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最宜漫步,诗意越秀层楼

图/文:大地倚在河畔

秋高最宜漫步,诗意越秀层楼_第1张图片

越秀山的历史与广州历史紧密相连,秦末汉初广州城市就在山的南麓初建。山上也曾建有越王台。600年前镇守广东的永嘉侯朱亮祖更是将广州城墙跨到山上,越秀山由此成为广州的 “城中之山”。他又在山上建造了高五层的镇海楼 , 表达明帝国威镇海疆之意。从此以后 , “越秀层楼” 作为城市结构形态的支配性要素, 持久主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的延伸与演变,成为古老广州的城市象征。

这个由山与楼构成的城市意象,峰峦青翠,层楼耸峙,巍峨挺拔,是广州人心中恒久不变的精神支点。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越秀山与矗立其上的镇海楼都是崇高而诗意的。近山远水之间,城中各种建筑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山脚附近的寻常巷陌清晰可见,而远处的飞檐高阁在烟云飘渺间却是一片迷蒙。镇海楼头可以将这一切景色尽收眼中。于此凭栏远眺,不知曾经激发过多少登楼者的心底波澜,此处最易触发人们的历史人生感怀从而发为吟咏。

秋高最宜漫步,诗意越秀层楼_第2张图片

清代“南园后五子”之一欧大任的《镇海楼》就是广为流传深受叹赏的一首。此诗气韵沉雄,感怀深远,诗意地道出岭南自古属于华夏的整体,具有极深的历史感。全诗如下:

        一望山河感慨中,苍苍平楚入长空。
        石门北去通秦塞,肄水南来绕汉宫。
        虚槛松声沉暝壑,极天秋色送征鸿。
        朔南尽是尧封地,愁听樵苏说霸功。

同样的镇海楼引发的感怀却未尽相同。近代“岭南三家”之一陈恭尹的《九日登镇海楼》就有叩问山川的无限感慨,表露了他对明室消亡的伤感。诗中还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广州的地理形势及雄浑气象。这是历代题咏镇海楼诗传诵最广的其中一首,全篇如下:

        清樽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
        白首重阳惟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

秋高最宜漫步,诗意越秀层楼_第3张图片

1884年出任两广总督的清代名臣张子洞,曾经起用冯子材在中越边境镇南关击败法军,又在广州创办机器织布局、广雅书院、广雅书局、枪弹制造厂以及专门培养陆海军军官的广东水陆师学堂。有一年重阳节,他率领众官员登镇海楼,酒助雅兴,当场挥写了“南园后五子”之一黎民表的《镇海楼》诗:

        朱甍画栋遍星河,秋色苍然隐薜萝。
        地转青山开越井,天悬绿水下牂牁。
        凭栏渐觉清商冷,顾影其余白发何。
        乌鸟有情成怅望,浮云西北晚来多。

清末诗人丘逢甲登镇海楼,写下了《镇海楼》诗二首,除了壮怀忧思的“倚栏欲写兴亡感”之外,另一首也是抒发忧国情怀,当时清朝国势日下,诗人感慨很深:

        高距仙城最上头,万方多难此登楼。
        金汤空抱筹边略,觞咏难消吊古愁。
        绝岛风尘狮海暮,大江云树虎门秋。
        苍茫自洒英雄泪,不为凭栏忆故侯。

1886年康有为登上越秀层楼,凭栏揽视云山珠水,此时山风吹来白云飘飞,他浮想联翩,不禁高咏一首《登镇海楼》诗:

        登山缥缈又登楼,风起云飞揽九州。
        沧海有时经烬劫,布衣何处不王侯。
        袖中纳纳乾坤易,眼底茫茫星汉浮。
        云水此身频出入,珠江花发又扁舟。

就连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破城俘虏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被囚禁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座炮台中,也留下了一首有关镇海楼的诗: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
        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秋高最宜漫步,诗意越秀层楼_第4张图片

历代题咏镇海楼的楹联也有不少,其中以刻于顶楼中门柱的李棣华一联最为脍炙人口。此联从镇海楼的经磨历劫引申到历史上的盛衰兴替,文词雄健,百感苍茫:

  万千劫危楼尚存, 问谁摘斗摩星, 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 只我倚栏看剑, 泪洒英雄!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这一对联也相当著名:

        五岭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晚望,白云仍是汉时秋。

“越秀层楼”的激荡诗情源自古老的历史,源自城市命运的风云跌宕,源自兼具大陆与海洋特色的风物人情。越秀山是广州的制高点,镇海楼为“五岭以南第一楼”,它们共同构成的城市意象,显然最具象征意义。然而,越秀山是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山。除了镇海楼之外,这里还有越王台、朝汉台、三君祠、玉山楼、学海堂、应元书院等故址;还有明代城墙、“古之楚庭”牌坊、“佛山”牌坊和四方炮台等遗迹;还有以花岗石雕刻的城市标志五羊石像、由吕彦直设计的呈方锥形的中山纪念碑、青砖绿瓦中西合璧的广州美术馆……山上根深叶茂、层层落落的林木掩映着这些故址与遗迹。偶尔山风吹来,静静的山林舒卷无定,起伏如潮。此情此景,恍若“越秀层楼”的诗意迴荡。

                                (写于流花湖畔 2012)

~~~~~~~~~~

秋高最宜漫步,诗意越秀层楼_第5张图片


小资料】关于上文述及的镇海楼名联

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有一副著名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祇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笔者每次登临,多为镇海楼经磨历劫依然伟岸的雄姿所感;每当读到这副文词雄健的楹联,更是慨怀沧桑百感苍茫。然而关于此联作者是谁的问题,是有多种说法。1988年, 对庐先生撰写了《镇海楼名联及其它》澄清误传。 2013 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庐诗文集》也刊载了此文,全文如下:

近日由光明日报出版印行的《中国名胜楹联注释》,周渊龙著,全书收罗广博,兼及海外,蔚为巨制。书中广东部分收进了广州镇海楼三副楹联,包括了常为人们提及的如下一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 问谁摘斗摩霄, 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署名为“张之洞撰”。 这一联的作者是谁?有各种讹传。年前梁羽生以他编着的 《古今名联谈趣》(香港版)一书相赠。书内也收辑了镇海楼这一联。梁加以简介和评论说:“此联乃清代与曾(国藩)左(宗棠)同时的‘中兴’名将彭玉麟所撰,词气雄壮,堪称粤中第一名联。”其实这一联的作者既非彭玉麟,更不是张之洞。联中也有异文。

我少时家近越秀山,日上镇海楼,熟记楼上所有楹联。上述这一名联的原文应是这样的:

  万千劫危楼尚存, 问谁摘斗摩星, 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祇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下署“李棣华撰”。这一联用正楷书写,笔力刚健,高悬在第五层楼栏两侧。李棣华是何许人也?我一向没有考究。去年越秀区政协委托我编审《越秀山风采》书稿,涉及镇海楼楹联,我查阅了中山图书馆所藏80年代出版的《广州年鉴》,内藏1928年重修镇海楼,“闽人沈演公复补书前人李棣华撰联”,这证明了我少时的记忆无误。同时,我得知李棣华是彭玉麟的幕僚。误传为彭玉麟所撰,是有原因的。沈演公补书中的李棣华原联已在50年代散佚,后由吴子复补书,不署作者姓名,因此,很少人知道它是李棣华所作。联中的异文,也出自吴子复手笔。由于这是脍灸人口的镇海联名联,原作者不应被湮没,原文也不应篡改,故此予以正误。

《中国名胜楹联注释》所录胡汉民的镇海楼对联: “五岭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层楼晚眺,白云犹是汉时秋。”也有乖错,原联就是:

        五岭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晚望,白云仍是汉时秋。

李棣华和胡汉民这两联,一向被视为镇海楼所有楹联的代表作。



秋高最宜漫步,诗意越秀层楼_第6张图片


20191030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高最宜漫步,诗意越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