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王小马儿 图片/受访者
2019年,怡树慢游有一个项目计划,那就是对创作人和创业者的系列访问。
我们将每周采访一位创作人或者创业者,细水长流,一树花开,一年后当他们汇集起来,将是一次至少超过30人的共同对话。创作人和创业者的共同点都有由内而外的创造性和适应变化的准备,不同是,创作人呈现出艺术作品,而创业者呈现出商业成果,两者如能结合也许会有更多火花。
2019年我们的第一个受访者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峨嵋含笑,她说自己是一个沉默的写手,也许不会是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人,但一定会写很久很久。
写在前面
她曾放弃,几十年如一日的财务工作,和自己创办的企业。
她很坚持,一旦决定,从2016年开始走上全职写作这条道路,她连续日更400多天,在和公号,到现在写作超过900天,还包括带队写作营。
她没有赚很多收益,到目前为止,她依靠写作带来的收入,远不及曾经的财务工作和创业时期。
她开始实现依靠写作和阅读变现,她现在是一个微信大号的领读人,同时也是写作营的班主任。
很想知道,她如此坚定地放弃几十年的事业,从事创作,背后究竟有怎样强大的动力?
这个动力足以让她忍耐写作的寂寞和从头来过的艰辛,并且和更多年纪比较小,有专业背景或者新媒体人在一起,她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
也想知道,她如何一步步获得写作变现,并开始带领更多写作人走这条太多人向往又很难真正坚持的自由创作之路?
嘉宾小传
【姓名】峨嵋含笑
【坐标】深圳
【职业】自由撰稿人
【标签】有书智库领读人,魔鱼写作营班主任
【爱好】读书、写作、旅游
【我可以分享和希望连接的方向】
我可以分享拆书、听书的写作经验
希望连接更多的好平台,更多的好作者
“日更400多天,其实是参加了一个写作班”
在很多人心中,每天写作很是不容易,作为一个完全不做写作这行的人,持续写作近三年,其中每日更新连续400多天,实在有点了不起啊!
峨嵋含笑似乎感觉并不难,因为她一开始也认为自己不可能立即实现每天更新,所以,她跟随了一个写作班,每月报名,持续报了一年多,每日更新,最后还加入了会员。她非常感谢那个写作班的发起人,能够带动她最终坚持下来。
当她日更写到150天时,她曾写过一篇文章“写作是一件岁月蹉跎不了的事”,里面充满了喜悦,还有她的认真。在最忙碌陪伴孩子夏令营时,她的游记文章还频频登上首页。因为太鲜活,有真情实感,也有持续写作带来的流畅。
她说,刚开始仅仅依靠自己确实很难坚持,因为对自己的清晰预判,所以她在写作之初就选择了合适的督促自己的方式。
做好预判,选择一个明确又直接有效的方法坚持下去,也许和她多年职业会计师的严谨习惯有关。
她和父亲告别时开始写,再未放下笔
她选择写作班开始写作900天,小有收获,这个选择的背后还有什么潜在原因么?
当我问起峨嵋含笑这个问题,因为在两个城市,不是面对面访问,我不知道她回答时的表情,看起来是非常简短的话。
她说,说到写作之初,不得不说说她的父亲。在2015年国庆前后,父亲得了肺癌开始住院,生病半年住院5次,她完全放手生意,全力以赴陪护父亲。
而就在她报名写作群两天之后,父亲去世了,她开始思考人生,在此之前,她一直都生活在父亲和母亲的庇护之下,生活一帆风顺,可以任性地做各种职业环境的尝试,没有后顾之忧。
“人不遇到一点挫折,不面对一次死亡,很难深刻起来吧”至亲离开的巨大打击,成为她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直接改变了她后来的生活选择,她决定坚持写作。后来她把对父亲的思念写进文字,她觉得文字是可以减压和疗愈。
她开始思考内心深处对人生价值的渴望究竟是什么,如果说以前是喜欢写作,现在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对她说,“你必须开始了,你要好好写写下去,不枉这一生”。
写作究竟为她带来了什么
峨嵋含笑说“我已经走过了很多路,看过了很多人,现在想写好多读书多练习,没有太多经济利益的追求。年轻人不一样,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经历生活”
她目前的工作状态是读书,然后写听书稿、写拆书、写书评、写公号文和一些文案。从减压和疗愈开始的写作,慢慢有了变现机会。
她说正在推进的下一步目标是写小说。她说只要持续写作一定会带来睡后收入,就好比作家余华。他写了一本《活着》,给他带来了多少收入?作品不断再版,他就不断会有收入。
尽管真正成为一个小说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写作除了带来经济收入,还能让她有动力持续一直以来都喜欢的阅读。
在写作之初,她看完每本书都会写读后感,这样对读过的书都会有更深入思考。发展到后来就开始为一些读书平台写书评获得赠书,免费读书持续写作。写得多了,又赶上了读书平台招拆书作者的机会,赶上了知识付费的机遇,于是开始做领读人,继续写热爱的书评文字,还开始为写作班的学员改稿。
写作不仅促进她阅读经典,获得精神食粮,还可以不断总结和思考人生。
写作还给她带来了自由。
问起她内心最看重的是什么?她说是自由,就像她的公号名字,一生爱自由的女人。
她说当下对写作的坚持,其实是在曾经无数次的不坚持教训下得到的。她也换过很多工作,因为各种原因。只有最后的服装生意坚持了10年之久。如今选择写作,大概不会再放弃。
因为写作满足了她内心最向往的自由!自由表达和自由安排生活方式,“我是一个喜欢自由,不受约束的人。”
写作在带来这些收获的同时,需要投入怎样的成本?
她好像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她说,投入的其实是生命,是人生阅历、时间,曾经走过的路和需要花费的未来。投入越大,收获也会越多。
相比收获,说到成本似乎很简单,然而背后却透着一种沉重,毕竟要投入的是生命,是过去和未来,这背后会是怎样的一份热爱?
她的创作初心和精神故乡
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其实仔细考量,都有精神的源头。
峨嵋含笑的祖籍是安徽,第二故乡在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旁边的一个国营农场,现在叫859农场,以前叫23团。
曾在高一组织筹办文学社,并担任第一届社长。她清楚记得那时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业余作家。她的偶像是梁凤仪。一本书接一本书出版,一个在飞机上坚持写作的商人。她想做梁凤仪那样的作家。
从会计专业毕业后,她曾经在医药集团、工厂、公司、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工作,决定写作前的最后一份工作,就是和姐姐合伙开公司做服装生意,可以说她的人生阅历就是两个字,折腾。
也许会觉得一直偏离最初的梦想?但回头看这些经历,是不是像她的偶像梁凤仪的商人部分靠近呢?
她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父母辛勤工作,还帮忙带孩子,哥哥姐姐爱护她。有人说:“你咋想干啥就干啥?”她说“不是父母对我的支持,我也不能这样自在折腾。”也许正是这种对家人的依恋和幸福,她在最初的职业选择很听从父亲的话,他说:“女孩子做个会计,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于是虽然折腾,但她后来的职业经历再没离开过财务管理。刚有电脑时,她也曾想写小说,当时给自己的小说标题是《会计师日记》。但没有坚持写完,她认为写小说需要更多的人生阅历,等到40岁时再写,走着走着,她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最喜欢的创作之路。
也许那些事业上的折腾,生活中的生离死别,贵人相助,喜怒哀乐,都为她当下的创作提供了足够的阅历和沉淀。让她在面对很多专业作者和更年轻的写作人时,可以坦然面对,因为那份阅尽千帆的历练,并不是每个人都体会过的。
当有人问,你每天都写,怎么有那么多内容,她说“活了40多年,经历过多少事,见过多少人,听过多少故事,忙生意忙孩子,哪方面都有感触,写作话题源源不断。”
在回顾时,她写下这样的文字”现在看来,没去读中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艺术来源生活,而会计师的生涯,就是我的艺术体验“。
也许当下正是她创作最好的时候。
问起她的精神故乡,她给的答案,不是城市也不是一本书,而是他的父亲。她再一次提到了父亲,她说父亲常说:“你会写作你怎么不开始写呢?”在父亲住院期间,她曾给父亲读小说《活着》,父亲说“我的经历比那个富贵还精彩呢,可惜我不会写。”那时,她就下决心,她要写出一本像《活着》那样的小说。
她真正开始决心写作,还有写作的精神故乡都是父亲。
也许正是这份深厚的父女情给予她最大的生命力量和写作动力。
也许有机会可以读读她笔下的父亲,知道这是一个怎样了不起的人。
一个创作人的终极目标和创作偶像
"写作这个事很好,只会越来越好!做生意,以前好现在不好了,情形很多,可是写作这个事,就像长城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不会倒塌,日积月累也能看上去巍然耸立。写作可以创造自己的城,我是自己城的国王,多好啊。”
关于人生的终极目标,她说,希望走的时候可以笑着离开。
她是一个乐观的人,记得的永远是温情善意,贵人相助,还有一帆风顺,就算是和至亲的离别,那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和重生。她笑着说,她就是一个大女人,很多事情看得比较开。
她常说,自己要做一个沉默的写手,不是第一个抢着发言的人,但一定是可以写很久的人。
说起她的人生价值,回首人生最大的成就是生了两个漂亮的女儿,如果她还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这就是她的人生价值。能感受到她是一个很在意家庭,热爱生活的人。
而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定义,则是生活之外的一种期待,她终究还是希望能够在时代中留下一些印记,一种更远大的期望!
她的创作偶像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她说看过他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可以很好的了解他的一生和那些看似难读魔幻却也反映现实的小说。
创作方面的期待,她说愿上帝保佑我不断有新灵感,信仰给她坚定的信念,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来自现实和精神的灵感滋养。
这样一位喜欢魔幻现实主义又希望拥有时代价值的创作人,最喜欢的城市会是哪里,最喜欢的书又是哪本?
她说最喜欢的城市一定是深圳,这里是一个包容的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一个创新城市,有拼搏精神,也是花园城市。这里充满着奋斗的故事,“我想这正是一个小说家最理想的居住城市”。这符合她现实主义和记录时代的气质,也如适合创业的城市有共鸣的奋斗和创新精神。
她最喜欢的经典书籍,是圣经,她说那里有很多讲故事的方法,有比喻也有借鉴,不读圣经,很难看懂很多西方的小说和电影。
她的内心,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寻找经典中的那些人文精神和内在灵魂,正如她追溯自己人生的经历,爱和温情,喜怒哀乐。她渴望创作能够实现精神的传承。
采访后记
一个用沉默书写,用行动说话的人。
一个渴望成为记录时代的小说家,又热爱阅读,可以一本本写书评的人。
一个渴望精神溯源,又热爱创新和活力的现实主义创作人。
一个把父亲的挚爱作为写作源泉和动力,又无比渴望自由选择的人。
一个内心充满着创作激情,表达却很平静,明明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却总是记得美好和善意的人。
她究竟是一个怎样鲜活的创作人呢?
我想正在看这些文字的人一定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想要更多了解她,也可以关注她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