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根据刘慈欣同名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
太阳急速老化,地球随时可能被氦闪吞噬。气候急剧变化,地表变为死城。
想要跨入地表,人类必须身着外骨骼和地表防护服才能忍受接近零下90摄氏度的极度严寒。
但是人类不想就这么绝望的死去,于是倾其所有建造一万两千台行星发动机。地球开始大逃亡:利用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偏离轨道、离开太阳系。
《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和预告片里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发现剧情里的半人马座比邻星和行星发动机是支持地球流浪的根本。
然而观众和读者没有发现的是,这两个支撑故事展开的科技成果有着一个更大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提前条件,整个故事无从说起甚至根本没有未来。
成功是由无数积木搭出来的
2018中国将发射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太空军备竞赛,美苏先后展开了针对月球的探测和月球登陆行动。
美国甚至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
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首次实现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以前,因为背面“看起来没有价值”,加上技术难度很大,没有一个国家对月球背面有详细的探测计划。
中国探测器的成功登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大量探索未知积累出来的每一步小成功堆积而成的。
对未知的探索和科学研究恰恰是大家忽视的,因为任何一项成就和结果都是由大量很多人看来“毫无作用”、“没价值”、“浪费钱”的小成果堆积而成的。
正如很多人只看到了别人的成功一样,却经常下意识的忽略了成功背后的是怎么来的。
成功背后是由无数在很多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成功和小细节堆积而来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如影片中说介绍的那样,太阳急速老化即将吞噬地球。地球人类找到了自救的办法,建造大量行星发动机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去往未知半人马座星系。
现实中,我们的太阳还处在壮年期,离老化爆炸还很远,然而正如我们的生活一样,平静的生活背后可能藏着危机。
动物的本能会让它们对未知保持警惕和恐惧,远离未知就是保护自己。
而人类能发展至今就是因为我们摆脱了动物性的本能,克服恐惧和害怕,积极的探索未知。
我们不是神,我们不是先知,无法知道危机和未来的一切。唯一能做的就是对于勇于探索未知和挑战每一个“看起来没有价值”的“月球背面”。
影片中扮演航天员的吴京说过: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不管探索的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努力尝试克服,因为我们心存希望。
“寒冬”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2018年底,多个互联网行业迎来了“寒冬”,一时间人人自危、提心吊胆。
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抗住了,有人不幸成为“寒冬”的牺牲品。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道:
2018年是很难,但是我们做事的人都知道:2018年难,哪一年不难?
做做事的人来说,难就不干了吗?对那些不做事的人来说,难不难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是伞兵,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流浪地球》的开始是悲伤、是难过、是恐怖的,但是看过原著和预告片的我们知道,人类成功带着地球逃离了即将爆炸的太阳,开始了希望的征程。
“寒冬”来临,我们不但要蜷缩起来保护好自己,还要勇敢的积极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因为,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生活需要探索和尝试
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优渥的生活环境,不应该成为我们对未知、对新鲜事物探索欲望的枷锁。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探月精神”,永远保持对未知和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
即使当下做的决定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结果,即使大家都不明白你做这件事的意义。
但是你知道,探索未知带来的影响终究会带来影响。
正如预告中的一句话: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