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照片的记忆(二)

好了,经过了48小时的待机状态,终于把那四千多张的云盘照片下载到电脑本地了。然后?关机,准备明天开工。整理照片,已经全然没有了兴趣和动力。

好多事情都是这样,一时兴起,有了个想法,可想法付诸于行动,比有想法更难。“活在当下”,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别想的太多,先把当下的活儿干喽!

言归正传。

图片发自App

(二)

胶卷相机差不多存在于我整个的童年和少年,那咔嚓一声的快门和瞬时的闪光灯,在年少的我看来,是专业的代名词。因为胶卷还是比较稀缺,那个年代又都是一卷拍完之后才能冲印,所以每一次按快门都神圣无比。要记录那些特殊的场合,留下大家最美好的样貌,错过了历史就无法复原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摄影师的肩上。

也正因为历史无法复原,每一次拿到冲洗好的一摞照片,都要大家聚在一起,一张张摆出来,逐一评论,或惊喜,或惋惜,总之,场景再现的乐趣,回味无穷。

大三那年,懵懵懂懂的就踏上了去北欧的飞机,开始为期半年的国际交换生的生活。北欧啊,那对于一个刚走出中国东北才没几年的小女生来说,比童话还像童话般的存在。因为童话,自己还看过。可北欧,完全无法想象。

出发之前,在准备行李的时候,我带上了家里好几年前买的但依然很珍贵的相机,胶卷相机。虽然在那一年,身边好多同学都已经有了数码相机,可家里的那个胶卷相机,我都没怎么摸过。“大手笔”的消费了一把,买了2个胶卷,在那时候,对全家亲戚来说都过于奢侈。“你是去读书的呀,怎么能总是想着拍照呢!”瞬间有点自己是去海外做研究的学者的感觉。不过,没办法,那时候的自己,和我妈,都好像不太能任性的决定我们俩的生活。

可正因为稀缺,那两卷胶卷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故事。而更多的风景,交给了自己的眼睛,更多的场景,记在了心里。5个月的国际学生的生活,21天的环欧洲穷游,还有62天的抹不去又带不走的爱情,终究,都留给了岁月。

而那两卷胶卷,被我带回过才冲洗出来,更多是给家人分享这半年的所见所闻。几十张照片,被整理的排列在两小本薄薄的影集里,主要的用途,也就是在我去远方读书的时候,留给我妈一遍遍拿出来和其他人分享,她的女儿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读书,去过很多很多的国家,认识了很多很多的外国人。而自己,确是很少再去翻看那些照片。该记得的,都记在心里了。

还记得在欧洲游的那段时间,和同行的中国女生两人也只有这一台相机,偶尔需要路人帮忙拍张合照,路人那一脸“友善”的笑容,“哟,来见识下中国的“科技”!”,我们俩依然能对着镜头,比出真诚的笑容。那时开始,似乎对于歧视这事儿,就开始自带免疫力。以至于很多年后的我,去毛里求斯做培训的时候,被学员用法式英语夹着戏谑的语气问到“哟,中国老师,带翻译来了么?”的时候,我丝毫没觉得窘迫,自然而然的用我的英语怼回去“我打算用中文授课,相信你绝对可以应付。”

那个胶卷相机,一直陪伴我到大学毕业。家里的相册也从儿时一直延续到了大学毕业。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能看的书籍影像都很少,影集是从小一家人坐在一起一遍遍翻开讲故事的起点。爸爸妈妈总是用手指着一张张他们年轻时候的照片(因为真的很少),翻来覆去的回忆那一张张照片背后的上下十几年的岁月。

而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照片已经是随处可见,伴随着他的成长,每天都有十几张甚至几十张的照片。可到现在,我似乎再也没有和他一起坐下来,去翻看那些影集的习惯了。

有时候,难免会有些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照片的记忆(二))