种缺乏担当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会破坏组织与个人的信誉。唯有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责任,才能维护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
及时使用“道歉模板”
1.道歉
2.说明现状
3.分析原因
4.说明应对措施
5.提出防止复发策略
6.表明责任
九、用成果促使对方采取行动
1.文案报告写得文不对题
2.文案报告缺乏条理性
3.文案报告没有突出重点,详略不当
4.文案报告的语言重复啰唆,描述不准确
5.文案报告的遣词造句生涩难懂
症结诊断:
撰写文案报告是职场中的基本工作,但如今很多人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无法做好这项工作,既不能正确解读信息,也不能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说到底,还是语文基础不牢固。
1.成果展示缺乏层次感
2.成果展示没有揭示事物的发展动态
3.成果展示的图表跟要表达的内容联系不紧密
4.成果展示的图表设计不合理
5.成果展示的图表缺少简明易懂的解说文字
症结诊断:
利用图表来展示工作成果的初衷,是以更加形象易懂的方式来传递完整的信息。但图表若设计得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则会阻碍入们的理解,反而不如文字说明的意思那么清楚。
1.对演讲充满恐惧,屡屡怯场
2.不知道该怎样设计开场白
3.不知道该怎样与听众互动
4.不知道演讲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
5.当听众流露出不耐烦的表现时,不知道该如何挽回颓势
症结诊断:
上述现象都是演讲经验不足所致。相对于其他的对话环境,一对多模式的演讲场合会给演讲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听众的反馈效果因叠加效应而变得更为强烈,特别是他们的噓声。
演讲注意事项:
1.检查理论是否有遗漏
2.检查演讲是否对理论有深入挖掘
3.检查理论是否正确
4.把核心内容放在开场30秒内
5.力求让听众产生共鸣
1.工作报告洋洋洒洒,但没有给出明确结论
2.推导结论的过程不够严密,使用了不恰当的论据
3.结论标新立异,不合逻辑
4.给出的结论与论据反映出来的情况背道而驰
5.论证方式过于跳跃,导致结论缺乏说服力
症结诊断:
上述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思维缺乏严谨的逻辑所致。论点、论据、论证没有充分结合起来,以至于给出的结论不足以令人信服。就算你凭感觉做出的结论是对的,听众也会因为你的论证过程不严谨而心生疑窦。
1.读者怀疑我的结论有误
2.读者怀疑我引用了错误的数据
3.读者对我的论证过程提出了质疑
4.读者指出我的论据根本不成立
5.读者认为我的报告充满了谎言
症结诊断:
说服力是工作报告最关键的东西。说服的过程就是打消对方疑虑的过程。你的报告之所以缺乏说服力,是因为没能解答对方心中的谜团,没有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十、协调身心是发挥实力的必要条件
1.每天上班都觉得身心俱疲
2.对很多以前喜欢做的事情开始提不起兴趣
3.不想跟别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一静
4.对任何事情都感到麻烦
5.拖延症严重,精神极度倦怠
症结诊断:
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你已经身心俱疲、陷入了精神倦怠的不良状态。负面情结和心理压力积压过多,导致自己不堪重负,难以继续精神抖擻地工作。如果不及时调整,工作效率就会越来越低。
1.嫉妒如别人的成功,但又不愿意把心思放在好好工作上
2.只要有一点挫败,就消沉到不可自拔
3.害怕失败,对任何事情都小题大做
4.随时随地都充满了焦虑情绪
5.百般否定自己的价值,背着不必要的负罪感
症结诊断:
心理失衡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木原因。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调节能力,被负面情绪吞噬了内心,因此思维方式也充满了负能量。这会阻碍你在工作上发挥正常水平,使你陷入急功近利或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3个误区
1.否定状况
2.在错误的时机追究责任
3.对状况产生非现实的评价
1.强迫自己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
2.强迫自己坚持实际上没必要坚持的“原则”
3.执着于原先的目标,丝毫不考虑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4.执着于某个方针,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5.强迫自己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付出过多的努力
症结诊断:
这是工作上的“强迫症”根源在于思维僵化,认为某件事或某个行为“必须”执行。当遇到阻力和挫败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陷入误区,而是变本加厉地钻牛角尖。
1.工作马虎大意,觉得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2.不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低级错误
3.工作得过且过,劝告别人不要太认真
4.觉得成功和失败都无所谓
5.发现问题后并不打算去解决问题
症结诊断:
这种过分随意的工作态度,无疑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有的人这么做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于是干脆不那么卖力;有的人则是天性懒散,没什么上进心。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阻碍我们的成长。
1.为了多出成果,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
2.明明已经被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还逞强继续蛮干
3.工作只看结果而不考虑代价
4.缺乏排解压力的渠道和手段
5.觉得减压是懦夫才会做的事情
症结诊断:
中了成果主义的毒,害怕自己对社会失去价值。这种不安全感加剧了人们的焦虑,使其长期处于重压之下,直到不堪重负才追悔莫及。成果固然重要,但轻视压力管理的人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作者给出了56个工作场景的自我检测,读者朋友,不妨抽出时间,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升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